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手舉一封未被頒布的草诏表明忠心,卻被李隆基斬于旗下

赫薰看事 2024-05-10 11:01:12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夏夜蘆葦蕩

編輯|夏夜蘆葦蕩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但爲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公元710年,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一黨並推舉其父李旦登基。

經曆過兩次朝代變遷的上官婉兒手舉一封未被頒布的草诏表明忠心,卻被斬于旗下。而在李隆基登基之後,不僅派人破壞婉兒的墓,還命人在史書之中極力诋毀婉兒。

上官婉兒和李隆基究竟有著怎樣的恩怨?

罰入掖庭

上官婉兒出生在一個顯赫世家,其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父親雖沒有祖父出名,但也是唐朝大臣。原本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的她會一輩子平安富貴。

然而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朝堂的更叠往往都會伴隨著許多臣子的鮮血。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爭權的過程中,上官儀堅定的站在了十分賞識自己的唐高宗身邊,因此得罪了武則天。

衆所周知,因爲封後事件而得罪了武則天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最終流放的流放,賜死的賜死。所以,同樣得罪了武則天的上官儀最後的下場也並不怎麽樣。

在上官婉兒出生不久後,家中便遭遇了重大變故。

祖父上官儀因爲唐高宗起草廢後诏書一事,而徹底得罪武則天。

當時的武則天在宮中已經手眼通天,足以和唐高宗分庭抗禮,因此,在诏書墨迹都還沒幹時便被武則天發現。

她三言兩語便重新獲得了唐高宗的信任,爲安撫武則天,唐高宗表示,自己並沒有廢後的念頭,都是上官儀提議的。

因此沒過多久,上官儀父子倆便被武則天奪去了生命,而上官婉兒和母親鄭氏則被罰入掖庭爲奴。

當時的上官婉兒才1歲而已,而同她一起被罰入掖庭的鄭氏雖然也出身名門,但在掖庭之中,每日都要勞動,應該無暇教導她。

因此,即便出生在顯赫家庭,她也是沒可能接受過家庭教育的,但從後世的評價和流傳的詩篇來看,上官婉兒是個很有才學的人。

有學者認爲,一直教導上官婉兒的是太監。據史料記載,在唐朝時期有宮教博士,負責教授宮裏人各方面的知識。

而在宮教博士所教授的技藝之中便有“詩詞”,祖上都是有才學的人,所以上官婉兒也十分聰明。

十三歲時,她因聰慧而被武則天所注意,其親自召見了她,並出題考校。上官婉兒對答如流,仿佛提前准備好了一樣,武則天因此十分欣賞她。

從那時起,她便與宮奴身份徹底說了再見,成了一位才人。

不過據《新唐書》記載,這個時候,上官婉兒只是擺脫了官奴的身份,並沒有真的得到武則天的重用。

據《太平廣記》援引武則天族孫武平一所著的《景龍文館記》,在上官婉兒三十三歲這年,武則天才開始重用她,也就是說,從做才人開始,她奮鬥了二十年才終于加官進爵。

不過,她被重用時也不過只是武則天身邊的一個普通秘書。

據記載,武則天只是提拔她爲三品婕妤而非能夠上朝聽政的二品昭容,可不能上朝的上官婉兒,又爲何能夠擁有決定他人生死的權力呢?

准備跳槽

載初元年,武則天下旨,讓有才學的女性進入宮中掌管诏敕起草,司馬慎微的夫人李氏因此征召入宮,成爲了武則天的左右手。

而上官婉兒同時也開始接受宮廷教育,後來李氏在宮中去世,她的工作便被交接給了上官婉兒。因爲在武則天身邊待的久了,所以她便得到了武則天的信重。

在其私通張易之和張昌宗時,絲毫不避諱上官婉兒。甚至還直接將審核面首背景資格這個工作都交給了上官婉兒。

然而,盡管武則天如此信任上官婉兒,卻還是對她處以黥面。

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黥面便是在面額上刺字塗墨,這個刑法算然傷害性不大,但卻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個罪人。

據說,是因爲上官婉兒“仵旨”惹怒了武則天,原本是死罪,但武則天實在惜才,因此才只是對她處以黥面,上官婉兒這才保住了性命。

爲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上官婉兒從很早就開始籌劃。

在武則天晚年時期,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深知其時日無多的上官婉兒,便開始爲自己尋找退路。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深入人心,她也不敢保證下一個上位的人會善待武則天的身邊人,因此,她開始物色自己的下一任“老板”。

事實上,關于傳位于誰這個問題,武則天一直舉棋不定,一方面,她希望將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來繼承大統。

就在其舉棋不定時,狄仁傑告訴武則天,如果讓自己的親生兒子來繼承皇位,則武則天走後還有可能進入太廟,但如果是武三思繼承皇位,那麽作爲其姑姑的武則天是絕無可能被供奉在太廟的。

而且在朝堂之上,大臣們幾乎以一邊倒的“請武後讓權于李家後代”,因此,武則天不得不將曾經被自己廢黜的兒子李顯接回京城,立爲太子。

但朝政大權遲遲未能真正交給李顯,後來,在以張柬之爲首的大臣們慫恿下,李顯聯合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發動政變。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從小一起長大,因此她們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在太平公主的遊說下,上官婉兒決定倒戈。

在他們發動政變時,外朝及禁軍異動的消息被上官婉兒有意識的屏蔽,裏應外合的政策很成功,太子李顯和張柬之率軍進入宮中,將面首張易之和張昌宗就地斬殺,隨後迫使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退位之後,太子李顯終于順利登基。然而,在衆人幫助下成功登基的李顯,卻開始翻臉不認人了。

死亡之謎

在朝堂之上,他不斷的打壓相王和張柬之等人,除此之外,他也沒忘記上官婉兒和太平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

爲了分化離間這對“姐妹花”,他便將上官婉兒封爲二品昭容。上官婉兒因此逐漸進入權力中心。

不過,她卻並未因此平步青雲,毫無煩惱。因爲李顯的皇後韋氏,也有著不小的野心。

在2013年,上官婉兒的墓志被發掘並問世,在墓志中,有著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揭露其與李顯的皇後韋氏之間的矛盾。

此前曆史記載稱,在李顯登基之後,上官婉兒爲鞏固自己的權利,開始討好韋後。

因爲李顯是二次登基,而在之前被廢黜之後,韋氏一直不離不棄的陪伴在身邊,所以李顯對韋氏十分感激,也十分看重。

因此,上官婉兒便極力討好韋後,甚至不惜將自己的情郎武三思介紹給她,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他們的私通。

他們三人之間的複雜關系,在宮中除了李顯以外,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許多人都認爲上官婉兒是韋後的心腹。

但事實上,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上官婉兒還是和太平公主關系最好。

在李顯登基之後,相王等人被打壓,不多時他便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然而,因爲對韋後的信任和感激,所以他便對韋後和安樂公主的各種小動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她們都有了各自的勢力,而且韋後有意想要讓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成爲皇太女,繼承皇位。

這便威脅到了上官婉兒的地位,因此,她必須要提醒李顯,讓他限制韋後和安樂公主的勢力。

但李顯卻並不同意,上官婉兒不惜“死谏”。她飲下鸩酒,爲此差點死去也沒能阻止韋後的勢力拓張。

在這場爭鬥中,上官婉兒差點丟了性命,而且還被從二品昭容降爲了三品婕妤。

隨著時間的推移,韋後和安樂的野心昭然若揭,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一起發動政變,韋後和安樂被誅殺,隨後又推舉李隆基的父親爲皇帝。

在這場政變中,上官婉兒曾向李隆基展示遺诏,以表自己對李唐皇室的忠心,卻不想李隆基並不領情,她被“斬于旗下”。

李隆基的報複

政變過後,相王登基。彼時禁軍的統治權還掌握在李隆基手中,爲保證自己的地位,李隆基開始在暗地裏策劃著對抗父親睿宗及太平。

或許正是因爲知曉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的關系,所以李隆基才會在起義之時將其殺害,以此斷掉太平的一條臂膀。

畢竟,曾經經曆過兩次朝代變遷還仍舊存活的上官婉兒,才能自是不必多說,而且在這場政變之中,她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一定會深得李旦器重。

在她的輔佐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會變得更加強大,一個如此強大的政治對手,李隆基完全沒有留著的必要。

婉兒的死令讓太平公主十分傷心,而且其死亡的罪名還是“依附韋後,渎亂宮闱”。

睿宗和太平公主爲牽制李隆基,開始聯手,而他們對抗的重要手段便是爲太平的好友上官婉兒平反。

上官婉兒被追封爲昭容,太平公主出資贈絹五百匹讓其風光大葬。

除此之外,她還找人爲其撰寫墓志,在墓志之上,大書特書上官婉兒與韋後的激烈爭鬥,以此來改變世人眼中上官婉兒的所謂“依附韋後,渎亂宮闱”的形象。

而她的死因,卻被表述的含糊不清——亡身于倉卒之際。她並沒有寫明上官婉兒的真正死因,但卻在坊間傳播李隆基殺害上官婉兒的真相。

然而太平公主最終還是沒能鬥倒李隆基,在李隆基登基之後,便開始了一波清算。武三思及武攸暨的墓穴被破壞,上官婉兒也未能幸免。

結語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她的墓時,發現有許多認爲破壞的痕迹。

除此之外,在史書中,上官婉兒的形象也被極力诋毀,她與韋後一黨爭鬥的史實也被隱藏。對李隆基來說,醜化婉兒,就是在否定太平公主和李旦。同時也能告訴世人自己奪權登基的合法性。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0 阅读:7

赫薰看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