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史上最貴廣告,引百萬網友共鳴:生活哪有標准答案

InsDaily 2024-04-08 16:33:19

最近,宜家新出了一組宣傳片,被稱作“IKEA史上最貴的攝影廣告”。

廣告的掌鏡者Annie Leibovitz,大有來頭——

這是一位“活著的傳奇”,也是“全球最貴女攝影師”。

她拍下的約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床上相擁的照片,成爲了20世紀最偉大的照片之一;

她還曾以一天10萬美元的薪酬,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拍攝官方肖像,是美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攝影師;

2022年世界杯雙王的“世紀同框”LV廣告,也出自Annie Leibovitz之手。

她拍過無數明星名流,並以油畫般的成片質感聞名于衆。

然而,這次Annie Leibovitz爲宜家拍攝的廣告,風格跟以往完全不同。

她走訪了全球7個不同國家,拍下25個“素人的家”。

照片的布景並不精致,家居的裝潢也不華美,卻讓網友看完留言:所謂夢想的家,從來沒有定式。

01城市生活裏的綠洲

生活在意大利米蘭的建築師Giovanni Laguzzi,和伴侶住在45㎡的兩層公寓裏。

他的家很特別。

6年前他在報紙上看到苔玉的照片之後,就愛上了這種奇特的植物球。

當確定賣苔玉也有市場以後,Giovanni便辭職投身于“養苔”事業,並把住處改造成一個小型植物園。

在他的公寓裏,綠植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逐漸將浴室、廚房到沙發周圍,變成一個迷宮般的“雨林”。

因爲要擺放的東西太多,Giovanni不得不把家具的尺寸都精確到極致,以便“榨幹”每1c㎡的收納。

在他的伴侶看來,房子是有點亂和局促,但這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風格:

“如果我們有一個更大的家,植物依然會占據大部分空間,所以住起來還是一樣的感覺。”

重要的是在城市空氣汙染嚴重、生活節奏加快的當下,他們已經爲自己創造了一個如春日花園般清新的居所:

“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說,我正在試圖放慢米蘭的速度。”

02河道上的“斷網”生活

成長于哈薩克斯坦的Arslan Zhunus,目前在英國倫敦的創意媒體行業工作。

3年前,他決定搬到一艘船上住。

居于船屋的體驗,和他老家的蒙古包遊牧生活,十分相似。

每隔兩周,Arslan就會沿著水道移動到一個新的停泊點。

被他稱爲“金屬錫罐”的小船,寬2米,長12米,高2米。空間十分緊湊,但Arslan過得並不湊合。

有時候,他會坐下來發呆幾個小時,這是他上岸後絕不會做的事。

在陸地時人人都過得十分忙碌,以至于當他回到船上時,感覺像得到了解脫。

生活在這樣一個“斷網”的環境,Arslan非但沒有覺得無聊,反而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他並不美化住船上的不便,比如冬天取暖真的痛苦。

但在他看來,即使搬到船上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也會永遠依戀住水上時的那種自由感與對生活的掌控感。

哪怕未來,他還是會離開船回到岸上的生活。

03不必爲“xx風”焦慮

事實上,除了以上兩戶獨特的住宅之外,其他普通人的家也各自精彩:

搬過18次家的Sharon Sala厭倦了打包和拆箱,決定改變生活方式,搬進一輛露營車。

住了一年多之後,她的家人都理解了她的選擇,而她也習慣了每天在不同地方醒來,開始新一日的生活。

在寄養家庭長大的20歲德國青年Maria Arrechea,由于找不到身份認同,選擇了離家流浪。

漂泊2年後,她因爲補助租到了房,並決定在自己到外地出差時,將房間轉租給急需臨時住所的人。

瑞典的Ludvig Haav把一處老舊的精神病療養機構買下,將其改造成宜居的共享生活空間。如今這裏已經有40多個人入住。

乍一看,宜家的這支廣告片中,每一張照片都沒有那麽光鮮亮麗,無法讓人眼前一亮。

大家住處的布局裝修,看起來也很普通,缺少些參考性。

然而,這正是普通人家最真實的樣子。

聽慣了“北歐風”、“日式風”,不少網友真以爲生活在北歐、日本的人,家就如同社交網絡追捧的那般充滿質感。

可事實並非如此。

曾有人采訪了37個國家裏的數萬名網友,48%的受訪者認爲媒體沒有真實反映他們的家庭生活。

數量少而高人氣的理想家居風格,並不代表大衆的實際生活。

宜家的「Life at Home」也有提到,過去10年,它觀察了40個國家裏的超25萬名網友,得到的生活調查結果都挺出人意料。

比如,最喜歡整理家務並從中獲取自豪感和進步感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國人。

而最堅持“在家就是要放松躺平”的五個國家,除了芬蘭、塞爾維亞、新加坡,還有“東亞卷王”韓國與日本。

雖說家是一個私密的地方,然而認爲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擁有足夠隱私的人還不到一半。

在這一點上,北歐人和東亞人一樣有共鳴。

這些數據,曝光了現代人生活的不少痛點,也揭示了每個人對家的真實需求是什麽:

最理想的家,應該是一個可以讓人感到舒適、找到慰藉和歸屬感的地方。

我們可以在家裏做自己,不必擔心他人的注視和意見。

而抵達這間向往之所的方式,有萬千種。

可以布置得豪華,也可以精打細算;可以是開放式規劃,也可以強調私人空間;可以興趣爲主,也可以緊守休息的“沃土”。

歸根結底,家從來沒有固定的定義,心之所向才是家。

0 阅读:50

InsDaily

簡介:Ins是一種撲捉和分享世界每一精彩瞬間的簡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