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戰士爲何熱衷裸體上陣?明明沖到羅馬城附近,最終卻慘敗于軍團

冷兵器研究所 2024-03-06 13:09:14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蛙貓

字數:3730,閱讀時間:約10分鍾

編者按: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人曾與山內高盧的凱爾特人爆發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並大獲全勝,此戰不僅確立了羅馬人的優勢並對敵人造成重大損失,更證明了羅馬身爲意大利霸主所擁有的龐大資源與強大實力,戰敗之後高盧人向後來讓羅馬人爲之色變的戰神漢尼拔發出了結盟的邀請,爲漢尼拔後來驚人的遠征埋下了伏筆,可謂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前傳。

關于戰爭的起因,波利比烏斯似乎將沖突歸結于新一輩的高盧人忘記了戰爭的可怖,因爲距離上一次波伊人與羅馬人大規模刀兵相向已經過去50年左右,此期間內那些經曆過與羅馬人戰爭的老一輩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忘卻戰爭恐怖的新一輩,不過當高盧人發現羅馬人的城市已經出現在了自己曾經的鄰居與同族——塞農人的土地上時,雙方的沖突就無法避免了,因此不應該將戰爭的起因只歸結于其中一方。

山內高盧最強大的波伊人(Boii)與因蘇布雷人(Insubres)與其他山內高盧的民族聯合起來向羅馬人宣戰,除去山內高盧的凱爾特人外,他們還從阿爾卑斯山的另一面請來了被稱爲蓋薩泰人的傭兵,並組成了一支高盧聯軍浩浩蕩蕩的開進羅馬人的領地,據波利比烏斯所說這支大軍共包括五萬步兵、兩萬騎兵與大量戰車,並沒有更可靠的資料能佐證或者反駁波利比烏斯提供的數據是否可靠,不過從羅馬人及其盟友的反應來看這支軍隊的規模絕對不容小觑。

而羅馬一方的應對,我們可以參考波利比烏斯的記載,他先引用了羅馬官方文件“穿托加者清單”(the list of toga wearers),清單統計的結果是全總共能動員70萬步兵與7萬騎兵,盡管清單所列舉的數字並不能直接視爲羅馬人所能動員的軍事力量,但也足夠說明羅馬人有充足的力量應對這次入侵。

因此他們積極地做好了應對。據史蒂文詹姆斯的訂正與彙總,羅馬人總共動員了75600名士兵,規模相當于14個軍團,此外羅馬人也通過外交手段讓翁布裏亞人與維內蒂人等意大利民族,向著空虛的山內高盧發動進攻,分散了凱爾特人的注意力。

羅馬軍團兵分三路,一名執政官盧修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帶領2個軍團及盟軍前往阿裏米努姆攔截高盧人從弗拉米尼亞大道前往羅馬的道路,另一名執政官雷古魯斯則帶領兩個軍團前往撒丁島。考慮到部署的位置,這支軍隊應該是爲了防備迦太基人潛在的攻擊,。最後一名不知名的裁判官帶著一支部隊前往伊特魯裏亞阻擊高盧人,但是他們所部署的具體位置便不得而知。

然而高盧人翻過了亞平甯山脈並進入了羅馬人未能設防的地區,他們出現的位置很有可能是伊特魯裏亞的費蘇萊北部的山口,裁判官軍隊的力量足夠阻止這支高盧大軍,然而他與他的部隊卻沒能完成阻擊任務,這進一步證明了高盧人的行軍路線出乎了羅馬人的預料。在如夢初醒的裁判官集結部隊並准備追擊高盧軍隊時,後者已經在伊特魯裏亞境內大肆劫掠並向羅馬進軍。另一邊的執政官保盧斯在得知消息後,也帶兵從亞德裏亞海邊趕往伊特魯裏亞。

等高盧大軍行進到了克魯西烏姆的時候(波利比烏斯提到這裏距羅馬城3天路程的城鎮),裁判官的軍隊終于趕上了高盧人,面對從後方而來的威脅,一向被認爲有勇無謀並且毫無紀律可言的高盧人,又一次做出了出乎羅馬人預料的行爲,他們的步兵在夜間則偷偷拔營向北,隨後埋伏在一座山丘周圍,騎兵則留下誘敵深入。

第二天時,裁判官發現面前的敵人僅僅剩下騎兵,認爲敵軍已經畏戰,並開始撤退,因此帶領部隊展開了對敵軍騎兵的追擊,不過高盧騎兵順利地完成了誘敵任務,將羅馬軍團引入到他們精心設計包圍圈之中,爆發了一場激烈的伏擊戰,羅馬軍隊在損失6000人後,被圍困于山丘之上,但是由于先前行軍和戰鬥帶來的疲憊,高盧人將戰術從圍攻轉變爲圍困。

及時趕到的保盧斯的軍隊,爲他們剛遭遇慘重損失的同胞帶來了希望,圍困中的雙方都注意到了他的大軍,被困的羅馬人向執政官派出了使者請求支援,而高盧人的領導層經過討論後,決定在夜間向西行進到平坦的海岸避開羅馬主力後,再沿著大道向北回到山內高盧境內,因爲他們現在的位置離羅馬城太近了,稍有不慎就會被執政官、裁判官、以及羅馬城中的預備部隊的三方圍剿。在解救他的同胞後,保盧斯沒有選擇貿然進攻,而是帶著合流的羅馬軍隊,在後方尾隨著裝滿戰利品的高盧車隊准備伺機而動。

另一方面,之前進駐撒丁的羅馬執政官雷古魯斯,帶兵回到了意大利西北部的匹塞,並立即開始向南行軍,結果與北上撤退的高盧人在泰拉蒙周圍相遇。隨著雙方搜集糧草的部隊發生了沖突,雷古魯斯意識到了高盧軍隊就在他的南方,而在得知保盧斯的軍隊緊跟著高盧人之後,雷古魯斯帶領部隊占領了一座高盧人必經的小山,再次截斷了高盧人北上的道路,等到保盧斯的軍隊趕來後,他們便可以對敵軍形成合圍之勢。

高盧人起初以爲擋在他們前方高地的部隊是保盧斯的前鋒,因此派出一部分騎兵與輕裝部隊去掃清障礙,但是隨著保盧斯軍隊的戰旗出現在了他們的身後,高盧人方才知曉他們已經被兩支羅馬軍隊前後包圍,因此他們不得不在南北同時面對兩名執政官的軍隊開始雙線作戰。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因蘇布雷人與蓋薩泰人被選爲後衛阻擋保盧斯的軍隊,而波伊與其他高盧人的軍隊則面對雷古魯斯。

南方的羅馬軍隊很快注意到了前方山頭上的戰況,保盧斯也驚訝地發現他的同僚,居然此刻就在他的北方開始與敵人戰鬥,他迅速派出一支騎兵部隊去往雷古魯斯所在的山頭支援,隨後帶著他的軍團准備掃清擋在他面前的敵人。在保盧斯的援兵到達之前,執政官雷古魯斯就在激戰中被高盧騎兵斬殺,不過波利比烏斯在提到雙方步兵交戰的情況前就告訴了讀者羅馬人的騎兵取得了勝利。

關于數量很可能占優並且素來更有名望的高盧騎士,會敗于處于劣勢的羅馬騎兵這件事,從戰役的複原圖中不難看出,當保盧斯的騎兵到達戰場時,他們將直接出現在高盧騎兵的身後,這意味著敵軍騎兵將屬于被兩面包圍的不利境地,因此高地上的高盧騎兵遭遇戰敗也是無可避免的。

與此同時,步兵之間的交戰也即將開始,羅馬人派出了他們的輕裝部隊來作爲他們步兵的第一波攻勢,而南面戰線上首先和這些青年交戰的正是赤身裸體的蓋薩泰武士,他們選擇裸體作戰也許是出于宗教原因又或者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勇氣並恐嚇敵人,盡管大量古代藝術品與文獻一直在傳達凱爾特人赤身裸體作戰的刻板印象。

不過現代諸多研究已經表明僅有少數戰士會這樣做,按狄奧多羅斯的說法部分高盧人之所以會選擇裸身作戰,是因爲他們滿足于自然女神賜給他們的盔甲(皮膚),而波利比烏斯則將泰拉蒙會戰中蓋薩泰人赤身裸體的原因歸結于他們擔心被灌木勾到衣物,此外一些愛爾蘭史詩中的描述爲裸體作戰的行爲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面紗,無論原因如何,但是很快戰鬥的結果就會表明他們做錯了。

▲Paul McDonnell-Staff對會戰過程的還原圖

羅馬的輕裝步兵首先向敵軍擲出標槍,正如前文提到蓋薩泰人不但缺少铠甲甚至沒有衣物,波利比烏斯還提到他們唯一用來防身的盾牌也沒有大到可以遮住整個身體,而Gioal Canestrelli認爲高盧人的輕步兵很有可能也完全投入到了騎兵的身旁輔助對方作戰,因此標槍如同死亡之雨一般落在沒有掩護的蓋薩泰人的陣地上。

裸體武士們不但沒能取得絲毫戰果還受到不斷騷擾,最終崩潰地逃回因蘇布雷人的陣線,引起了本方的騷亂,讓高盧人失去了沖鋒的先機,羅馬步兵則抓住時機向整個南面的凱爾特人戰線發動進攻,波利比烏斯提到高盧人所發動的第一次沖擊是最具有威力的。

然而陷入混亂的高盧步兵自然無法發動沖鋒,只能被動地與羅馬步兵在陣地上作戰,而這正是羅馬人所擅長的,高盧人只能依靠勇氣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堅守了陣地,雙方的步兵此時打的難解難分,北方的戰線上羅馬人同樣占據優勢,高盧人也只能在承受巨大傷亡的同時死守他們的防線。

就在步兵僵持之時,早早被提到成功擊敗高盧人的騎兵的羅馬騎兵終于出現,事實上他們很有可能也是剛剛取勝,他們從山丘上居高臨下地發動了攻擊,猛攻凱爾特軍隊的側翼與後方,原本就只能苦苦支撐的高盧人面對敵軍騎兵的沖擊更是無力抵擋,整支凱爾特軍隊陷入了被前後圍攻的悲慘境地,騎兵面對三面夾擊尚可策馬逃跑,陷入絕望的步兵則不得不原地授首,最終高盧軍隊損失了5萬名士兵與他們的一個國王。

泰拉蒙會戰後羅馬人轉守爲攻,取得了更多輝煌的勝利,包括“羅馬之劍”馬塞拉斯曾只用騎兵便擊敗了一支包圍克拉斯提蒂姆的凱爾特軍隊,證明了自身能力同時爲羅馬騎兵正名。而凱爾特人則基本被趕出波河河谷,滿懷怨恨的波伊人此時呼喚了那同樣憎惡羅馬人的戰神漢尼拔反抗羅馬人,預示著前所未有的戰爭將在意大利的土地上爆發。

參考資料:

1.波利比烏斯《通史》

2.Carlos Pacheco López《La batalla De Telamon》

3.Gioal Canestrelli《Celtic Warfare》

4.Steve James《Rome’s Legions: Decoding their Pythagorean Organisation 753 BC to 410 AD》

5.Paul McDonnell-Staff《the battle of telamon》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蛙貓,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7 阅读:2038
评论列表

冷兵器研究所

簡介: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