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真實的唐僧——玄奘

康耀寶藏 2024-02-20 21:08:26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個光耀千古的傳奇:

被譽爲“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只千古而無對”;

中國偉大思想家魯迅稱他爲“民族的脊梁”,印度國父尼赫魯將他列爲世界曆史上四大偉人之一;

他本來是一個人,中國和印度卻都將他當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們把他的頂骨舍利與釋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他是一位史詩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他孤身萬裏,完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壯舉;他用他那絢麗的生命光華告訴世界,情愛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癡,而信仰的意志同樣能令人蕩氣回腸。

他走過了曆史,走進了現代,還將繼續走向未來——他在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險家的象征、佛法的傳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陳,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人。他不顧官府的禁令和通緝,偷渡玉門關,獨自一人西行十萬八千裏,曆時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足迹遍布五印度,影響遠至日本、朝鮮半島,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成爲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西行求法,曆盡千難萬險。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進;他被劫數次,其中一次險些被強盜當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絕峰,雪崩突來,險象環生,防不勝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艱難險阻,也一次次戰勝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國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榮譽、美女的誘惑——他把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絕食的方式以求繼續西行。

玄奘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去僞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聲譽,成爲全印度學識最爲淵博的佛學大師。遠在公元9世紀,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經發現,在印度許多寺院的壁畫上,玄奘已經被描繪成了一個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腳穿草鞋,騰駕在彩雲之上。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長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們爭相迎接從印度雲遊歸來的唐僧玄奘。

回長安後,玄奘拒絕了宰輔高位的誘惑,潛心譯經十九載,手不辍筆直至圓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經譯本。這些佛經廣泛傳布到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爲促進佛教在東方的複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哪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像玄奘一樣,升格爲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唐僧。唐僧,本來是唐代所有僧人的統稱。然而,因了玄奘的光華極爲燦爛,如同日光之下不見滿天星鬥一樣,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唐僧指的就是他!玄奘還有另一個稱呼——唐三藏。唐三藏,原本是對唐代所有精通經、律、論三藏經典的法師的尊稱。而今,唐三藏指的就是他!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玄奘在中國曆史上的崇高地位。玄奘留給國人的,遠不止那些佛經譯本,還有一種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一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精神!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