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盜挖清東陵後,與日軍血戰7天7夜,兒子如今成國家棟梁

小響說史 2024-04-29 11:26:23

1911年,武昌起義的炮火震撼了全國,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迅速席卷中華大地。數月間,統治中原長達兩百多年的清王朝轟然倒塌,舊時代的帷幕落下。然而,華夏人民並未立即迎來一個真正的民主新社會,相反,他們踏入了一個軍閥割據、征戰不休的動蕩時期。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清末民初的混亂中,許多有能力的人才得以迅速嶄露頭角,展現他們的才華與智慧,最終成爲了一方諸侯。在這些英雄人物成功背後,卻是平民百姓飽受戰亂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令人敬佩的是,當外敵入侵華夏大地時,這些曾經的對手能夠摒棄前嫌,共同抵禦外侮,全身心投入抗日事業,甚至不惜以生命爲代價,成爲中國軍人的楷模。

其中,孫殿英便是這些抗日英雄中的一員。1889年,他出生于河南永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童年的不幸經曆,使得孫殿英性格中充滿了爭強好勝的特質。他早早混迹于江湖,結交了不少遊俠,逐漸在清末的亂世中嶄露頭角。

面對當時社會的艱難與不公,孫殿英選擇了從軍之路。他加入了李鳳朝領導的“廟道會”,憑借著自己的能力迅速成爲會中小頭目,並最終成爲會首。他的野心勃勃,不僅販賣鴉片獲取暴利,更用這些資金購買槍支彈藥,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

隨著實力的增強,孫殿英逐漸脫離了“廟道會”,開始自立山頭,招兵買馬。他的隊伍迅速壯大,他也因此自稱爲旅長。在直奉兩系戰爭中,他巧妙地搜羅散兵遊勇,使自己的隊伍短時間內發展到數千人。此時的孫殿英已經成爲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吸引了衆多地方軍閥的注意。

他先後跟隨過憨玉昆、葉荃等軍閥,最終選擇跟隨直系軍閥張宗昌,並被任命爲第五師師長。此時,他手下已有五千多人的隊伍,成爲一方諸侯。

不久他在河北滄縣擊敗徐永昌的戰役,不僅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也爲他在張宗昌麾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隨著時局的變遷,孫殿英審時度勢,不斷變換陣營,最終在國民政府中謀得一席之地,成爲12軍軍長。而他以軍事演習爲名盜掘清東陵的行爲,則是他人生中最爲人诟病的一筆,盡管通過權術運作暫時逃脫了法律制裁,卻留下了千古罵名。曆史總是多面的。1933年,面對日寇的侵略,孫殿英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在熱河赤峰的戰鬥中,他領導部隊英勇抗擊,與敵對戰七天七夜,取得了顯著戰果,贏得了民衆的尊敬與輿論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他過往的汙點,讓人看到了他作爲軍人的擔當與血性。

沒想到孫殿英的人生軌迹再次發生轉折。在抗日戰爭中與八路軍合作之後,竟然在困境中選擇投敵,這無疑是他人生中的另一個重大汙點,徹底顛覆了先前樹立的抗日英雄形象,成爲了人們口中的“漢奸”。

曾經的他在赤峰之戰中的英勇表現一度贏得國人的贊譽,但後期的變節行爲卻讓他的名聲永遠地烙上了恥辱的印記。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孫殿英的故事並未因其個人的隕落而終結,其子孫天義的人生軌迹,成爲了這段複雜曆史的另一抹亮色。

孫天義的成長經曆與父親大相徑庭,他是在母親的教誨與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不同于父親動蕩不安的一生,孫天義選擇了與學問爲伴的道路,憑借自身的努力考入了北京輔仁大學,主修西方語言文學。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投身于教育與文化建設事業,以其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在學界贏得了廣泛的尊重與認可。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孫天義在擔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期間,不僅展現了卓越的管理才能,更體現了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責任感。他無私奉獻,不取分文報酬,全心全意致力于黃帝陵的保護與修繕工作,使之成爲中華民族尋根問祖的重要象征,這一壯舉無疑是對“功德無量”最生動的诠釋。通過他的不懈努力,不僅黃帝陵得以煥然一新,更是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和精神財富。孫天義的一生,是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最好注解。在父親複雜曆史的陰影下,他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一部光明磊落的篇章,成爲了值得後人學習與尊敬的典範。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