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山大寨村葬了兩位副總理,陳永貴是第二位,第一位是誰?

曆年壹沫 2024-05-07 10:33:17

在山西省長治市的一個小村莊裏,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峰上,竟然安葬著兩位曾經在全國政壇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副總理。

這猶如一枚隱藏在鄉野之中的"明珠",令人浮想聯翩,不禁好奇這兩位分別是何許人也?他們又爲何會選擇葬身于此?

第二位副總理,我們很快就能猜到,他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農民出身的副總理陳永貴。

陳永貴小時候隨父親逃荒來到這裏,後來當過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一生紮根于這方水土。他去世後,依照生前遺願,骨灰被安葬在這座虎頭山上,可以說是"落葉歸根"。

而第一位副總理的身份,卻讓人感到一些意外和困惑。原來,他就是享譽中外的文化大師、詩人、考古學家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曲折多舛,飽經滄桑。他出生在四川樂山一個小商人家庭,祖籍並非山西大寨。

1914年,他遠赴日本留學,發表詩集《女神》,成爲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後相繼擔任過蔣介石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北洋政府官員等要職,還曾一度追隨過蔣介石。

1927年"三二三慘案"後,郭沫若在朱德家中寫下《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檄文,由此加入中國共産黨。

南昌起義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專心研究甲骨文,後被稱爲"甲骨四堂"之一。1930年,他撰寫了開創唯物史觀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全面抗戰爆發,郭沫若回國從事宣傳鼓與文宣工作,大力宣揚抗日救亡。1938年,他與于立群結爲伉俪,並在隨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風風雨雨,幾經流離輾轉。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擔任過諸多要職,是毛主席倍加器重的大師級人物。他和毛主席之間,更是詩酒交淺、唱和頻繁,可謂惺惺相惜。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師,竟會選擇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

原因還得從1965年說起,當時全國"學大寨"運動方興未艾,郭沫若帶領一批科學家到大寨參觀學習,目睹了昔日貧困落後的村落經過艱苦奮鬥後的巨大變化,深受震撼,對大寨精神由衷欽佩。

回到北京後,郭沫若題詩一首《頌大寨》,在多部文學作品中都有歌頌贊揚大寨精神之處。可以說,他對大寨精神難以忘懷,才下定決心將遺體火化後的骨灰撒向大寨這方熱土。

然而,郭沫若臨終這一決定的具體執行,卻與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有著密切關系。于立群本是郭沫若戀人于立忱的親妹妹,當年于立忱爲郭沫若的緣故自殺身亡,郭沫若後來出于內疚,才娶了于立群。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後,他對妻兒們說過,自己死後葬在八寶山。但于立群卻說"不麻煩黨",郭沫若一怒之下說要將骨灰撒在大寨肥田裏。

6月20日,于立群竟然真的從飛機上將郭沫若的骨灰撒向了大寨,後又在虎頭山爲他建墓立碑。

這一切,都源于郭沫若對毛澤東領導的大寨運動、大寨精神的由衷推崇。在他心目中,大寨代表了共産黨執政後,帶領人民擺脫貧困落後、重拾尊嚴的最好縮影。

而他也是毛主席倚重的文化名人,將骨灰撒向大寨,正是對毛主席和共産黨事業最大的致敬。

一座小山村,葬有兩位曾在全國政壇耀武揚威的副總理,一位爲根植于此的農民出身者,另一位則是遠道而來的文化名流,這確實成爲人們茶余飯後津津樂道的獨特話題。大寨村,看似普通,卻有著別樣獨特的人文魅力。

4 阅读: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