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了,這屆《三體》不能說?

風生 2024-03-26 15:56:48

三體,最近很吵。

網飛版《三體》的上線,順利讓這部1.6億美元成本的影視作品處在風口浪尖。

作爲一款主打“國際化”的作品,它有著太多令原著黨所難受的改動,同時又有著太多迎合歐美價值觀的設計。

以至于這部展望宏觀宇宙的科幻片,處處凸顯著現實的割裂感。

從主角們的人種變化,到多彩的感情史,再到人物設計的新解構,確實讓科幻的遠大“降落”到了平凡的生活。

但這樣做就真的討好觀衆了麽?

觀察多家外網評分網站,在歐美主場裏,它顯然跟「爛片」挂不上鈎。

與外國觀衆的看新鮮不同,更熟悉作品的國內觀衆在評價網飛《三體》時,卻顯得有些有點不自信,甚至用文化偏差來找補。

我不反對影視改編的新表達,但也請允許對改編表達的表達。

“它,太古怪了。”

網飛《三體》的改動是直達框架級別的,它對人物、主題、甚至長度都進行更改。

所以,不管是理性還是感性,我們都要把它當成一個新故事來看。

所以過多的拿鵝版進行對比,對兩邊都有點不公平。

即使主編團隊談過自己沒怎麽閱讀過原小說,但我們也要相信其是有想拍好的初衷的。

或許也是因爲這個原因,網飛《三體》有個很強烈的“網飛味”——濃烈的美式劇本設計;

不管是個人主義的內核,還是熟悉的危機氛圍表達,甚至在選角風格上,整個構造透露了似曾相識的味道。

既然是改編,不遵循原作自然也不算缺點。

更扁平的快節奏能讓觀影門檻變低,也更迎合歐美消費市場。

“但它失去了新奇感”。

這也導致原著黨觀影時巨大的落差,抛去IP光環下,它的科幻吸引力甚至不如“中國特殊時代”的噱頭。

再比如很多情節都是利用畫面符號帶動情緒的,如輪船上的兒童元素、特殊時代的奇觀化、對人物線的感情擴充等等。

重新塑造的故事,推導出的觀念也將會大大改寫。

這反而孕育了一群因劇外因素而高談闊論的爭吵,這也算一件荒謬的故事。

它不再是《三體》,更像是新娛樂的産物,就像另一部《基地》。

利用臉譜式刻畫、視聽優勢加強了觀感體驗,讓它變得“主流”。

這又像是種“此消彼長”的敷衍,在關閉屏幕後無法令人回味。

它的解構宛如一幅無規律的拼接塗鴉,一切僅爲感官服務。

這版《三體》自然也遵循了網飛的遊戲規則,融合+拆分的敘事手段,整合故事、拆分多季拍攝。

第一季的任務是明確的——制造懸念。

故事團隊在改動時也做了討巧處理,利用增強個體角色的故事性,來減少本由時代對故事推進的重要性。

短短幾集可能就是這原小說一部的內容。

網飛版通過大量的更改,讓已知結局的過程變得更爲引人注目。

這樣確實讓小說到熒幕的難度降低,利用場景就能引導出恐懼的氛圍。

這些顯然是網飛版的優勢,它能快速令觀衆進入狀態,一種不需要鋪墊的快感。

留住觀衆是你展現才能的可能,也是危險的誘因。

一旦失手前面的稱贊都會煙消雲散,而這個答案需要第二季、甚至第三季才會被揭曉。

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文學裏,都不缺宏大且有深度的作品,但對于網飛版《三體》的發展方向卻有點不像是“細糠”。

“ETO過于宗教性而剝去原有關于社會性的思考“

“連葉文潔一生的複雜性也大大削弱”

這些被人吐槽的例子並不算少。

體現在細節的失衡感,令它失去了用科幻折射社會的可能。

利用“個人卷進世界”的劇情不少見,但壞處就是:圍繞人類未來的議題,好像突然變成了刑偵劇負責一樣。

就像從恐怖故事裏看到葫蘆娃的魔幻性,一下就降級了。

“它,難以稱爲史詩”。

市面上大多數的分析裏,都把這版《三體》诟病都集中在“劇情落差”中,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

“它,快成了。”

不管是網飛的火速預定第二季,還是作爲面向國際觀衆的作品,它在國內輿論依然保持極高的現象;

這些都預示著它在商品劇集中頑強的競爭力,這可比任何劇情落差都要巨大。

他們不需要保持“了解內容”的前提下,可通過“了解觀衆”獲取更多名聲;

同時,他們擁有了一部“新三體”的話語權,即使在部分觀衆眼中它是不完善的作品。

就像“悟空”在外國人認知裏,更多的是通過《龍珠》了解的一樣;

可能以後,三體的代名詞是“美式程心的羅曼蒂克”,而不是窺視人類史的科幻故事。

也該慶幸網飛《三體》是次不夠完善的成功,起碼它留有了傳播IP繼續被改編的可能。

不管是網飛版,還是騰訊版都有自身的不足處,直視缺點的同時,也要正視別人的優勢。

只有在別人戰場上贏下,那才是真正的勝利。

就像蟲子從未被戰勝過,未來的《三體》更值得期待。

1 阅读:127

風生

簡介:隨風而生,隨心而說。一個不太合群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