美國借“奧德修斯”重返月球?我國鵲橋二號准備發射!自主研發的航天員能量餐爭氣

謙奇評論 2024-02-23 17:00:51

在“遊隼號”嘗試登月失敗後,老美這次發射的“奧德修斯”成功在月球著陸了,不過著陸的過程也稱得上一句“一波三折”。

有意思的是,之前在今年1月8日發射的“遊隼”月球著陸器,原計劃于2月23日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最終卻失敗了,但是它計劃的月球著陸時間,與奧德修斯號登月著陸時間相差僅一天,奧德修斯號還早了一天登月,不知道是美國有意還是無意這麽做的。

“遊隼號”由美國的航天機器人技術公司開發,于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1月8日淩晨,搭乘“火神”運載火箭升空。

只不過,在“遊隼號”發射後不久,推進系統的氧化劑罐發生了破裂,推進劑泄露了,著陸器也因缺少推進動力而不停轉動,太陽能板無法一直對准太陽。

地面團隊對這樣的棘手情況抓耳撓腮,想盡辦法,最終在各種嘗試都無果後,只好無奈宣告此次任務失敗。

最終“遊隼號”在南太平洋上空升騰的熊熊烈焰中結束了自己的任務。

這艘原計劃完成世界上首次私營企業登月任務的著陸器,被地面操控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完成了自毀。

奧德修斯雖然和遊隼號一樣,也是私企研發的著陸器,卻有驚無險的完成了月表的著陸。

據《衛報》報道,當地時間2月22日18時23分,美國直覺機器(Intuitive Machines)作爲一家太空探索初創公司,研發的“奧德修斯”號(Odysseus)著陸器,成功地降落在了月球南極附近。

52年過去了,這是自1972年阿波羅號登月後,美國航天器首次成功返回月球,也是美國的商業航天器首次成功登陸月球。

此次任務名爲“IM-1”,屬于NASA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即CLPS計劃。

美國當地時間2月15日淩晨1時5分,“奧德修斯”號搭乘SpaceX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原計劃在近十七個小時的飛行後,于當地時間2月22日17時49分降落。

不過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這次著陸過程“一波三折”。

先是在“奧德修斯”准備著陸前幾小時,導航系統出現了故障,沒有按照預想的飛行路線行進。

最後研究人員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啓用激光雷達上的傳感器用于導航,因而“奧德修斯”號多繞行了一圈。

後面在著陸過程中,“奧德修斯”號又出現了通訊中斷的狀況。

不過根據直覺機器公司首席執行官在社交平台的網絡直播中的發言:“我知道這很令人緊張,但我們到達了表面,我們正在傳輸信號”,“歡迎來到月球。”

我們可以知道,“奧德修斯”號在排除通信故障後,飛行控制人員已確認“奧德修斯”號處于直立狀態,目前正在下載首批來自月球的圖像。

此文前面的“奧德修斯”號立在月球表面的圖片,是直覺機器公司用計算機生成的“奧德修斯”號藝術圖像。

根據直覺機器發布的其他照片和信息來看,“奧德修斯”著陸器是一個六邊形柱體,高4米,寬1.57米,有6個著陸腿,滿載推進劑的情況下重約1900公斤,接近兩噸。

根據公開報道,這次“奧德修斯”執行的發射任務,共向月球運送了6種科學儀器,比較重要的兩個儀器,是一台用于捕捉“奧德修斯”號接近月球表面時揚起的塵埃的立體攝像機,和一台用于測量帶電粒子對無線電信號影響的無線電接收器。

根據公開信息,“奧德修斯”號後續預計將運行14個地球日,在月夜到來,太陽能電池板無法工作時關閉。

對于美國來說,這次“奧德修斯”的登月,彌補了上次“遊隼號”發射失敗的遺憾,雖然後續能否正常工作完成任務還是未知,但是美國目前確實已經完成時隔五十多年後,重返月球第一步。

這樣看來,老美確實在他們之前計劃的重返月球的前一天完成了任務,而我國的登月計劃也在穩步實施。

目前來看,計劃在2024年3月進行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衛星,如今也算是進入到了倒計時階段。

該中繼星重約1.2噸,鵲橋二號中繼星重約1.2噸,天線長度約爲4.2米,設計壽命8年,攜帶極紫外相機、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地月VLBI試驗系統。

其任務包括爲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提供中繼通訊服務,並具備太空變軌技術等多項領先技術。

根據報道,2月22日,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已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該火箭就是用于執行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中繼星即鵲橋二號的發射任務。

按照官方報道的說法:“目前,發射場設施狀態良好,中繼星任務准備工作正有序展開,鵲橋二號蓄勢待發,將于今年上半年擇機發射。”

按照計劃,在嫦娥六號任務完成後,鵲橋二號將會擇機調整軌道,從而爲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以及後續月球探測任務提供服務,同時,鵲橋二號還要繼續接力之前發射的鵲橋號,爲在月球背面探測的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最值得一提的技術提升是,鵲橋二號並非是在一個區間執行任務,還可以根據需求在軌機動變軌調整。

另外鵲橋二號還將采用獨特的航天頻率段,使用X和UHF頻段與航天器通信,使用S和Ka頻段與地球通信,具有多種數據速率和可重新配置的軟件。

除了這些技術提升,鵲橋系列還有後續鵲橋三號等規劃,爲中國衛星走向深空持續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航天專家吳偉仁曾說:“美方表示,他們准備到月球背面去,希望到時也能利用這顆中繼星。”

美國還提出請求,希望我國把“鵲橋”中繼星的設計壽命由3年延長到5年。

2019年1月,《科技日報》曾發表題爲《多次封鎖數據後,美國爲何要借中國“鵲橋”中繼星》的文章。

在這裏多說一句,老美要是想使用中國的鵲橋二號助力他們的登月計劃,恐怕得按照中國的標准來行事。

畢竟,在航天領域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有話語權。

當然了,我們也多次表現誠意,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進行航天科技上的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互利和尊重。

雖然中美在科技進步上的確存在競爭,可以說我們一直在“追趕”,但是航天科技的發展不是一場速度競賽,而是一場持久戰。

只有自己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技術、同時也開放包容,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不過未來中美是否會在登月上攜手共進還有疑問,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當然了,合作的前提是我們有底氣,有一定的實力,中國航天在科技探索中,正是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和智慧,不斷向前探索,才創造到如今屬于自己的一系列的輝煌。

比如在二十多年前,我國首次執行神舟五號載人航天任務,就面臨著一系列艱難險阻。

楊利偉在執行任務時拍的照片中嘴角都因“共振”而滲血,另外很多航天技術只能自己突破。

就拿吃的來說,由于特殊的環境和任務性質,航天員在任務中吃什麽,就是一個大問題。

科研團隊在大量查閱資料後發現,國內外還沒有這樣一種,真正適合我們國家航天任務性質的食物,最終在大量實驗後,研發出了航天員能量餐,又名太空早餐。

這個航天員能量餐,可以幫助航天員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或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攝入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健康。

航天員能量餐的特點是吸收快、能量持久、營養均衡、消除疲勞、安全可靠、體積小、攜帶方便、可長久保存。

目前這款産品也已被推向市場,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將航天員能量餐專利轉讓給了神舟太空産品公司,專利號是:航天員能量餐:ZL201310066992.3。

航天員只要食用8塊即120g(15g/塊)航天員能量餐,人體就能快速吸收熱量、還能保持8-10小時身體持續供能,裏面的米糠脂肪烷醇等成分,也能有效增強肌體耐力、消除疲勞。

當年楊利偉隨神舟五號上天是在中秋節前後,在太空中曾當著鏡頭吃過航天員能量餐,那時的新聞報道把航天員能量餐稱作“月餅”。

除了“鵲橋二號”和“航天員能量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航天科技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才是正常現象,願中國航天越來越好!

3 阅读:3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