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壟斷史圖鑒

戲說金融 2024-05-13 17:58:47

壟斷是指一家公司在一個區域的某個行業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即該公司控制其商品或服務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幾乎沒有競爭,並且其消費者對該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沒有真正的替代品。

一般來說,壟斷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在法律上容許的壟斷盡可能只存在于特殊的行業,比如國防和某些決定國計民生的行業。

當然,也有不少法律之外的壟斷,特別是當一個企業的實力和份額足夠強大沒有對手的時候。

哪怕美國也是如此。

早在美國建國之前,壟斷就已經出現在美國殖民地,特別是嚴重依賴大公司來實施公共工程,這些公司獲得了殖民地總督的獨家合同。即使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這些壟斷企業所持有的合同和土地仍然繼續發揮作用。

1890 年,爲了回應公衆對壟斷企業濫用價格壟斷的強烈抗議,美國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不過盡管該法案獲得通過,但在接下來的50年時間裏美國還是出現了許多壟斷企業。

比如美國煙草公司。這家公司曾壟斷了美國煙草市場數十年的時間,但他們依然沒有自我滿足,而是不斷提高香煙的價格去謀取暴利。哪怕是這樣,美國當局也只是將其視爲“可以讓更多人戒煙”的手段。直到後來這家公司發現銷量下降後,開啓了虛假宣傳,將香煙吹捧爲可以治療哮喘、月經不調等多種疾病的神藥,才最終引發了大規模抵制,政府一怒之下,于1911年強制解散了這家公司。

比如被視爲美國史上首富的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

在石油工業的早期,許多相互競爭的石油公司急于尋找來源,不加區別地進行鑽探,將廢棄産品排入河流或直接排到地面,而不是妥善處理。

相比之下,標准石油公司則學會了如何從工業廢物中賺錢,凡士林的開發就是成功的典型。

正因如此,標准石油公司得到了美國各級政府和普通消費者的堅定支持,生意份額爆炸式增長,一度壟斷了美國90%的石油生産和分銷業務。

不過在1911年的那波反壟斷潮中,標准石油公司同樣被迫解體成8家公司。

比如卡耐基的鋼鐵公司,在摩根大通收購並將其並入美國鋼鐵公司後,高峰時期,這家公司控制著美國60%的鋼鐵産量,成爲了幾乎可以跟標准石油公司相媲美的超級巨無霸。不過,這家公司最終走下神壇主要的原因並非政府打壓,而是自己內部缺乏技術創新,一味吃老本,慢慢被各個不起眼的小公司蠶食了市場份額,最終淪爲“凡人”。

在一系列壟斷企業解體之後,很多大企業不知道該怎麽走了,因爲關于什麽是構成壟斷商業行爲,《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

于是,作爲改善,克萊頓法案于 1914 年出台,這一方案給出了很多關于壟斷行爲的具體標准。

這一法案實施後使得很多按照舊法本身屬于壟斷的組織,在新法中得以幸免,或者能開拓新的生存模式。

比如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它在上世紀20年代時曾受到調查,但最終因爲強調自己是一項運動而不是一項商業而全身而退——若按照舊法的標准,它也是妥妥的壟斷。

再比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它在通信領域曾處于壟斷標准,被美國政府警告“擁有操縱價格的潛力”。于是,它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將自己自動解體成多個區域性公司,從而避免了觸碰到壟斷的標准。

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壟斷的標准,但是新壟斷法還是給了它繼續存在和壯大的特權。

比如國際收割機公司,該公司專門以農業爲主的國家生産廉價的農業設備,由于市場在國際且維護了貧窮農民生産和發展的權利,所以被視爲“良性壟斷”而免于法律制裁。

美國的反壟斷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而且一直都在持續。因此,很多我們熟悉的美國超級企業,都經曆過反壟斷的調查或處罰。

比如微軟公司。

20世紀90年代,針對微軟提起的訴訟的焦點是它是否濫用其所謂的非強制壟斷地位(非強制性壟斷的存在是因爲品牌忠誠度和消費者冷漠阻止人們尋找替代品)。這次訴訟中,微軟輸了,被罰了錢,但是卻沒有被強制分解,主要原因是它未能在互聯網浏覽器之戰中占據主導地位。

比如 Meta(前身爲 Facebook)。Meta 控制著全球五個最大社交媒體平台中的三個——Facebook、Instagram 和 WhatsApp。2020年12月,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起訴該公司,聲稱其通過反競爭行爲維持其社交網絡壟斷地位。FTC呼籲通過剝離 WhatsApp和Instagram來分拆 Meta,但Meta拒絕了這一提議,這一案件至今還沒有最終的判決結果。

再比如蘋果公司。2024年3月,FTC指控科技巨頭蘋果壟斷智能手機市場,表示蘋果公司使用排他性做法打壓競爭對手。例如Android用戶無法使用與iPhone用戶相同的iMessage 功能,而且他們的消息未加密。另外蘋果因在應用商店業務實踐中濫用市場支配力而面臨其他反壟斷問題——在任何購買或訂閱中,蘋果都會向軟件開發商收取 27% 的傭金。

哪怕看起來幸運的亞馬遜,現在也被FTC盯上了。按照,最新的數據,在2023年,亞馬遜在美國在線零售額中的份額超過了40%,對第三方賣家和供應商形成了重大控制。這些産家和商家想要銷售自己的産品,除了亞馬遜的全球平台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爲什麽要打擊壟斷?

因爲對于競爭者而言,壟斷者打擊了他們的生存空間,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

對于消費者而言,壟斷容易出現價格操縱,他們不得不在失去選擇權的同時支付更高費用;

對于壟斷者本身而言,他們會因爲沒有對手而不思進取,放棄創新,放棄産品更新和效率改進。

因此,任何一個成熟的經濟市場,都不會對壟斷行爲視而不見。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裏,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0 阅读:3

戲說金融

簡介:大白話語言,幽默解讀關于金融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