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如何滅絕的?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史前時期的地球

天文在線 2024-03-24 22:05:45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也同時引發了“大地震”

圖示內容爲: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史前時期的地球,毀滅了恐龍。(圖片來源:Mark Stevenson/UIG蓋蒂圖片社)

最新研究表明:曾經撞擊地球並引發恐龍大滅絕的小行星,還同時引發了一場地震,這場地震持續了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

大約6600萬年前,一塊6英裏(10公裏)寬的太空岩體——現在被稱爲希克蘇魯伯撞擊體——在今天的墨西哥灣海岸附近,猛烈地撞向地球。這次小行星撞擊,導致了白垩紀-古近紀(K-Pg)大滅絕事件,當時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死亡,其遺留的標志物,分散在整個地質記錄中。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次撞擊還引發了一場“特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23焦耳,大約是2004年蘇門答臘9.1級地震釋放能量的50000倍。

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赫爾曼·貝穆德斯通過參觀位于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K-Pg大滅絕事件的標志物岩層,評估了希克蘇魯伯撞擊引發的地震的震級。

他還結合自己之前關于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小行星撞擊影響的研究。在距離希克蘇魯伯撞擊點約1900英裏(3000公裏)的哥倫比亞戈爾戈尼拉島上,地質學家發現了含有小球粒沉積物的沉積物岩層。

小球粒,是不大于一粒沙子(約1毫米)的小玻璃珠,當大規模撞擊産生的熱量和壓力,融化地殼中的物質,並將其噴射到大氣中時,在大氣中冷卻成玻璃珠,然後落回到地球。除了小球粒外,貝穆德斯在同一沉積物中發現了更多的碎片狀岩和微岩,它們也代表了小行星撞擊期間噴射到大氣中的物質。

在戈爾戈尼拉島海岸發現的玻璃小球粒和隕石,揭示了小行星撞擊時,在水下約1.25英裏(2公裏)的海底發生的狀況。當希克蘇魯伯撞擊體撞擊地球時,海面33至50英尺(10至15米)以下的泥層和砂岩層發生了變形。貝穆德斯認爲,這種保存在今天岩層中的變形,是由撞擊引起的震動造成的。

斷層和變形,是這種震動展示出來的地質特征,一直延續到富含小球粒的沉積物層。這些層一定是在撞擊後沉積的,但由于這些層的積累需要時間,貝穆德斯推論,撞擊引發的震動持續了數周甚至數月。

貝穆德斯在一份報告中說:“我在戈爾戈尼拉島上發現的這一區域,是研究K-Pg邊界的絕佳地點,因爲它是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而且它位于海洋深處,所以沒有受到海嘯的影響。”。

貝穆德斯還在墨西哥的地質記錄中,發現了希克蘇魯伯撞擊引發大地震的證據,他在那裏發現了液化的迹象,強烈的震動導致水飽和的沉積物,像液體一樣流動。

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現場,貝穆德斯觀察到了斷層和裂縫,這些斷層和裂縫也可能與希克蘇魯伯撞擊引起的特大地震有關。幾處岩層顯示出巨大海嘯留下的沉積物迹象,海嘯也是由這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

貝穆德斯將于周日(10月9日)在丹佛舉行的美國地質學會Connects會議上介紹這項研究。

【相關知識】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部的一顆小星球。小行星的大小和形狀差異很大,可以從1米長的岩石,到直徑近1000公裏的矮行星;它們是岩石、金屬或結冰的物體,沒有大氣層。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一座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下方的撞擊坑。它的中心位于希克蘇魯伯社區附近的近海,因此得名。它形成于6600多萬年前,當時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據估計,該環形山直徑180公裏,深度20公裏。它是地球上第二大已確認的撞擊坑,也是唯一一個峰環完整且可直接用于科學研究的撞擊坑。

BY:Robert Lea

FY: 椒椒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0 阅读:25

天文在線

簡介:發布與天文相關的一切天文科普知識文章以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