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聯合國秘書長都來自小國?鄧公如何改寫聯合國規則

曆史求真所 2024-05-03 06:05:08

文|曆史求知所

編輯|曆史求知所

聯合國作爲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聯盟,自1945年創立之際,始終堅守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間友好往來以及深化國際合作的核心使命。

聯合國秘書長則扮演著行政管理的領軍角色,肩負著調和各國政治立場、推進國際間的協同合作的艱巨任務。

但有一個問題令人頗感困惑,聯合國秘書長往往來自于較小的國家。這種狀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五常大國·】——»

探討起聯合國的構成與職能時,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五常”這一概念。所謂五常,即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擁有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包括我國,以及美、俄、英、法。

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決策對全球政治格局甚至能産生深遠影響。這五個國家成爲常任理事國,起源是在二戰結束後。

彼時,飽受戰爭痛苦的各國爲了維護世界和平,防止再次發生全球性的沖突,決定成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在其成立之初,組織上根據各個國家在戰爭中的貢獻和國際地位而賦予了五個國家一些特殊地位。

五常國家擁有在安全理事會的重大決議上行使否決權的特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全球重大決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其實這也曾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爲有人認爲這種機制可能會阻礙其他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

畢竟五常國家在國際事務過大的影響力是十分令人懼怕的,一旦有權力濫用的問題存在,後果不堪設想。

而且對于那些經濟實力較弱、但人口衆多的國家來說,他們很容易感到自己在全球治理事務中的代表性不足,這確實也讓人恐慌。

雖然存在諸多質疑,五常制度卻仍然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其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常國家總體來說都具備較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在解決國際沖突和危機時五常往往扮演著關鍵角色。

而且五常之間也有一些互相制衡的現象存在,這就有助于避免單一國家的霸權行爲,更能促進大國間的合作與對話。

雖然五常國家有著否決權,但在實踐中,五常國家往往會通過協商和妥協來達成共識,以推動安理會的行動。

所以說,五常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重的,這也就不難理解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出身了。

五常國家已經在聯合國中占了大頭,如果再讓這些大國的公民當選聯合國秘書長,很難不讓人非議,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擔憂。

«——【·秘書長人選·】——»

要選擇合適的聯合國秘書長,其實要從多方面考慮。從國際平衡的角度來看,選擇小國作爲聯合國秘書長的出身地有助于維護國際間的平衡,避免大國之間的競爭。

在聯合國成立之前,世界政治舞台是由若幹強國主導的,這些國家在追求各自的國家利益時往往不惜動用軍事手段。

隨著工業革命的持續發展和帝國主義的擴張,大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複雜的聯盟系統、民族主義的興起、軍備競賽以及帝國主義對新市場的渴求,種種原因使得火藥桶最終引爆,導致了災難性的全球沖突。

此後在意識形態對立的影響下,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目標在全球範圍內又引發了一連串的沖突和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如同怒吼的狂風席卷了全世界,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絕後的破壞,給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本不該有的苦難。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裏,多少人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他們的命運如同秋日的落葉,被戰爭的風暴無情地吹散。

那是一段用血淚書寫的曆史,每一滴血,每一滴淚,都凝聚著無盡的痛楚與無奈。這兩場浩劫,也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射出了國際體系中缺乏有效機制來預防沖突、維護和平的嚴重缺陷。

這些缺陷,如同隱藏在暗處的裂縫,時刻威脅著世界的安甯,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國際機制,才能防止曆史的悲劇重演。

在二戰的硝煙散去後,全球社會普遍形成了一個共識,要促進國際對話、解決爭端以及防止沖突升級爲全面戰爭,有必要建立一個新機構。

于是,聯合國誕生,自此以後其便擔起了這一重任。回顧曆史,大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和意識分歧,已經兩次引發了世界大戰。

因此,聯合國秘書長這一重要職位,必須避免被大國所操控,因爲權力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

在世界的全新篇章中,聯合國秘書長的角色尤爲重要。擔任這個職位的人不僅需要具備卓越的領導能力,還需要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始終保持公正、公平和中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球和平與合作。

爲此,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最終決定,將秘書長職位授予一個小國的代表。

這樣的安排,更能保證秘書長在國際事務中能夠保持中立,不受大國利益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履行其職責,推動國際合作與和平。

有人或許會質疑,小國真的能夠擺脫大國的影響嗎?在當今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盡管小國在經濟與軍事實力上可能不及大國,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必然成爲大國的棋子。

每個國家的土壤都孕育著熱愛祖國、志向遠大的人士,他們是推動國家前進的力量。

面對經濟和軍事上的相對劣勢,小國的優秀領導者往往更注重運用外交策略來處理爭端和沖突,這種策略使得小國在國際事務中常常保持一種獨立的姿態。

此外小國的外交政策通常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通過與不同國家和國際社會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這些國家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增強自己在談判桌上的分量。

采用這樣的多邊外交策略,小國能夠有效地抗衡大國的壓力,避免對單一大國産生過度依賴。

部分小國還很懂得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在大國間進行平衡,以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比如我們的近鄰朝鮮。

通過這種巧妙的均衡外交,小國不僅維護了自己的獨立,還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出人預料的角色,影響力遠超其國家規模所能暗示的範圍。

在國際爭端問題的處理上,小國在國際舞台上往往也會選擇一條中立的道路。他們更傾向置身于大國之間的意識形態或政治沖突之外,將重心放在自身的進步和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上。

這種中道而立的策略,使得小國不易成爲大國角力中的犧牲品,同時,也對維護國際的和諧與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小國在大國之間的糾葛中保持了一定的超脫,因此,當小國的領導人出現在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上時,他們更易于被其他國家視爲一個能夠以公正、客觀的態度處理國際事務的調解者,而不是偏向任何一方的參與者。

另一方面來說,小國也希望由自己的優秀人才出任聯合國秘書長,從而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推動國家發展。

對于小國而言,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不僅是對其國家實力和外交能力的認可,也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擔任秘書長,小國可以借助聯合國的平台,推動自己的外交政策和議程,爲自己的國家爭取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源。

作爲聯合國秘書長,小國代表還可以借此機會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國際社會的多樣性和動態變化。

總體來說,由小國人士出任聯合國秘書長,其實是一件多方共贏的事,更能讓全球情況往好的一面發展。

«——【·鄧小平與聯合國·】——»

我國傑出的政治領袖、軍事戰略家和外交家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曆史進程中留下了深遠的足迹。他不僅在政策制定上具有前瞻性,在重塑聯合國規則方面也扮演過關鍵角色。

鄧小平同志倡導的一些優秀政策,帶領我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

一系列深刻的改革舉措,使得國家經濟逐步複蘇和增長,人民的生活品質持續提升。這些成就,爲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礎。

在鄧小平同志的推動下,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世界各國加強了交流與合作。在他的領導下,我國與不少國家都培養出了深厚的友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71年,我國順利拿回了在聯合國的合法一席之地。自此,我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最終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

1974年,鄧小平同志帶領衆人參與聯合國會議,當時周總理還忍著病痛堅持與群衆一起來到機場,專程爲鄧小平同志送行。

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十分精彩,一番慷慨激昂的發言完全說明了我國的立場和對外政策。從那以後,我國在國際上的威望越來越高。

時間一晃而過,1981年,又到了聯合國秘書長選舉的時候。瓦爾德海姆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坐了不短的時間,這一次他信心滿滿准備爭取連任的機會。

其實在瓦爾德海姆初次參與秘書長競選時期,我國原先是投下了反對的一票。

這主要是因爲之前的聯合國秘書長職位長期被歐洲一些面積較小但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占據,這對于聯合國的全球發展並不利。

但經過深思熟慮,我國最終還是幫助瓦爾德海姆改變了選舉的局面。

再次競選時,瓦爾德海姆原本期待我國的繼續支持,出乎意料的是,我國代表在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下連續16次投下了反對票。

這讓瓦爾德海姆感到困惑,因爲他與我國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友好的,並且在許多問題上都對我國的立場表示支持,這個老友人無法理解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我國爲了維護公平和公正,連續16次使用否決權,主要是爲了支持來自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候選者薩利姆。

考慮到歐洲國家已經多次出任聯合國秘書長,我國認爲應該有所改變,讓更多地區有機會參與。

當瓦爾德海姆了解到真相後,他有些釋然,便淡然地主動放棄了。可是最終由于其他國家的反對,來自非洲的薩利姆未能成功當選。

在那次競選的最後結果中,聯合國秘書長的重任落到了秘魯籍的德奎利亞爾身上。雖然這一結果並非衆人心目中的最佳選擇,但至少它標志著一種進步。

自德奎利亞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以來,國際社會逐步達成了一項共識,在挑選聯合國秘書長的過程中,應當優先選拔那些來自小型國家的傑出人才。

在這一轉變中,鄧小平先生的影響是不可小觑的,他的智慧和遠見促成了聯合國內部規則的重大變革。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呢,正是因爲我國的逐漸崛起,我們才有資格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主張,才有資格去維護世界和平。

在這個以實力爲尊的世界中,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足夠的實力,便可能會失去在公平競技場上角逐的機會,甚至連站立在起跑線上的權利也難以把握。

這是一個鐵血無情的現實,弱肉強食的規則,在許多場合依然冷酷地主宰著人們的生存。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我們更應挺直脊梁,堅守獨立自主的精神努力發展,增強我們自身的力量。

當前的時光中,我國上下正團結一致,衆多企業也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決心,奮力拼搏,積極積蓄力量,以打破某些強國施加的所謂“制裁”的束縛。

只有當我們的實力足以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的舞台上的各個領域都能占據一席之地時,我們才能更有信心地與強者並肩競爭,共同追求進步。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