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軍事沖突持續兩年,沖突中這三點值得關注

看航空 2024-02-23 10:35:20

2022年2月24日,俄烏軍事沖突全面爆發,迄今已近兩年。

目前,雙方總體上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階段,雖然近期俄軍宣布其已經攻占了烏克蘭阿夫季夫卡等地區,但綜合多家媒體報道,雙方的實際控制區域並沒有大的變化。

從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這種總體僵持或將繼續持續。但在一些關鍵的局部地區,高烈度的攻防並不會停息,並會持續造成雙方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

2023年12月1至2024年2月20日,俄烏雙方控制區域變化。(圖源:紐約時報)

由于烏克蘭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實力不如俄羅斯,因此烏軍的戰鬥力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軍事裝備援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歐整體態度是試圖讓俄羅斯陷入一場新的消耗戰,如蘇聯-阿富汗戰爭一樣,通過對其進行經濟和技術封鎖制裁、戰場消耗等多種手段,大幅消耗俄羅斯的軍力、國力和社會凝聚力。

基于這一點,美歐在不希望烏克蘭輸掉軍事沖突的同時,也不樂意見到烏克蘭快速贏得勝利,因此有意拖長軍事沖突的進程。

這具體體現在對烏軍事援助的節奏上:一旦烏軍形勢危急,美歐的援助力度就會加大,武器交付迅速;而烏軍一旦進展順遂,俄軍出現明顯的疲憊和敗象,美歐的援助就會“恰到好處”地陷入停滯。

兩年來雙方的大規模實戰體現了很多與傳統戰爭不同的情況,這些經驗、教訓和未來趨勢很值得重視,尤其是以下三點:

武器效能評估需要從實戰角度出發

俄烏軍事沖突中,很多武器裝備的實戰表現對于傳統評價體系形成了強烈的沖擊。

最典型的例子是M142“海瑪斯”火箭炮。按照俄式傳統評價體系,“海瑪斯”火箭炮彈藥造價昂貴,口徑相對較小,射程和威力也不足;無論是作戰性能還是效費比,都明顯不如俄式的“旋風”火箭炮。但在實戰中,“海瑪斯”火箭炮的一系列特性,使它的實際表現要遠遠優于“旋風”火箭炮。

俄羅斯“旋風”火箭炮

“海瑪斯”火箭炮

“海瑪斯”火箭彈采用GPS複合慣性制導系統,雖然造價較高,但精度優勢使它能在更遠的距離、用少得多的彈藥對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火箭彈上升階段實施變軌機動,非常規彈道能有效對抗反炮兵雷達,爲發射車輛安全撤離陣地提供了保障;火箭彈不需要考慮發射管螺旋導向槽等問題,裝填速度快;車輛的定位瞄准發射速度快。

總體而言,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強,各環節反應速度快,命中精度高,能有效對抗並脫離敵方的探測和打擊,這些特性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一些基于傳統理論的性能指標和功能設計。

這一規律同樣也適用于飛機等各類航空器,比如蘇-34針對低空突防轟炸的特異化前機身設計,在戰場上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實戰價值,反而拖累了飛行器性能和航空兵武器編制體系。

無人機正在徹底改寫陸戰規則

俄烏軍事沖突中,雖然雙方均未奪取傳統意義上的制空權,但無人機在戰場上的空前普及使得這一領域的戰力對比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戰事走向。

從這個角度來說,俄烏軍事沖突和科索沃戰爭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從軍種層面來看,雙方的空軍都未能對戰爭形成主導性的決定作用;但在裝備自身的屬性角度來看,俄烏軍事沖突的形勢幾乎完全由飛行器決定。

烏克蘭戰場上的自殺式無人機

從遠程炮火的引導校正,到裝甲車輛之間的相互摧毀,再到步兵班組之間的攻防,各類無人機提供的戰場偵察和攻擊火力,已經融入了俄烏陸戰的每個層級。

俄烏軍事沖突中,無人機這樣的空中力量幾乎存在于戰爭的每一刻,存在于戰場每一寸土地上,偵察和打擊力量高度覆蓋交戰雙方,哪怕是班組一級的戰鬥單位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飛行器。

這是俄烏軍事沖突中最棘手的難題,甚至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反制無人機的設備,性能上要求有足夠大的探測範圍和靈敏度,能夠可靠有效地使敵方無人機失效;而體積和重量又要足夠小,價格也必須足夠低,這樣才能實現大量生産裝備,並在伴隨步兵班組活動的同時不顯得過于累贅。

即使是對于目前最前沿的技術,這也是極爲苛刻的挑戰。這對戰場上無人機的反制來說,至關重要。

戰場武器的去中心化勢在必行

2024年1月14日,烏軍在烏克蘭東南部的亞速海上空擊落一架俄軍A-50U空中預警機並擊傷一架伊爾-22M空中指揮機。基于長期以來的公開信息分析,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伏擊行動。烏軍通過一系列的前置作戰行動,集中力量持續打擊俄軍臨近交戰一線的防空偵測和火力系統,迫使俄軍冒險把A-50U空中預警機部署在更靠近前線的地方,最終襲擊得手。

被擊傷後已無法修複的伊爾-22M指揮機

A-50和伊爾-22M此類飛機,是極爲關鍵的空中核心節點,擔負著戰場態勢偵測、指揮調度、火力引導等一系列關鍵任務。不僅飛機本身異常昂貴和稀少,而且每一架飛機上的專業任務操作人員,通常都是以專業水平最佳、經驗最爲豐富的中高級軍官爲核心組建的團隊。

這兩架飛機被擊落擊傷之後,俄軍被迫調遣了一架新的A-50預警機到烏克蘭東南方向,但該機的部署位置被大幅度後移到俄羅斯陸地上空的克拉斯諾達爾地區。俄軍在該方向的一線交戰區域,對于烏軍飛機和導彈的偵測攔截能力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

俄烏戰場的經驗,一方面展示了持續性的空中遠程探測能力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又充分暴露了非隱身傳統大型特種飛機在生存能力上的脆弱以及其高度稀缺難以補充的特性。

面對這樣的困境,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基于先進的探測和通信技術,建立起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將大型特種飛機執行任務所需的設備功能,分解到大量生存能力更高(特別是具備隱身化設計)、損失風險和代價更小的平台上,再整合所有信息形成完整的態勢感知和指揮決策能力。

0 阅读: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