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的方治療胃腸炎的效果就是好!

中醫脾胃教授余幼鳴 2024-02-27 17:58:44

胃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表現爲胃腸道的炎症和功能紊亂,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中醫認爲,胃腸炎的發病原因多與脾胃虛弱、濕邪內阻有關,因此,治療的原則是健脾化濕,和胃止痛。在衆多的中藥方劑中,有一張經典的方子,就是參苓白術散。這是一張由四味藥組成的簡單方,卻有著顯著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張方子的由來、組成、功效、主治、臨床應用和加減變化。

參苓白術散的由來

參苓白術散最早見于《傷寒論》,是張仲景治療傷寒後期,脾胃虛弱,水濕內停的方劑。後來,這張方子被廣泛用于治療各種脾胃虛弱、濕邪內阻的病證,成爲一張名方。

《醫宗金鑒》說:“參苓白術散,乃治脾胃之要方也。”《本草綱目》說:“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腹脹,泄瀉,食少,氣短,心悸,頭暈,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

參苓白術散的組成

參苓白術散由四味藥組成,分別是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

參苓白術散的功效

健脾益氣,溫中祛濕。它能夠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消除水濕的內阻,恢複胃腸的正常活動,緩解胃腸的炎症和痙攣,改善胃腸的症狀。

參苓白術散的主治

參苓白術散的主治是脾胃虛弱,水濕內停所致的胃腸炎。具體的症狀有腹痛,或泄瀉,或便溏,或大便粘而不爽,或有腹脹腸鳴,納差,疲倦,舌淡或淡胖,苔白或白厚,脈細或濡細等。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典型的案例,學習一下名醫們的用藥經驗。

案例一:慢性胃炎

患者,男,35歲,工程師。

主訴:上腹部隱痛,飯後脹滿,時有反酸,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已持續半年。

現病史:患者平時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經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半年前開始出現上述症狀,曾服用西藥,效果不佳,近期症狀加重,故來就診。

體格檢查:上腹部有輕壓痛,無反跳痛,無肝脾腫大,無腹水征。

輔助檢查:胃鏡檢查示:胃窦部炎症,Hp陽性。

中醫診斷:慢性胃炎(脾胃虛弱,濕熱內蘊)。

西醫診斷:慢性胃窦炎,Hp感染。

治療原則:健脾清胃,化濕止痛。

處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人參15g,茯苓15g,白術10g,炙甘草6g,白扁豆20g,陳皮6g,蓮子10g,神曲10g,黃芩10g,黃連6g,生姜10g,枳實10g,木香6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上腹部痛減輕,脹滿消失,反酸減少,食欲有所改善,體重有所增加,舌淡,苔白膩,脈細。繼服上方,去生姜,加白芍10g,續服7劑。

案例二:慢性結腸炎

患者,女,40歲,家庭主婦。

主訴:腹瀉不止,每日5~6次,大便稀爛,夾有黏液,時有腹痛,腹脹,食欲差,體重減輕,已持續1年多。

現病史:患者1年多前開始出現腹瀉,初爲偶發,後逐漸加重,曾多次就診,服用抗生素、止瀉藥等,效果不佳,近期症狀無明顯緩解,故來求治。

體格檢查:腹部有輕度壓痛,無反跳痛,無肝脾腫大,無腹水征。

輔助檢查:結腸鏡檢查示:結腸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結腸活檢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中醫診斷:慢性結腸炎(脾虛濕困,腸道瘀阻)。

西醫診斷: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治療原則:健脾化濕,活血通絡。

處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人參15g,茯苓20g,白術10g,炙甘草6g,白扁豆30g,陳皮6g,蓮子15g,神曲10g,砂仁(後下)6g,豆蔻(後下)5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0g,桑寄生15g,牛膝1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腹瀉減少,每日2~3次,大便稍成形,無黏液,腹痛、腹脹減輕,食欲有所恢複,體重有所增加,舌淡,苔白,脈細。繼服上方,加白芷10g,續服7劑。

參苓白術散它可以用于治療胃腸炎等多種胃腸疾病,根據不同的病情,可以適當地加減變化,以增強療效。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借鑒名醫們的用藥經驗,靈活運用這張方子,爲廣大的胃腸炎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2 阅读:22

中醫脾胃教授余幼鳴

簡介:脾胃科|主任醫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