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了馬克龍一軍:如果出兵烏克蘭死人,和北約沒關系

邵永靈 2024-04-02 10:09:56

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馬克龍此前有關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依舊在發酵。而就在近日,德國向法國明確傳達了一個信息:如果法國向烏克蘭派兵,士兵在烏克蘭遭到俄軍空襲的話,北約不會出兵,也不會“保護”法國。

1個多月過去了,馬克龍“不排除出兵烏克蘭”的言論依舊在發酵

這個消息可是夠有意思,從某種層面上講,德國給出這一說法是爲了警告那些想出兵烏克蘭的北約成員國:貿然出兵的話,沒有人會保護你。這是從另一個層面試圖斬斷北約成員國出兵烏克蘭的念想,目前尚不知道馬克龍會如何回複德國給出的新說法。不過從過去一個多月的經曆看,顯然馬克龍所鬧出的這場風波並未結束,依舊在發酵當中。下面就來看一下難以平息的“出兵風波”。

(一)馬克龍的“出兵烏克蘭風波”依舊在發酵

2月中旬,馬克龍在公開場合說出“不排除會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截止目前,盡管已經過去了1個多月,但該風波依舊在發酵中。俄羅斯人對于馬克龍的言論最爲關注。3月中旬,《環球時報》曾發布了這麽一則消息: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表示,法國正在計劃向烏克蘭派兵,第一批部隊預計會有2000人。

納雷什金的這一說法瞬間引起了外界的熱議:難道法國真的在做向烏克蘭派兵的准備嗎?從理論上講,當馬克龍說出不排除會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後,反應最強烈的恐怕當屬俄羅斯。盡管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北約成員國都出面反駁馬克龍的說法,極力對外滅火,表示北約沒有向烏克蘭派兵的計劃,但俄羅斯可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北約向烏克蘭派兵可是大事,如果真出現這一迹象的話,那就意味著北約已經做好了與俄羅斯爆發直接沖突的准備。

所以俄羅斯一直對類似的言論感到很敏感,例如在烏克蘭沖突爆發之初,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曾公開向俄羅斯發出警告:俄軍的舉動可能會引發與北約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此話一出,普京立刻下令把俄羅斯的核武器調整至“特殊執勤”模式,這瞬間引起了西方的關注,當時美軍爲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局勢升級,甚至還推遲了對“民兵-3”導彈的測試。

而這次馬克龍發出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後,普京的心又開始敏感起來了,而且馬克龍當時還說了這麽一句話:派兵聽起來很不可能,但過去援助坦克、戰機看起來也不可能,但後來不也成爲現實了嗎?

馬克龍的話讓普京感到非常敏感,他直接向馬克龍發出核警告

聽完馬克龍的這句話,估計普京的警惕心更高了,因爲馬克龍說的確實是一句實話,過去很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現在已經成了現實,這是否也意味著北約向烏克蘭派兵的前景也是如此。所以不久之後普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直接亮出了核武器,發出了“核威脅”以回應馬克龍的言論,而這也是2024年普京“國情咨文”內容中最大的看點。

對于法國的動作,俄羅斯的情報部門也在緊盯,他們需要時刻關注法國是否真的有調兵前往烏克蘭的異動。至于說法國准備在第一階段向烏克蘭派兵2000人的依據,俄羅斯方面並未給出明確闡述。

對于俄情報部門的說法,法國方面給予了否認,他們稱這是俄羅斯的虛假宣傳。至于說法國是否在准備向烏克蘭派兵,這一點誰也不清楚,但從理性的角度看,這種可能性還是很低的,退一萬步講,即使馬克龍不著調,法國軍方也會在關鍵時刻阻止馬克龍魯莽的決定。

(二)外界很關注一個話題:爲何馬克龍突然變成了“鷹派”,甚至還談到了“出兵烏克蘭”

從後續的情況發展看,馬克龍所引發的這場風波並未結束,反而一直在發酵中,外界對這件事的討論度依舊非常高。3月中旬,光明網曾發表了一篇分析報道,其中一個關鍵核心議題是法國爲何從“鴿派”變成了“鷹派”。

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法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很熱絡,馬克龍與普京也建立了一種較爲密切的私人關系。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馬克龍在很多西方國家抵制的背景下依舊跑到了莫斯科觀看了決賽,而法國也在這場賽事中奪得“大力神杯”。俄烏沖突爆發後,在西方“挺烏反俄”的氛圍下,馬克龍依舊發出了很多被視爲“異類”的言論,包括“不要羞辱俄羅斯”、“在談判中應該考慮俄羅斯的安全保障”等。這些言論曾引發烏克蘭以及東歐國家的抨擊,他們認爲馬克龍這是在說一些不著調的話。

馬克龍由“鴿派”變爲“鷹派”令人震驚,要知道過去馬克龍與普京的關系可是非常密切

而現在馬克龍發出了“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激進言論,這很令人吃驚。對于馬克龍爲何突然變成了“鷹派”,光明網當時在文章中做出了三點分析:其一,爲了推動歐洲的獨立防務,並試圖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主導者;其二,爲了歐洲議會選舉;其三,爲了施壓美國對烏軍援。

其中最後一點的概率被認爲非常高,對于新一輪援烏,美國已經討論了半年,但至今依舊未見結果,而歐洲早就已經通過了新一輪援烏,可以這麽說,當前是歐洲在掏錢、供武器支持烏軍在前方打仗。不過僅僅靠歐洲的支持是不夠的,美國才是軍援的大頭,而且援助烏克蘭原本就是美歐所共同承擔的,現在歐洲給錢,美國不給錢,馬克龍自然會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在此背景下,不排除馬克龍以“出兵論”施壓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這是在告訴美國:如果你不給烏克蘭撥錢的話,烏克蘭頹勢一旦再次加劇,法國很有可能會出兵,而這也會把美國直接卷入其中。其實這就是一個倒逼。

不過美媒稍微給出了幾個不同的分析。3月29日,美國“保守派雜志”針對馬克龍“不排除出兵”的言論再度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章發出了這麽一個問題:法國准備好與俄羅斯作戰了嗎?

文章開頭是這麽說的:馬克龍曾表示,北約絕不能放棄“地面部隊”的選擇,以確保“俄羅斯不會獲勝”。在談到向烏克蘭派兵這一問題時,馬克龍列舉了坦克、戰機的例子。在隨後的日子中,馬克龍又接連談及了自己“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

通過對馬克龍近期的幾項言論分析,他的意思更像是要要應對俄羅斯對歐洲潛在的攻擊,而並非把軍隊派到烏克蘭。因爲俄烏沖突爆發後,歐洲國家普遍有一種擔憂,他們認爲普京的腳步不會止步于烏克蘭,他可能還會向西,還會繼續攻擊,畢竟普京的風格是難以令人預測的,攻打烏克蘭看起來風險很大,而且還要面臨西方的制裁,但最終普京還是做了。

馬克龍很有可能是在制造一種“戰略模糊”,試圖威懾普京的西進

隨後美國“保守派”雜志在文章中繼續寫道;現在最關鍵的是要解釋馬克龍說“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這句話的動機,他爲什麽要冒著越過“三戰紅線”的風險而說這句話呢?

三種可能性:其一,他說這句話的預期目標不是俄羅斯,而是美國和德國。美國國會至今依舊不願意爲烏克蘭撥款,衆議院的共和黨人依舊在阻止援烏法案的表決;而德國直到現在依舊拒絕向烏克蘭供應“金牛座”導彈,爲此朔爾茨不惜直接泄密英法軍人在烏克蘭的存在。

馬克龍可能正試圖向他的盟友施加心理壓力,要求他們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資金和武器。馬克龍這是在制造一種“退而求其次”砝碼,他在試圖讓美國和德國意識到:與向烏克蘭派兵相比,加大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顯然是最優的選擇。

這一點分析倒是與光明網所做的分析有很大程度的一致,而且這種方式在中國曆史上並不罕見,這叫“以退爲進法”,也叫“天窗效應”。魯迅曾在自己的書中明確寫道:如果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最佳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遷都。北魏中期,孝文帝元宏想遷都洛陽,但保守的鮮卑貴族不同意,後來孝文帝組織南征,貴族同行,對于南征打仗,鮮卑貴族們更加反感,因爲入主中原後,北魏的貴族們被花花世界所沉醉,他們不喜歡打仗,喜歡安于現狀,享受現有的生活。當孝文帝的隊伍來到洛陽附近後,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很多貴族向孝文帝提出停止南征,孝文帝趁機提出“遷都洛陽”供貴族們選擇,最後貴族們妥協了,他們認爲“遷都洛陽”可比南征打仗強太多。

所以從這一案例看,不排除馬克龍是在“以退爲進”,倒逼美國和德國在對烏軍援問題上有進一步的動作。

馬克龍可能是在“以退爲進”,試圖倒逼美國、德國加速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其二,馬克龍在試圖創造一種“模糊”概念以威懾俄羅斯。普京在烏克蘭戰場作戰有一個很大的底氣,那就是西方不會出兵,而且拜登也多次強調這一點,所以只要戰場獲得優勢,他可以大膽地西進。

馬克龍的辦公室曾表示:自烏克蘭反攻失敗後,法國已經意識到給烏克蘭武器、裝備已經是不夠了,因爲普京已經很確信西方不會派兵進入烏克蘭。

從這一角度看,馬克龍這是在試圖扭轉過去西方給普京所留下“絕不出兵烏克蘭”的印象,從而制造一種“戰略模糊”,威懾普京。

其三,馬克龍這是在變相提醒歐洲:必須要做好獨立防衛的准備。盡管當前歐洲國家有北約這一保護傘,但特朗皮正存在卷土重來的可能性,這對歐洲防務而言是一個災難,所以馬克龍希望通過“派兵烏克蘭”提醒歐洲早做准備。

(三)德國人告訴法國:如果出兵烏克蘭死人的話,與北約無關

無論馬克龍的動機是什麽,但馬克龍確實制造了一場很大的風波,這場風波截止現在依舊在發酵。4月1日,印度《歐亞時報》披露了一則消息:面對馬克龍所說的“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德法兩國的分歧是越來越大,德國人已經向法國發出了明確信號:如果法國向烏克蘭派兵的話,這跟北約無關,這是法國單方面的舉動,所以不能援引北約“第5條款”。

印度《歐亞時報》披露:德國正研究北約“第5條款”,並告訴法國:若法軍人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傷,與北約無關

印度《歐亞時報》稱:盡管馬克龍的言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動機,而並非真的想在烏克蘭部署軍隊,但隨著俄軍的持續西進,德國正越來越擔心馬克龍所說的話會成真,從而把德國直接卷進其中。所以德國聯邦議會正密集研究“北大西洋公約”的“第5條款”。

德國聯邦議會下屬的法律專家表示:“第5條款”更多的是僅限于集體防禦以及本土防衛。換句話理解,觸發北約集體防禦條款的導火線是“北約國家和軍隊在其領土上受到攻擊”,如果法國准備要獨自出兵的話,他只是在以法國的身份參與俄烏沖突,這與北約沒有任何關系。如果法國軍隊在烏克蘭遭到俄軍打擊的話,這同樣也與北約沒有任何關系。

事實上,“北大西洋公約”的“第5條款”一直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它在某種層面上確實是在立足于本土防禦,從理論上講,觸發“第5條款”的往往也確實是對本土的攻擊,例如迄今爲止唯一一次觸發“第5條款”的就是“9·11事件”,當時美國本土確實遭到了攻擊,隨後北約集體進入阿富汗作戰。

但科索沃戰爭又該如何解釋呢?這場戰爭可不是立足于北約成員國本土遭遇襲擊而展開的,反而是北約主動攻擊他國。所以“第5條款”本身就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北約國家會根據不同的立場作出不同的解釋與引用。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這句話可不僅僅是對法國講的,更是對那些同樣蠢蠢欲動、想向烏克蘭派兵的北約國家所發出的警告。

北約的核心是美國,外界在談起所謂的“北約保護”,說到底就是“美國保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就連德國也是處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對于是否觸發“第5條款”,顯然美國有最大的發言權。那麽美國會是一個什麽態度呢?

絕不能向烏克蘭派兵 " uploaded="1" data-infoed="1" data-format="png" data-size="1823658" data-phash="8DEB20733C093CF9" data-source="outsite" outid="undefined">

德國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絕不能向烏克蘭派兵

大概率會和德國一樣,一直以來,拜登政府極力要做的就是避免與俄羅斯爆發直接沖突,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拜登就一直在喊“絕不會向烏克蘭派兵”,然後一直喊到了現在。當馬克龍“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發出後,拜登政府又四處“滅火”,強調絕不會“向烏克蘭派兵”,美國的態度已經是再清晰不過了,如果一些國家真的想派兵的話,估計美國也會作出這樣的回答。

不過德國聯邦議會的法律專家還表示:如果法國因爲向烏克蘭派兵,領土遭到俄軍打擊的話,“第5條款”很容易就會觸發,這已經構成了啓動“集體防禦”的前提條件,此時北約將不得不啓動“集體防禦”,共同作出反應。

2 阅读:1161
评论列表

邵永靈

簡介:軍事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爲大戰略,軍事戰略,核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