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大國發院黃益平:支持創新應該鼓勵公平競爭,産業政策要有退出機制

紅星資本局 2024-03-15 20:10:15

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正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去年“新三樣”産品取得亮眼成績,合計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同時今年政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

但同時我們還面臨著一些行業“産能過剩”的風險困擾。未來産業發展是否還會面臨類似風險,從“新三樣”到“未來産業”,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過剩局面?

近日,紅星資本局就此問題采訪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他指出,新三樣做得特別好,但也迅速面臨過剩産能之憂,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我們要堅定地捍衛我們參與國際貿易的權利,要維護一個公平、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毫無疑問的。但與此同時,過剩産能問題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過剩産能並不是新現象,在我們中國改革開放40年幾乎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早期紡織業,鋼鐵行業都出現過,今天光伏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

黃益平總結爲兩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宏觀不平衡,投資強勁,消費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行業層面。當好的産業興起時,全國資源容易集中,短期內會引發産能暴漲。

黃益平指出,宏觀層面來看,主要還是國內經濟結構有待調整,投資很多,消費相對不足。“我們今天經常討論中國經濟下一步的增長,將來應該由投資來驅動,還是由消費驅動,在我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兩個之間應該維持一個相對的比例,你有足夠多的投資去形成新的産能,但最好也有相應的消費需求來消化新增加的産能,這樣的經濟增長才是可持續的。”

從行業層面看,黃益平提到一個現象,當有比較好的産品或産業興起的時候,全國的資源都會往那幾個産業集中,這樣在短期內會引發這些産業的産能的暴漲,“暴漲的好處就是這個産業做起來了,缺點就是如果短期找不到很好的市場來消化這些産能,同樣也會引發産能過剩的問題。”

黃益平指出,過剩産能的問題在不同行業之間一直遊走,宏觀層面的問題一直存在,但過去這並沒有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原因是我們能夠把很多産品出口到國際市場上消化掉,我們的出口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一直非常高。

爲什麽最近這個問題會變得很突出?黃益平解釋,除了有地緣政治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已經從“小國經濟”變成了“大國經濟”,“所謂‘小國經濟’就是你的供求關系的變化不會對世界市場造成根本性的影響,但當你變成一個‘大國經濟’,我們增加或者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供求可能會比較大,有可能打破市場原來的均衡。”

黃益平建議,首先,在支持創新的時候,重點應該放在前端,也就是創新的部分,而不是更多的資源都在生産消費端,因爲關鍵技術突破以後,後面的事情多讓市場和企業家去做。“去支持技術創新、産品創新,不要去支持很多重複生産,這個是沒必要的。後面就應該更多的讓市場來做。”

其次,産業政策不要限制競爭,而要支持創新,鼓勵公平競爭,對有一些所謂的卡脖子的領域或者技術,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幫助克服這樣的一些瓶頸非常重要。“支持的就是創新活動本身,誰想做都可以,但是就看你誰有能力來做。”

再次,産業政策要有退出機制,在有一些領域技術已經突破了,企業已經可以生産了,不要無限制補貼下去。

第四,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在支持創新發展的時候,要算“經濟賬”。“不要盲目跟著一個方向,集中在幾個小部分領域,我們的創新應該更加廣泛和普遍。”他建議,除了政府買單的以外,剩下都應該算“經濟賬”。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楊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