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掌率”,名額3人,起初地位比王爵尊貴

聊聊曆史 2024-03-13 11:08:22

太平天國官職,也是一個蠻有意思的現象,許多“職官”都是獨創,或者帶有特殊含義。例如,總裁,主要負責科舉考試;丞相,並非秦漢的丞相,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是名義上的中級官職。

掌率,也是太平天國職官的一種,起初地位比王爵還要尊貴,且擁有的權力也比王爵大。掌率,理論上名額4人,實際擔任要職掌握權力的就3人,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被處死,也破壞了太平天國早期建立起來的職官系統。

金田起義後,太平天國實行“軍師負責制”,天王沒有實權,軍師負責處理軍國政務。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既是“首義五王”又是軍師,石達開則不是軍師。

軍師負責制,以及諸王分管制下,太平天國的政務實際由諸侯王負責,但一定要帶有軍師頭銜。楊秀清憑借“天父下凡”加持,獨攬權力,東王府的六部比北王和翼王的六部大得多,權力更顯赫。

定都南京之前,馮雲山、蕭朝貴相繼陣亡,此時楊秀清、韋昌輝又被處死,軍師負責制已經無法運轉。石達開回京輔政,也沒有軍師頭銜,這是他被“發達”兩位王爺制衡,最終負氣出走的重要原因。

石達開輔政,暫時代替軍師職務,卻不能持久。1857年初,石達開借口去雨花台巡視部隊,然後離開南京,前往安慶,號召天下兵馬外出單幹。

石達開外出,洪秀全心急如焚,趕緊去道歉,並廢了“發達”王爵。但是,石達開鐵了心外出,洪秀全多次求情都沒有。此時,爲了彌補石達開出走留下的權力真空,以及維持太平天國運轉,洪秀全決定成立“掌率會議”,負責軍國大事。

掌率,唐朝時期就存在,是管理禮儀、祭祀一類的官職,地位不是很高。太平天國掌率,人如其名,是掌管、率領某方事務的官職,是朝官領袖,運作方式類似隋唐的三省制。

理論上講,掌率有4個名額,分別是正、又正、副、又副,但實際才有3人擔任要職,並具有實權。這三人,是正掌率蒙得恩、又正掌率陳玉成、副掌率李秀成。

設立掌率之初,洪仁發、洪仁達還是王爵,但他們並未參與政務,也許是汲取了石達開外出的教訓緣故。如此,“發達”王爵被廢之前,權勢還沒掌率顯赫,畢竟後者是實職。

蒙得恩、陳玉成、李秀成都是掌率,地位有高下之分,實際情況又不一樣。蒙得恩是洪秀全親信,不但資格老,還救了洪秀全一命,故而值得信任。

再則,蒙得恩能力弱,威望不高,對洪秀全不構成威脅。要知道,蒙得恩不但貪婪,還專門負責“女館”,給諸侯王選妃,故而風評不好。

資格老,又沒能力,卻放在第一位,這就便于天王控制“掌率會議”。有蒙得恩存在,陳玉成、李秀成無形中就被制衡,避免尾大不掉現象出現。

陳玉成地位比李秀成高,排在第二位,但對政務的影響力不如李秀成。陳玉成麾下兵馬衆多,戰鬥力十分強悍,他經常外出征戰,很少在朝廷。再則,陳玉成不識字,對參與政務沒啥興趣。

李秀成是名義上第三把手,實際是第一人。天京事變後,李秀成主要負責京師戰場,對付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保證糧食運輸線,故而他經常在朝廷,事情也是他去做。

近水樓台先得月,李秀成麾下有兵馬,威望高,能力強,故而實際負責“掌率會議”。此後,太平天國許多作戰策略,都是在李秀成規劃下進行,他成爲朝官的實際領袖。

蒙得恩知道自己能力不行,也沒威望,故而面對李秀成時不斷妥協,不敢有其他想法。後來,蒙得恩還非常識趣,主動把“中軍主將”讓給楊輔清,因爲大家都不希望他在這個位置上。

作爲軍師負責制的暫時替代者,以及填補石達開出走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掌率在太平天國曆史上影響非常大。出現新的機構之前,掌率是實際上的中樞,維持太平天國運轉。

掌率擁有實權的3年時間裏,最大的功績莫過于摧毀江北大營,以及三河戰全殲湘軍精銳數千人,讓曾國藩元氣大傷。

1858年,李秀成以副掌率身份上奏天王,分析當前的戰局情況。李秀成明確指出天京的困境所在,想要解除京師之圍,打通運輸線,必須集合各方力量,借助外地兵馬。

李秀成想外出“借兵”,洪秀全不給,他擔心沒人處理政務,故而屢次責罵李秀成,說他“畏懼清妖”。李秀成對宗教沒啥興趣,他是實用派代表,便召開掌率會議,讓蒙得恩出面勸說天王。

蒙得恩雖說能力有限,也很貪婪,但本性並不壞。有蒙得恩帶頭,李秀成又拉著一幫官員上奏,洪秀全才勉爲其難,同意李秀成離開京城,去外地搬救兵。

李秀成離開京城,立刻前往枞陽,以副掌率的身份傳令各地將士,讓他們趕緊來開會,一起商議軍國大事。陳玉成講義氣,第一個抵達枞陽,韋俊、李世賢、黃文金、劉官芳、賴文鴻、古隆賢等將領也前來,支持李秀成。

枞陽會議的成果,李秀成非常滿意,後來在自述中還用大量筆墨書寫。枞陽會議強調團結、統一、衆志成城,以及如何聯合作戰的問題,並達成一致意見。

會議結束,太平軍分別活動,夾擊江北大營,與德興阿在浦口激戰。陳玉成、李秀成攻勢淩厲,在烏衣、小店猛揍八旗騎兵,馮子材率領的5000援軍也被陳玉成擊潰,江北大營隨著被摧毀。

浦口之戰,八旗、綠營陣亡一萬余人,太平軍踏破營壘一百四十余座。江南大營在馮子材戰敗後,也不敢繼續增兵江北。如此,江北交通線暢通無阻,太平天國的糧食有了保障。

陳玉成、李秀成在浦口作戰時,湖廣總督官文讓都興阿、李續賓、鮑超、多隆阿進軍安徽,直奔安慶而來。鮑超、多隆阿圍困安慶後,李續賓離開北上,奪取桐城、舒城,兵鋒直抵三河鎮。

三河鎮,太平天國的存糧基地,也是廬州的咽喉。陳玉成忙于對付江北大營,便讓三河守將吳定規堅持兩個禮拜,拖著湘軍主力,不要輕易出擊,等待援軍後再采取行動。

浦口之戰剛結束,陳玉成沒有來得及休整,便跟著李秀成奔襲三河,與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決戰。此時,太平軍疲憊不堪,但陳玉成、李秀成團結合作,鐵了心要吃掉這股湘軍,故而贏得三河大捷。

接下來,陳玉成又拿下舒城,消滅湘軍一千余人。三河、舒城兩次作戰,湘軍損失了七千余人,曾國藩早年創辦的兩大主力,至此全部被太平軍消滅,第一悍將李續賓也陣亡沙場。

浦口之戰、三河之戰、舒城之戰的獲勝,太平天國暫時扭轉了天京事變以來不利的軍事局面,這離不開“掌率會議”的功勞。李秀成以副掌率名義處理事情,團結各路將領,方才有如此成就。

但是,“掌率會議”沒能持續下去,洪秀全對非洪氏官員不信任,他還是回到“家天下”的老路上來。1859年,洪仁玕來到南京,不到一個月就封王,還得到軍師頭銜,並總理政務。

洪仁玕到來,意味著“掌率”退出曆史舞台。陳玉成、李秀成不服氣,認爲洪仁玕沒有立功就封王,是天王用人唯私,做事不公,便紛紛厭戰,消極應對湘軍的進攻。

洪秀全無奈,只好再次拿出“封王”的噱頭,陳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蒙得恩封贊王、林紹璋封章王、“發達兄弟”封信王、勇王。

再次封王後,掌率退出舞台,而洪仁玕新來乍到,朝廷支持者不多。如此,太平天國的政務越來越糟糕,李秀成在自述中大吐苦水,說這是太平天國滅亡的十大原因之一。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