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肖申克的救贖》,才知道讓人活得更好的,是這6樣東西

每日輕讀書 2024-03-01 08:44:26

最近,重溫了《肖申克的救贖》,裏面有一個詞,叫“體制化”。

所謂“體制化”,就是一個人習慣了某一套規則,活在那種規則裏,對規則以外的東西無所適從。

就像契诃夫筆下的“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樣,用各種規矩束縛自己,總是聽命行事,不敢突破,戰戰兢兢地活著。

而《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恰恰是一個不願被“體制化”的人。

在作者斯蒂芬·金筆下,安迪·杜佛尼是一個本性善良、正直、能力出衆且勇敢的人。

1948年,30歲的安迪·杜佛尼,是波特蘭一家大銀行的信托部副總裁,原本前程一片光明,但他運氣不太好,同年被迫進入肖申克監獄,理由是他謀殺了妻子和其情夫,而真正的凶手卻逍遙法外。

肖申克監獄裏,大部分人都聲稱自己是無辜的,他們只是碰上了鐵石心腸的法官、無能的律師、警察的誣告,或者運氣實在太差,不幸成爲受害者,但來到這肖申克監獄,就意味著都有且僅有一個身份——囚犯。

他們需要被迫接受管制和教育,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將被困在厚重的石牆之中,忍受身體和意志的雙重折磨,那裏的環境,足以殺死一個人內心所有的希望。

很多無辜者在監獄裏被禁锢久了,久而久之,靈魂失重,逃生的欲望被抹去,他們中的一些,要麽忙著生存,要麽忙著去死,安迪卻在心裏一遍遍期許著他的自由。

無情的現實宣判他有罪,但他知道自己是無辜的,他靈魂幹淨,內心坦蕩,他爲人正直,品行端正,他不認命。

即便身心飽受著現實環境的摧殘,但安迪內心的希望,始終不死不滅。

渾濁的環境大可以淹沒一個人的身軀,卻遮不住他靈魂散發的光芒。

他一邊靠自己在銀行的工作經驗,借幫助典獄長理財爲由,盡可能讓自己在監獄裏有事可做,日子不會太難熬,一邊默默蟄伏,計劃著如何跨越監獄的高牆。

最終,忍受了19年莫須有罪名和牢獄之災的他,終于從肖申克監獄裏逃離出去。

肖申克監獄每年有很多人被抓進去,而能夠成功逃脫的人寥寥無幾。但凡越獄成功者,此後成爲其他囚犯所津津樂道的傳奇。而安迪就是其中一個。

重讀《肖申克的救贖》,明白了真正能救贖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外部所賦予的東西,而是從自己靈魂深處生長出來的——智慧、希望、正義、自由、勇氣和堅定的信念。

當一個人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並帶著自身積聚的力量,爲之锲而不舍,整個世界都將爲他讓路。

01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生活

安迪背著殺害妻子的罪名,含冤入獄,可無論他說什麽,都沒有人相信他。

到了監獄,他一無所有,徹底告別了過去的身份、地位、金錢,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罪犯。

取而代之的,是被欺辱、打壓、無所適從。

一開始,安迪跟所有人一樣,接受現實的殘酷拷打,對于他來說,忍受就是一切,畢竟如今的他,背著殺害妻子的罪名,似乎連上帝都抛棄了他。

在監獄裏的時間長了,大多數人都會變得一樣,他們拉幫結派,欺負新來的,本來就是爛人,在監獄裏會變得更爛,變得聽天由命。

然而,安迪沒有這樣,他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處境。

可是怎麽改變呢?

他是銀行家,精于理財和做賬,在被選去修屋頂的時候,他聽到獄吏們爲報稅煩惱,于是就冒著生命危險,自告奮勇,表示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他們的煩惱。

最終,他成功了,他爲自己爭取到更好的環境,不再被人欺負,他又一周寫一次信,爲監獄爭取到大批書籍,他簡直成了監獄的名人。

在無數罪犯中,安迪似乎成了一個例外。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憑空到來的,命運在很多時候,會給很多人降下同樣的機會,可是很多人即便看到機會,也抓不住,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安迪能抓住機會,是因爲他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他也明白,不能依靠上帝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必須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挺身而出,做了最正確的選擇。

一個人的認知,很多時候就決定了一個人會怎麽生活,也決定了他會怎麽做事。

許多人在人生不順的時候,不停地抱怨,卻沒有做出行之有效的決定。

安迪沒有抱怨,他知道抱怨沒用。

我們怎麽想的,就會怎麽活出來,我們活出來的方式,絕不會超越我們認知的範圍。

人,永遠無法活在自己的認知之外。

當然,在我看來,認知不僅僅是知識,認知必然是人對知識和提煉和升華後所得出的智慧。

知識可以傳遞,但智慧不能。

知識可以直接獲得,但智慧必須自行了悟,方能得到。

當我們的認知不斷提升,我們不斷變得更加智慧,我們就知道做什麽有益于自己的生活,就知道怎樣將唯一的生活安排得更好。

02 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

肖申克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一開始人們厭惡那裏,一刻也不想待在那裏,慢慢地人們會習慣那裏的生活,到後來,甚至會離不開那些厚厚的高牆。

人們看不到希望,因爲那種鬼地方,壓根給不了人希望。

但真正的希望,源自人的內心,從內心長出來的,往往更有力,更牢靠。

在監獄待的時間越久,人就不再像自己,漸趨麻木,徹底接受被馴化,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被那些自己所厭棄的東西所潛移默化地改造著。

這必然是痛苦的,可奇怪的是,痛苦一旦被適應,也會形成舒適區,讓人想走出來,卻望而卻步。

這時候,談希望似乎是奢侈的,但不談希望,人生還有個什麽盼頭呢。

瑞德算得上一位資深元老級囚犯了,他親眼目睹著監獄裏的殘酷,也默默接受著一切不可改變的事實,除了臉上增長的皺紋、額頭越來越深的擡頭紋,日漸桑滄的臉和看似坦然實則早已麻木的心靈,肖申克監獄沒有讓他收獲別的什麽。

如果說命運額外還賜予過他一份禮物,一定是安迪這位獨特朋友的到來。

從剛入獄時,瑞德就一眼從人群裏看到了他。而安迪也打聽到,瑞德是監獄裏一個神奇的存在,他總能想辦法搞到任何東西。

爲了活下去,人們各有一套自己的活法。

大部分人僅僅是生存,卻遠遠談不上生活。

“許多人根本沒被關在牢裏,卻還是不懂得怎麽過日子。”

而安迪盡管在監獄中碰到過不少麻煩,還是繼續過他的日子。大部分時候,他的雙手都幹幹淨淨,指甲修剪得整整齊齊。

他拜托瑞德想辦法弄到一把小錘子,一塊紗布,一些小石子,在嚴防死守的獄中生活當中,他總能努力擠出一些空閑守護他內心的興趣,他把小石子打磨得晶瑩剔透,雕刻成一個個藝術品。

安迪說:

“在我們心裏,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

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不是看見希望才願意相信,而是願意相信,希望就可能存在,並看見更多。

安迪不僅讓自己相信希望的存在,他也間接讓瑞德相信,內心的領地是外界所不容侵犯的。

即便生活在監獄裏,也沒什麽能鎖住他們追尋希望的心靈。

他說:

“請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

希望,讓人看到生命不應該被局限住,而應該有更多可能,同時也因爲內心生出希望,而擁有更多信心和力量。

安迪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尋找希望,奔向希望,哪怕只有一些微弱的光,一旦看見了就不能不承認它確實存在著。

說到底,一個人若不能自己給予自己希望,便不能指望這個世界會給自己希望,希望不是看見了才去追尋,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心裏當永遠有個位置,向希望而敞開著。

03 此心光明,救贖之道就在眼前

只要生命的底色沒變,一個人就壞不到哪裏去,惡劣的環境,也未必就會改造他,將他同化。

安迪好端端地被冤枉,被扣上謀殺的罪名,忍受了長達19年牢獄之災。

在肖申克監獄裏,即便你沒有罪,久而久之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罪,但安迪內心是坦蕩的。

剛入獄時,他們會一律被冠以“新來的”這樣的稱呼,你是誰,你有沒有名字,不那麽重要。甚至有人突然死去,也沒有人記得他姓甚名誰。

新來的免不了要經受一些“考驗”,遭受一些已經被“體制化”的資深囚犯的欺辱。安迪也未能幸免,一對噱頭爲“姐妹花”的囚犯經常找他的麻煩。

安迪有時候會想辦法逃走,實在躲不過就與他們對抗,但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後來,你經常會看到他鼻青臉腫,渾身是傷,若有所思,拖著一副皮囊,行屍走肉一般。

原本那個在人群裏,氣質出衆,幹幹淨淨的年輕人,眼看著精神一天天衰頹下去。人們可能會以爲,這個人也不過和其他人沒什麽兩樣,肖申克監獄會撲滅你內心所有的希望。

然而,安迪不是個輕易向現實低頭的人。

認命,意味著也一同認下了本不屬于他的罪名,違背自己的本性,與惡同流合汙。

認命,意味著徹底接受監獄裏的生活,對于自由再也不能心存半點奢望,意味著徹底失去自我,渾渾噩噩地,或煎熬,或溫水煮青蛙般忍受變爲“享受”,被動接受那種生活的安排。

那樣的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且不是社會所認可的那種失敗,而是從靈魂深處,放棄自己,鄙視自己,厭惡自己。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

“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

一個人的清白若無法在現實得到求證,除了努力自證,也別無他法。

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有尊嚴地活著。

安迪能屈能伸,面對周遭現實的摧殘,只要內心有一線善的本性尚未被泯滅,此心光明,就不怕現實的黑暗。

人性中的惡,可能在某些時間會殺死夢想和希望,但人性中那些善的光芒,會讓你看見這個世界的更多美好。

面對不公,如果有一個人甘願屈服,就可能有更多從衆者尾隨其後,這只會讓荒誕的世界變得更荒誕,無辜的人在受罪,真正作惡的人卻在享受本不屬于他們的幸福。

但若有一個人敢于捍衛自己內心,堅守正義,爲正義而戰,這世界就不會一直糟糕下去。

正道之光,便是救贖之光。

04 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奪走你內心的自由

在監獄裏,時間就是一個深淵。

當一個人習慣了處處被限制的生活,做什麽都有標准,都有規定,規定之外的,他不敢做,也不敢想。

人失去了自由,變得如同機器。

老布做了五十年的牢,終于獲得了假釋,獲得了自由。

然而,此時的他,滿心都是條條框框,他已經適應不了那種自由的生活,他害怕出去,甚至想重新殺死一個人,好將余生都埋葬在監獄裏。

假釋後,他適應不了那種生活,選擇自殺。

瑞德說,這是“體制化”,他解釋說:

“他只不過是被體制化了,在這兒,他是個有地位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到了外面,他什麽都不是。

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就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多年之後,瑞德也獲得了假釋,重新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圍繞他的不再是命令、規矩,而是自由,尊重。

然而,他對此無所適從,因爲監獄裏,從來沒有這些。

瑞德就連上個廁所,都要去打個報告,老板告訴他,上廁所不用打報告,他驚訝地看著老板。

此時的瑞德,甚至想重新犯點兒事情,重新回到那個他熟悉的地方。

自由,這是無數人都在追求的東西。

可是奇怪的是,無數人也都在逃避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自由不僅僅意味著擺脫外部壓迫;它也意味著擺脫內部壓迫:擺脫恐懼、懷疑、貪婪、虛榮、仇恨和愚昧。”

但弗洛姆接著又告訴我們:

“現代人已經從經濟上解放出來;他不再是一個被動地接受命運安排的奴隸;他有機會利用他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世界……但同時他也失去了安全感;他不再有任何確定性;他不再有任何根基。”

于是,爲了擁有一點確定性,人們逃避自由,讓自己逃到其他東西的統治裏,他們無法承受個人自由所帶來的責任和風險,因此選擇逃避自由,即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以換取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弗洛姆指出了三種逃避自由的方式:

權威主義、破壞性和機械一致性。

權威主義就是說,人們甯願遵從權威,服從他人或制度的命運,還有少部分人則努力成爲權威,以此來逃避自由的責任。

破壞性就是說,人們試圖摧毀自己所無法控制或理解的事物的沖動,讓一切都變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所以很多顛覆性的東西的出現,最先遭到的,往往不是歡迎而是打擊。

機械一致性則是表明,人們努力讓自己表現得和他人一樣,來消除自己和他人及社會之間的差異和沖突。

瑞德所說的“體制化”,則是一種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

安迪沒有被“體制化”,他一直是自由的,即便身陷囹圄,他也不曾放棄內心的自由,他的眼睛裏充滿光,每次放風,他都像一個自由人一樣散步,他雕琢精美的石雕,裝飾自己的生活。

在小小的監獄裏,他向往著外面的海浪和自由。

一個人要是自己將自己關起來了,就沒有人能將他放出來,但一顆自由的心,才能對生活充滿向往,才能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是我們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也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奪走的東西——一顆自由的心。

恰如安迪所說:

“世上有些地方,石牆是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于你的。”

05 如果你都沒有勇氣做自己,就沒有人能幫你做出改變

在這個充滿規矩和束縛的世界,一個人想要真正做自己,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甚至需要付出代價。

然而,你不去做,你的人生就不會有改變。

因爲,你想要與衆不同的人生,你就要做與衆不同的事情。

安迪進監獄,慘遭欺壓,但他從未屈服。

以安迪的聰明,他不是不知道,反抗會迎來更嚴重的欺壓,但他依然選擇反抗,不願順從。

因爲他要守住自己的內心,守住自己靈魂的純潔和堅持。

在監獄裏,欺負是常態,要麽欺壓別人,要麽被別人欺壓。

可安迪不願欺壓別人,也不願被別人欺壓,他過著自己的日子,可是:

監獄裏的囚犯,大多都不是什麽好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沒什麽好處,他們最大的不幸,就是被生到這個世上來。

安迪長相俊美,被好男色的“三姐妹”盯上了,安迪拼死反抗,有時候能僥幸逃脫,但大多數時候都慘遭毒打。

被打得最嚴重的時候,他在醫院養了一個月。

然而,他並沒有失去反抗的勇氣。

勇氣是什麽?

真正的勇氣,不是在明知必勝的情況下做出反抗,而是明知會失敗,依舊要勇往直前。

屈服于恐懼是容易的,難的是懷著勇氣去改變。

人生每一次選擇,需要的都是勇氣。

安迪在修理屋頂時,聽見獄吏說起自己報稅的煩惱,他徑直走向獄吏,旁邊的人都嚇呆了,試圖叫他回來,但安迪還是走過去,告訴他,他能幫他們。

這就是勇氣。

後來,當知道自己的夥伴被典獄長殘酷殺害,安迪對典獄長說,他再也不會幫他做賬和理財了,被關進禁閉室。

出來後,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暗中保留證據,試圖將罪惡滔天的典獄長繩之以法。

這就是勇氣。

可以說,一個人若是連做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那他就永遠成不了自己。

因爲若連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那就任誰都可以上去踩踏兩腳。

一個人若要真正改變,他最先需要獲得的,就是勇氣。

因爲沒有勇氣的人,連改變的第一步都不敢走出去,只有有了勇氣,一切才有可能。

這世間最珍稀的,不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知識,而是改變自己的勇氣。

大多數人因爲沒有勇氣,所以就在同一種生活中打滾。

是故,救贖之道難行,需要面對諸多困難和危險,沒有勇氣,寸步難行。

06 當你選擇相信並堅定地走下去,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個尋常的早晨,獄警像往常一樣例行檢查,發現安迪失蹤了。

典獄長怒不可遏,親自過來盤問,盤問無果。他一氣之下,隨手拿起一粒小石子砸向牆上的海報,這時候,突然發現,海報後面竟然是空的,扯下那張海報,所有人都不言自明——安迪越獄了。

他給自己挖了一條求生之路,是的,用那把小錘子,一點一點,鑿開監獄厚重的石牆。

他也許用了十年,甚至更久,但每天鑿一點,都能讓他看到更多逃生的可能。

從安迪身上,我看到一種異于常人的毅力,也想到一個人只要內心有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他總能做出點成績來。

瑞德之前看到安迪送的兩塊石英,被精心削成浮木的形狀,閃閃發光。他驚呆了。

“看著它們,我內心升起一股暖意,這是任何人看到美麗東西之後都會湧現的感覺。這種美是花了時間和心血打造出來的,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原因。”

而直到安迪成功越獄之後,瑞德才真正知道,安迪身上藏著的毅力,有多麽令人肅然起敬。

安迪給自己挖出來的那條逃生之道,需要穿過肖申克監獄的地下排水管,那條長達五百米的通道,汙穢不堪,常人估計置身其中連一分鍾都熬不住,從後來被迫爬進那條通道的獄卒的反應來看,裏面十分難聞,有死亡和空洞的感覺。天知道安迪怎樣一點點奮力掙紮著,爬過那片黑暗。

他的意志堅不可摧。

尼采說:

“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什麽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安迪曾對瑞德說過:

“出去之後,我一定要待在一個長年都能曬到太陽的地方。”“我會生活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一個無辜的人而已,監獄這種鬼地方本就不該屬于自己。

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過怎樣的生活。

他內心向往著自由和光明,每向前匍匐一步,自由和光明就離他更近一點。

他比誰都更清楚,選擇越獄面臨著怎樣巨大的風險,但他認選擇了相信自己,並義無反顧地向前。成則改變命運,不成,大不了就是一死。

先去相信,改變才有可能發生,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這個世界能困住人心的東西,就太多太多了。

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因素,面對未知,一個人盡可以選擇退縮,以爲你不知道眼前等待自己的是什麽,比起風風火火往前闖,後退一步總是容易的。

擁有堅定信念的人卻選擇義無反顧,爲了生之希望,爲了自由,爲了不必苟且偷安,過一種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可能爲此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或許最終的結果又未必如願,而這個過程中,生命已然迸發出非凡的力量。

這世上,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面對人生的萬般困惑,得救之道在哪裏呢?

不在別處,就在自己這裏。

人們看見自身的限制,看見自己的問題,卻忽視了,看見自身的可能性、可塑性,看見自身本來的力量,才是獲得救贖的根本。

文/素履&不有趣靈魂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