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會不會出兵南海,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給出答案,菲律賓要失望了

黃教授 2024-05-07 14:15:53

圖爲馬科斯

拜登會不會武力介入南海呢?美媒給出了答案,說爲了一些珊瑚礁和中國開戰不值得,這個回答讓菲律賓倒吸了一口冷氣。那麽,不值得與中國開戰,美國的表態說明了什麽?美國的表態是否意味著對華策略要轉變?面對美國的表態,菲律賓會不會清醒過來?關于以上三個問題,我將從此次美媒的報道中詳細爲您分析。

5月4日,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爲了礁石和珊瑚礁不值得與中國開戰。此前在岸田文雄和小馬科斯訪問美國時,拜登對兩國做出了承諾,表示會堅決保障日菲的安全,但是美國媒體給出了不一樣的看法,該文章稱,拜登政府不應該拿美國的切身利益冒險,而是應放棄“保衛”南海和東海的承諾。

第一個問題:不值得與中國開戰,美國的表態說明了什麽?

美國媒體說不值得與中國開戰,這一表態說明了什麽?

圖爲美日菲首腦會晤

首先,說明拜登政府在亞太地區的種種動作,已經讓大部分美國人都嗅到了危機。

《國家利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提出,美國政府對日菲做出的承諾可能會促使這兩個國家采取更爲激烈的行動。比如在2012年的釣魚島爭端中,就是因爲美國的支持,才導致局勢緩和變得困難重重。

菲律賓也是同樣,近年來不斷在南海挑釁,這背後都是美國不斷的慫恿。而如今美國又給出了堅定的承諾,這就會讓日菲的膽子越來越大,從而無所顧忌更加大膽的挑釁中國,這樣一來很可能引起局勢升級,美國也會被牽扯其中。

圖爲美防長奧斯汀

其次,美國媒體的表態,其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政府的真實意願。拜登給日菲的承諾,表面上看起來無懈可擊,但實際上有太多的模糊性,這就讓美國在事情發生後有了可解釋或者說賴賬的空間。比如美國防部長奧斯汀此前對菲律賓“承諾”“只要有1名菲軍人在南海因中方的‘攻擊’而身亡,美國就會啓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並沒有給出明確判斷“因中方攻擊身亡”的界限,從中不難看出,美國其實給自己留了巨大的“解釋”空間。就算真有菲軍人身亡,只要美方不認定“中方攻擊”所致,那菲律賓根本等不到來自美國的幫助。

第二個問題:美國的表態是否意味著對華策略要轉變?

美國媒體的這一次表態是否意味著美國對華策略要轉變?

美國總體戰略就是遏制中國的發展,但是不尋求與中國開戰。從曆史上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對待一個國家的戰略和態度,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實力。如果對手實力弱,美國不會這麽大費周折,又是軍事圍堵,又是經濟制裁。美國這樣對付中國,恰恰說明中國的實力已經讓美國感到害怕。那麽美國在對待是否與中國開戰這件事上肯定會慎之又慎。

圖爲拜登

其次,美國總體上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策略是不會發生改變,大家所關心就是美國是否會與中國開戰。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只是美國的一個棋子,利用它們圍堵中國,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國會全力以赴的去幫助它們。從俄烏沖突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只會不斷拱火,當真要它下場時就不見人影了。美國講究一個收益比,當日菲給美國帶來的收益小于其帶來的風險時,被抛棄那就是遲早的事。

圖爲布林肯訪華

還有最後一點,中國在南海、台海、東海上的立場一向都是堅定不移的,上次布林肯訪華,中國外長也重申了這一點,美國心裏肯定清楚。而從美高官接連訪華也能看出,美國其實並不想和中國的鬧得太僵,中美關系的穩定關乎著整個地區乃至世界的發展,美國也怕打破這種平衡。

第三個問題:面對美國的表態,菲律賓會不會清醒過來?

面對美國媒體此次不尋求與中國開戰的表態,菲律賓會不會清醒過來?

首先來說,菲律賓不是不清醒,而是裝作不清醒。此前馬科斯在接受一次采訪時,當記者問他有多少信心覺得美國會爲了幫助菲律賓爭奪島礁與中國開戰,馬科斯被問的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最後憋了半天說要避開這個問題。由此可見,如果真的爆發沖突,美國會怎麽做,馬科斯自己是很清楚的。還是那句話,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圖爲馬科斯和拜登

其次,菲律賓之所以在明知道美國不會真的幫助他們的情況下還要屢屢挑釁中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現在的菲律賓已經被美國所綁架。本來,美國需要菲律賓作爲一顆遏華的棋子,菲律賓也希望依靠美國完成自己領土擴張的野心,雙方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合作起來也是很愉快。

但問題就是,美國一開始就把菲律賓騙了,雙方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馬科斯還給美國新增了幾個軍事基地,並且已經在南海把中國給得罪了。當菲律賓反應過來,已經爲時已晚,自己已被牢牢的綁在美國戰車上,想逃也逃不掉。因此對于菲律賓來說,已經沒有了“清醒”的自由。只能抱著一絲僥幸的心理繼續挑釁中國。

總的來說,當前的國際形勢愈加趨于複雜,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亞太戰略上的考量就會謹小慎微,而菲律賓作爲一個棋子,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兩個國家的矛盾讓他國插手,只會便宜了別人。只要菲律賓願意停止挑釁,中國也願通過對話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1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