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風險因素與分子機制:全面解析與未來展望

百姓健康頻道 2024-04-25 16:37:59

【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讀:本文系統分析了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和分子機制,並探討了未來的研究方向,既總結了CRC的流行病學特征和分子生物學機制,還特別強調了CRC的年輕化趨勢,以及腸道微生物群等新興領域的研究進展。

結直腸癌(CRC)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其地理分布和種族差異顯著。據2020年GLOBOCAN數據顯示,亞洲的CRC發病率最高,占全球的52.3%,而死亡人數則占全球的54.2%。這些差異可能與地區間的風險因素分布有關,如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狀態,也充分反映出亞洲人群的CRC患病風險。此外,CRC的發生涉及複雜的分子機制,包括細胞增殖異常、細胞分化、抗凋亡、侵襲和遠處轉移等過程,這些過程由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調控。

爲了深入探討CRC的風險因素和分子機制,2023年9月,Medicina雜志的《Colorectal Cancer: From Risk Factors to Oncogenesis》(《結直腸癌:從風險因素到腫瘤發生》)的綜述,系統性回顧並總結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作者采用了廣泛的文獻調研方法,綜合分析了包括流行病學、遺傳學分析和臨床試驗結果在內的研究資料,以探討CRC的風險因素、分子機制及其對CRC風險的具體影響。

綜述首先指出:不同地區和種族間CRC發病率存在差異,例如亞洲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可能與亞洲人群中特定的遺傳背景、飲食習慣(如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此外,非裔美國人的CRC發病率較白種人高,這一差異可能與醫療資源獲取、飲食習慣、收入和教育水平有關。

在分子層面,文章詳細討論了CRC的發生機制。Wnt信號通路的異常活化在CRC中扮演關鍵角色,促進癌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激活則與細胞周期失調、細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刺激以及凋亡的抑制有關。此外,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突變在CRC的發生早期出現,其進展至癌症則依賴于KRAS癌基因的激活和TP53及SMAD4腫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作者還強調了代謝重編程在CRC中的作用,腫瘤細胞通過利用多種代謝途徑來維持其高細胞分裂率。此外,炎症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它通過激活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的信號通路發揮作用。

在風險因素方面,文章列舉了包括性別、年齡、肥胖、吸煙、飲酒、體育活動不足、炎症性腸病和糖尿病等在內的多種可調節和不可調節因素。特別指出肥胖與CRC發生的關聯,可能通過增加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肪因子、炎症因子、胰島素或類胰島素生長因子來促進腫瘤發生。酒精消費與CRC風險的增加有關,可能通過其代謝産物乙醛的致癌作用。吸煙與CRC風險的關聯也得到了證實,可能通過吸入的致癌化學物質影響結直腸黏膜。糖尿病與CRC風險的增加有關,可能與血清中胰島素和IGF-1水平的增加有關。

本文全面、系統地分析了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和分子機制,並探討了未來的研究方向,不僅總結了CRC的流行病學特征和分子生物學機制,還特別強調了CRC的年輕化趨勢,以及腸道微生物群等新興領域的研究進展。這些發現對于開發新的診斷生物標志物、個性化篩查策略和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在結論部分,作者補充強調了利用已識別的風險因素開發早期CRC的預測模型的必要性,以及針對高風險人群實施針對性篩查策略的重要性,這將有效降低早期發病CRC的發生率,同時避免了對普遍人群篩查年齡的無差別調整。通過深入了解CRC的發病機制,可以爲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新的策略,從而改善CRC患者的預後。

參考文獻:

Vlad Alexandru Ionescu, Gina Gheorghe, Nicolae Bacalbas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From Risk Factors to Oncogenesis. Medicina (Kaunas). 2023 Sep 12;59(9):1646.

編輯:十六

二審:清揚

三審:碧泉

排版:半夏

封面圖源:Pexels

0 阅读:5

百姓健康頻道

簡介: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辦的電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