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計劃生育:人口萎縮、老齡化,會把我們逼入絕境嗎?

羅sir職話 2024-04-30 23:32:46

關于人口衰退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這件事本身,我們如今已經沒有太多分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人口的下降會對社會、經濟産生一系列不可預料的影響,但問題在于,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2022年開始,我國人口首次直面下降,拐點比許多社科院乃至人口專家預測來得更快、更突然,這種危機初現的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了。

更不用說,統計局和公安部之間對于人口統計之間的巨大差值,當然這也是滯後性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人口問題的認識性,我們是否還足夠全面,這也涉及到未來我們對刺激生育這件事的力度。

隨著一個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到來,如何應對人口萎縮導致的老齡化,不僅僅考驗著我們的智慧,甚至還考驗著我們的原則。

這是一個兩全難其美的問題。

人口問題,必然會在未來考驗著我們的決策優先級,例如,如何滿足照料幼兒和照料老人的不同需求,又比如,是優先把錢花在健全社會福利保障上,還是優先把錢花在經濟建設上?

過去我們可以說一切以經濟發展爲優先,但隨著一個社會裏的老人越來越多,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老人占社會占比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們的養老保障應該怎麽辦?

是不是應該讓這些老人占據更多的社會資源?

如果是,財政上的缺口又該如何填補?

前恒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曾說:“人口問題是未來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之所以是人口問題最重要,那是因爲現代商業社會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土地的大小再也不是人口資源增長的唯一瓶頸,通過全球化的貿易,人口可以實現爆發式增長,而不用擔心餓死人的情況出現。

這杜絕了戰爭頻發的可能性,但同時人口也成爲現代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沒有之一;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現代商業社會人類離不開工作,離不開收入,更離不開消費,而這些才是一個經濟體源源不斷增長的動能。

到今天,回頭再看當年的計劃生育措施,客觀上來說,在人口問題上的調頭和轉向,的確是有一點點晚了,但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決策也必然需要考慮到雙方因素的反映。

亡羊補牢,爲時也不晚。

從2016年取消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措施,允許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後,再到2021年允許生育三個,這件事本身看起來是放開了,但似乎還是在“計劃”之中。

生育作爲人類基本的繁衍能力,它能不能被計劃,以及被計劃之後又會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社會,這是不言而喻的。

計劃生育的影響,恐怕不是簡單數十年就能夠過去的;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講述了計劃生育時代,一對夫妻因爲意外懷孕二胎被迫打掉,結果第一個孩子又溺亡的故事。

事實上這部電影背後透露了我國另一個隱形群體,那就是大量的失獨家庭,他們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卻又因爲一個孩子因爲這樣或那樣的意外死亡,導致老無所依。

根據一些機構的調查,我國失獨家庭已經超過100萬個,失獨女性也多達288萬人,所謂的失獨,就是指的那些因爲被拐賣、子女失蹤亦或是獨生子女死亡等等,而失去後代的家庭。

由于喪失了生育能力,或是活在過去,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也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爲老齡化社會中的一個不確定性因素。

如何贍養越來越多的老人,以及如何鼓勵夫婦生更多孩子,已經有許多專家甚至是學者給出過很多建議,例如任澤平就認爲要制定更積極的策略,包括生育補貼、更長的産假和陪産假,以及加強對職場女性的權益保護。

這些東西說到底,依然還是屬于社會福利的範疇。

既然是福利,必然就需要一個充足甚至是充沛的財政,才有這個能力去支持。

但是,單就以地方來說,他們可能目前並不具備這個實力,這也導致當下針對刺激生育方面真正有力的措施,其實並不多。

很多人說,這個問題應該由國家牽頭,但問題在于,考慮到我國龐大的地域之間的經濟、收入差異不均,如果以國家牽頭,生一個娃應該獎勵多少錢?

在偏遠的山村地區,5000元可能就是一個農村家庭一年的開銷;但在一線城市,5000元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月的開銷。

這件事,更多還需要地方因地制宜。

但地方沒錢,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房地産開始陷入疲軟之後,地方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土地出讓金就大減,在地方債務這一重壓之下,要想在這個基礎上去承擔刺激生育的重擔,的確壓力很大。

因此,自2021年放開三胎以來,我們看到對刺激生育現金補貼力度最大的,往往都是經濟相對較好的省份,例如浙江上海廣東等地。

而人口這個問題,還面臨著“囚徒困境”;眼下地方財政有壓力,難以給出大規模的刺激生育激勵,那麽長遠來看,壓力大不大呢?可能會更大。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的下降,未來的財政壓力只會更大,老人要不要養,僅靠獨生子女能不能養兩個老人?疾病、意外怎麽辦?

這些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我們,尤其是今天農村人口大幅下降的情況下。

千萬不要小看農村,農村其實是人老了之後,養老戰略地帶一個極大的緩沖;過去的農村老人,70後兒女們在外賺錢,老人們在家務農,順便帶帶孫兒輩,一年到頭其實花不了多少錢,米面糧油都是自産自用,甚至還能賣一些錢。

這個時候,養老對那些70後來說,壓力並不大,尤其是這一代70後幾乎都是好幾個兄弟姐妹,加上他們的父母基本上可以依靠農田自食其力,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養老的問題。

因此,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基本上是由自己+兒女幫扶構成,在這個過程中,財政的壓力並不大。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

今天的70後面臨退休,他們所處的時代和觀念,早已經不同于他們的父輩。

最早,引入市場經濟的第一個十年裏,當時的我們以發展爲重,不再投入資金創建範圍更廣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90年代國有企業革新,當時差不多有一批體量的人失去了工作。

隨後,一個新的養老金體系出台,用“三個支柱”去覆蓋我國大部分人口;第一個支柱是強制性的公共計劃,參與人數最多,超過了10億人,今天一些農村老人拿到的數百元養老金,就在于此,也包括我們所購買的社保。

第二個支柱就是基于雇傭關系的,企業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覆蓋的人較少;最後一個基于自願,就是個人養老金賬戶。

個人養老金于2022年出台,隨著養老基金池面臨更多壓力,個人養老金也開始承擔部分稅務減免的作用,以刺激人們購買。

個人養老金目前在數十個城市試運行,它出現的背景是我國人口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萎縮,這是一次標志性的事件。

養老金問題,關乎著我國老齡化群體未來的養老生活;但養老金本身的傾斜也較大,2022年,全國公共就業養老金平均每月約3000元左右,但基本國家養老金每個月只有一百多到兩百多,全國最高的是上海,在一千多元。

而後者眼下所覆蓋的人群,在已經退休的老人中,應該是最多的。

換言之,至少有超過50%以上的老人,每個月領取的養老金只有數百元,嚴重不足,依賴家庭或自己謀生。

而地方之間的人口流動和經濟差異,也決定了養老金的未來;在經濟繁榮地區,最高可以達到八名繳費者供養一個退休老人,但在經濟較爲落後的地區,差不多是兩個繳費者供養一個退休老人。

隨著養老壓力的增加,專家也開始呼籲年輕人要存錢,並參加個人養老計劃。

有一位教授敦促年輕人放棄每天喝咖啡,把喝咖啡的錢投入到基金裏;還有人警告年輕人,到年老時,基本養老金將不足以維持生活。

和未來的擔憂相比,眼下的失衡問題可能還更大;例如有的老人僅僅是一個月的退休金,已經超過年輕人的薪水,更高者甚至可以達到兩倍以上。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我國的養老金也連續上漲了十八年,養老金上漲,對已經退休的群體來說當然是非常友好的。

但同時,上漲的幅度越多,對未來的存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齡化的壓力,其實就是來自財富,來自財政,只有穩健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路徑,可能才能夠最終去解決普通人未富先老的問題。

至于刺激生育,在眼下來看,它的難度可能不亞于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2 阅读:17

羅sir職話

簡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