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歲時,母親抛棄我回了越南,如今找到她,她說會回來幫我帶娃

真實人物采訪 2024-05-12 22:46:11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802位真人故事

我老家是個有名的貧困縣,生于90年代的我,見證了它的滄桑與變遷。

我的父親,曾拼盡全力組建了一個家。而在我剛滿七歲那年,母親卻選擇離開,使父親對家庭未來的憧憬化作了泡影。

自此,我成爲那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女孩,獨自在成長的道路上踉跄前行。

如今,我已長大成人,心中的疑惑卻愈發強烈。我決定踏上尋找母親的旅程,去探尋那份被時光掩埋的母愛。

她是否曾經愛過我?是否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思念過我?

(我叫阿蔓)

我叫阿蔓,是個90後,出生在廣西崇左市天等縣,一個不富裕的農村家庭。我們縣城雖小,卻緊鄰中越邊境,直到前幾年才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因爲家裏條件不好,村裏的很多年輕人選擇去廣東打工,這樣一來,村裏的小孩大多成了留守兒童,我也是其中一個。

五年級之前,我都在村裏的學校讀書,五年級後,我轉學到了更大的聯合小學,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了住校生活。

從小學五年級一直到大學畢業,我都是住校生。每次開學和放假,我都要自己扛著行李,擠公交、倒車,這樣的經曆讓我變得非常獨立。

(2022年跟朋友去野餐露營,拍到的江邊落日余晖)

說實話,我最羨慕的就是,看到其他同學有父母開車接送的時候。那時候我真的好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在我身邊。

我母親是一位越南女子,曾在家鄉結過婚,並育有兩個女兒。離婚後,她爲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機會,聽聞中國的工作薪酬較高,便毅然決定前來。

原本計劃前往廣東謀求發展,然而命運的安排,讓她誤打誤撞地來到了我們縣城。

由于語言不通和資金緊張,母親在這裏遇到了一位同爲越南的好心人,她熱心地爲她介紹對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她與我爸爸相遇了。

(越南舅舅家的黏人小貓)

我父親是個60後,與母親同齡。盡管高考失利,未能如願進入大學,但在那個時代,高中學曆仍然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可是父親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家中又無親戚可以依托,因此他選擇前往廣東打工謀生。

當母親來到縣城並開始相親時,父親恰好在家。緣分使然,母親看中了父親,兩人決定牽手走向婚姻的殿堂。

他們在村落裏舉辦了一場質樸的婚禮,雖然沒有法律的束縛,但二人心中卻深知這是一段難得的緣分。

他們的結合並非源于熾熱的愛情,而是因生活的種種無奈而走到了一起,最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因此,這樣的結合似乎預示著未來的不穩定,也爲日後母親的離去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2023年,陪堂弟去面試琴行的工作,堂弟所拍)

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爺爺的身影已經漸行漸遠,留下的印象模糊不清。父親則因爲生計常年在外奔波,僅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才能回家團聚。

細算之下,從小到大,我們共同在家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年。盡管相處短暫,但我深知父親的溫和與無私。

他不善言辭,卻總是盡力滿足我的需求,從未對我發過脾氣。盡管他的工資微薄,卻始終省吃儉用,以確保我能夠接受教育。

我對他的付出充滿感恩。

自從母親回到越南後,我便與奶奶相依爲命。奶奶是個勤勞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複一日地在田間勞作。

(與我相依爲命的奶奶抱著小時候的我)

她的辛勤付出讓我深感心疼,因此我總是在周末跟隨她到地裏幫忙,中午回家做好飯菜再送到地裏給她。

在我心目中,奶奶總是那麽慈祥,她對自己十分節儉,卻對我慷慨大方,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

後來,當母親告訴我,奶奶過去經常打罵她時,我震驚不已,難以接受。但即便真的如此,我也無法指責奶奶。

畢竟,沒有母親的歲月裏,一直都是奶奶在細心照料我,給我無盡的愛與關懷。

母親決定離開家的那天,我始終無法忘記,那是我剛升入一年級的開學日。

(2023年初,拍于雲南)

那天,我帶著對新學期的期待早早醒來,洗漱完畢後,注意到了床邊兩個碩大的袋子。

我好奇地詢問母親,那是什麽?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正在整理一些物品,當時我並未多想。

當我與小夥伴們,歡天喜地地一同走向學校時,心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然而,當中午放學的我,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時,卻發現那兩袋東西不見了,而媽媽也一同消失在我的世界裏。

那一刻,我仿佛跌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不解。

母親離開後,那段時間的記憶,仿佛從我的腦海中被徹底抹去,如今我已無法回憶起任何片段。

(曾經的母愛)

唯一留存在我心中的,只有她離開那天清晨的情景。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我都是從奶奶和鄰居們的口中得知。

他們告訴我,那段時間裏,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孤獨地坐在門口,期待著媽媽的歸來。

在等待中,淚水如泉湧,浸濕了我的衣衫,傷透了我的心。

我不願意與奶奶同睡,而是選擇獨自蜷縮在曾經與媽媽共享的那張床上,感受著媽媽曾經留下的溫暖。

因爲不知道母親的具體地址,又難以與她取得聯系,父親最終沒有去越南尋找她。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漸漸接受了媽媽再也不會回來的殘酷現實。

由于長期受到“你媽媽不要你了”的負面思想影響,加上身邊多是留守兒童,我對媽媽的思念並不強烈。

(攝影課,同學拍的我)

只有在特定的時刻和場合,才會閃現出“如果我媽媽也在就好了”的想法。

所幸,在學業上我一直表現優異,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的友好和善,也讓我整個學生時代都充滿了自信,過得充實而快樂。

我並未因“單親貧困”的背景而感到自卑,反而對學校和國家,爲貧困生提供的各種補助政策心存感激。

我坦然接受這些補助,努力提升自己,並不覺得這有任何值得羞恥的地方。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從未想過要尋找我的母親。那時,我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實現這個願望。

(大學畢業跟同學拍的合照)

而且,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這樣的尋找。我只是簡單地想,等將來我有了工作,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再去越南看看她。

從小,我就被告知,母親是因爲“家境貧寒”而離開我們的。直到初高中時期,我才得知,她在越南還有兩個女兒。

雖然這個真相讓我有些震驚,但其實我早已從各種“被告知”的傳言中猜到了幾分,因此並沒有太多的困惑。

現在回想起來,我只是希望能夠更了解她,了解她爲什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不是僅僅接受外界給我的答案。

畢業後,我順利踏入了職場,擁有了穩定的收入。通過線上的聯系方式,我得以了解她在越南的生活狀態,以及居住環境,這讓我深感安心。

(2023年,去越南見到了媽媽)

雖然我們已經分別多年,但我對她口中描述的“越南的家和家人”依然充滿好奇,希望能進一步探索其中的細節。

我迫切地希望能夠見到現實中的母親,通過她的實際行動來探尋“她是否真的愛我”。我渴望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以滿足內心的期待。

爲了去越南,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備工作,還跟母親商量好見面的時間。

2023年9月28日晚上,我從南甯出發去憑祥,第二天早上再從友誼關口岸去越南。頭天晚上在憑祥等的時候,我有點兒睡不著,老想著跟母親見面的情景。

(時隔22年 母親向我迎面走來)

那天早上,母親很早就起床了。她坐班車從海防出發,表哥也從外婆家開車出發,他們在約定的地點碰頭後,一起去友誼關口岸接我。

自從2001年,她回越南之後,我們再沒見過面了。見面時,盡管有20多年未見了,我內心卻並沒有想象中的激動。

現實與兒時朦胧的記憶重合,使我有點恍惚。兒時記憶中的她,梳著兩根烏黑的辮子,現在卻已是頭發花白,明顯老了。

她比較激動,沒找到我的時候打了好多電話,看到我時眼眶都紅了,一直說著“我的女兒長這麽大了”。

在越南的第一餐,我們是在阿姨家吃的。豐盛的菜肴擺滿了整個餐桌,親戚們也紛紛前來相聚。

(93歲高齡的外婆與二姐的女兒)

母親熱情地向我介紹著越南的親戚們,雖然語言不通,但她用心地爲我翻譯著。我們聊起了家長裏短,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瑣事。

外婆現在93歲了,她一共有10個孩子,其中6個是兒子,4個是女兒。她的身體還挺硬朗的,但頭腦有些不太清楚了。

我去看她的時候,跟她說了我是誰,但她並不認識我。

外婆的孩子們年齡相差很大,最小的孫子才3歲,而有的曾孫或曾外孫已經十幾歲了。因爲人太多,我沒能全部認識,但感覺他們都很親切友好。

晚上,我和母親睡在外婆的老屋。我獨自安睡,母親則與外婆同榻而眠。

(母親屋後落日余晖下的河流)

母親向我透露了她當年離開的原因。她曾想過要帶我一起走,但深知奶奶和父親不會同意。

對此,她深感抱歉,覺得自己這麽多年來沒有陪伴在我身邊,希望我能理解她的苦衷,也期望著未來能有機會彌補這段缺失的親情。

在越南的7天裏,我先是去了外婆家,隨後與朋友一同遊覽了河內和岘港。母親的假期有限,也擔心旅行開銷過大,並沒有陪同我前往。

10月4日,最後一站去了母親在海防的家。家看起來稍顯簡陋,好在母親覺得住著安心。

在與母親見面之後,我們之間的日常互動並未發生太大的改變,依然保持著一周視頻聊天一兩次的習慣。

(在母親家 平生第一次享受到了剝螃蟹的待遇)

自從母親離開我們回到越南後,她並未再婚,而是帶著在越南頭婚所生的二女兒前往海防。

在海防,她在大舅經營的小酒樓工作,期間寄居在大舅家中。

憑借著多年的積蓄和借款,她最終在海防購置了一塊地皮,並蓋起了一棟樓房,作爲自己的住所。直到近幾年,她才終于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不幸的是,大舅幾年前去世,酒樓也因此停業。母親不得不另謀出路,開始在私人開設的飯館工作,每月的工資折合人民幣大約2000元,勉強維持生計。

二姐早就有了自己的家庭,還生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現在大兒子都十多歲了。

大姐去年36歲時結的婚,按照她自己的話說,她是因爲愛情而結婚的,而不是因爲年齡或者要生孩子才結婚。

(大姐去年結婚了)

在與母親見面之前,她總說我太瘦了。當我真正站在她面前時,她發現我比她想象中還要瘦弱。

現在,每當我們進行視頻聊天時,她也會溫聲地叮囑我多吃些,流露出對我的關愛之情。

我始終認爲,感情並不需要過于華麗的辭藻去修飾。自小離家住校,我學會了獨立生活,也逐漸培養出對感情的淡然態度。

對于失去的東西,我深知無法再找回,但慶幸的是,我擁有一顆不太敏感的心,這讓我能夠輕松地放下過去,不被情感所困。

現在,我更願意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去體驗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情感,讓它們在心中自然流淌。

我和母親依舊保持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各自忙碌于日常的工作與生活。

(其中一個舅舅的家 他們的房子都蠻好看的)

或許今年春節,她會來到中國,探望我並回顧那些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又或許,我會在有空閑的時候前往越南,與她相聚。

我曾詢問她是否願意在中國定居,與我共同生活。她表示,她可能會不太適應這裏的生活節奏。

即便來訪,也只會是短暫的停留,只爲與我相聚。我深感這樣的安排甚好。

畢竟,我們已太久未曾共同生活,彼此的生活習慣已然不同,長久的相處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摩擦。

未來,我會著手辦理探親簽證,以便中越之間的往來更爲便捷。母親曾提及,若我將來結婚生子,她願意前來協助我照顧孩子。

我默默期待著,真有這麽一天的來臨。

越南之旅,讓我對親情有了更深的感悟,畢竟,血濃于水,情感紐帶無法割舍。

(拍于大學圖書館走廊)

我深知作爲父母有時的無奈,但終究,主導權掌握在大人手中。孩子無力抵抗,只能默默承受。無論是美好的結果,還是不幸的結局,他們都得全盤接受。

我很佩服母親當年的勇氣,也願她永遠保持這份果敢。

而若是我身處其境,我會跟孩子深入溝通,讓她明白我的處境。我絕不會讓一個幼小的生命,獨自跌跌撞撞地走向她的人生,何況那還是自己的親骨肉。

在與母親分別和重逢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自己的心理層面,最大的成長就是學會了獨立。盡管這種獨立是被環境所迫。

(2022年拍于足球場)

畢竟,在生活的棋局中,大人們往往握有決定性的棋子,而孩子們往往只能接受大人們爲他們鋪設的道路。

我,只是這無數“被命運牽引”的孩子中的一員。我深感慶幸,自己的人生並未走向曲折與迷茫。

然而,也有太多的人並未擁有如此的幸運。我想強調的是,父母的一個看似無奈的選擇,可能就會徹底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迹,甚至葬送他們一生的幸福與可能。

父母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都關乎著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口述:阿蔓】

【編輯:如語】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