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死亡多少?

伊殇雪 2024-03-21 17:05:00

甲午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場戰爭,根據我國的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爲甲午年,因此得名甲午戰爭。

相關曆史記載,此次海戰中清朝出動63萬軍隊,戰後總共犧牲3萬多人,那麽日軍陣亡多少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日本的擴張主義

日本明治維新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實現從封建制度到近代國家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僅是內部結構的改革,更是日本對外擴張野心的體現。

日本政府推行西式的軍事改革,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使得在軍事上迅速崛起。軍事力量增強後開始采取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將目光投向周邊國家,特別是對其近鄰朝鮮半島的態度。

當時朝鮮是一個農業國家軍事力量薄弱,無法抵抗日本的軍事壓力,正是利用這一點日本不斷幹涉朝鮮的內政,並逐步擴大其在朝鮮的影響力。

還通過外交和軍事手段,強迫朝鮮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漸削弱朝鮮的獨立性。

隨後的幾年裏日本繼續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大量掠奪資源、嚴重剝削勞動人民,甚至試圖消滅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強迫朝鮮人接受日本的教育和宗教。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和統治給朝鮮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清朝作爲朝鮮的保護國自然看不下去,曾派遣海軍前去對日本進行威懾,結果誘發了甲午中日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擊敗清朝,進一步鞏固其在朝鮮的控制權,戰後還通過《馬關條約》迫使清朝承認朝鮮的獨立,實際上是將朝鮮變成自己的保護國。

甲午中日海戰前期,其實有很多人是不看好日本的,畢竟當時清朝海軍一度被視爲亞洲最強大的艦隊。

甲午中日戰爭的背後

19世紀清朝面對內憂外患,尤其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後,爲了自強而啓動的一系列工業和軍事現代化改革。

作爲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李鴻章深知海上力量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倡導“師夷長技以自強”,並在此思想指導下著手建立現代化海軍。

從1870年代開始至1894年,清政府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

其中北洋水師規模最大,船艦數量達六七十艘,是清朝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標志著清朝海軍力量的一個新高峰。

李鴻章不僅重視海軍的數量,更注重其質量,引進西方的艦船設計和制造技術,購買當時最先進的船只和火炮,同時還派遣年輕學生到海外留學學習現代海軍知識和技術。

盡管北洋水師在裝備和訓練上都達到一定的水平,甚至有著亞洲第一海軍的名號,但由于經費問題和清朝政府的內部矛盾,海軍的實際戰鬥力並未完全發揮。

1891年由于經費被挪用修築頤和園,停購船只槍炮彈藥,導致海軍力量的進一步弱化,所以說曾經強大無比的北洋水師此刻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東亞地區的戰爭雲開始密集,日本經曆明治維新並急速現代化的國家,開始尋求擴張其影響力,很快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了。

大清朝文官貪腐、武將的畏戰,使得軍隊在戰爭中缺乏有效的指揮和戰鬥意志,真正有能力和愛國心的將領還受到來自政府內部的打壓。

再者清朝海軍的裝備嚴重落後,畢竟洋務運動主要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清朝在前期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海軍的建設,但後期由于腐敗和管理不善這些投資並沒有轉化爲實際的戰鬥力。

甲午戰爭中,清朝海軍的艦艇和武器裝備與日本海軍相比,顯得過時和效率低下,毫無疑問日本以東亞小國擊敗大清朝這個天朝上國,還逼迫對方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中的戰損比

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沖突,更是兩種不同政治體制和文化的碰撞,清朝的失敗標志著一個封建王朝在現代戰爭面前的無力,也預示著東亞地區力量格局的重大轉變。

即使大清朝的海軍再不濟,也不至于被日本人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于整個北洋水師、黃海海軍全軍覆沒,只留下南洋水師在那裏充當門面。

正所謂“人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也因此一些人將甲午海戰的失敗歸咎于“人爲因素”,認爲是海軍將領在戰略部署和戰術運用上缺乏創新和靈活性。

他們往往采取保守和被動的戰術,以至于無法有效應對日本海軍的現代戰術和靈活機動,其實這種認知多少有些偏頗,因爲在絕對的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會害怕。

據統計,在這場戰爭中大清朝的損失慘重,投入63萬人僅僅陣亡的人數就有3萬。

可能很多人認爲陣亡人數還不到二十分之一,要知道投入人數並不代表軍力,63萬人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後勤人員。

換而言之,僅此一戰北洋艦隊的全部有效戰鬥力被殲滅,而在戰爭期間海軍人才的培養無疑是最困難的,因爲這個時間跨度非常長,以至于此後清朝在海上對日本再無還擊之力。

反觀敵對方日本,傷亡數字雖然也不小,但死亡人數僅僅只有1000多而已,也就是說是30比1的戰損比。

除此之外,日軍的戰艦也有一定的損失,但戰艦並沒有受到較大的損傷,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對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産生深遠的影響,清朝的失敗加速其內部的動蕩和最終的崩潰,而日本則因此戰爭的勝利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它不僅改變了兩國的命運,也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未來,更是時刻提醒著我們無論在何時都不能忽略對軍事實力的發展,拳頭硬在國際上才會有話語權。

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7 阅读:5059
评论列表
  • 2024-03-23 10:03

    一場甲午海戰清朝能有63萬下軍投入?你算一下整個軍隊總兵力有多少,甲午海戰陣亡有三萬人?不知道你個腦袋什麽做的。

    愛慕騷瑞 回覆:
    甲午戰爭。不單單是甲午海戰
    平靜~開開開 回覆: 愛慕騷瑞
    你仔細看內容,就是單單說的海戰,不包括陸戰
  • 2024-05-26 22:28

    大清朝從建立到滅亡,海軍都沒有63萬人的時候。

  • 2024-03-26 06:02

    亂說一通,戰後日本自己如實統計,日本陸軍病死者高達3-4萬!大部分都是腳氣病!而戰死才幾千人而已。

  • 2024-06-08 10:47

    慈禧李紅章就是愚蠢的代名詞

  • 2024-04-08 20:53

    軍艦都打沒了,這人還有用嗎?一個沒有武器的戰士拿什麽打仗,投降保命是正確的。

  • 2024-05-26 22:20

    甲午海軍還算可以。關鍵陸軍最腐敗只知逃!

  • 2024-03-25 11:16

    其實黃海海戰打完了以後,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在一個月內就修複了。但是日艦松島卻沒有恢複戰鬥力。也就是說,黃海大戰其實日本艦隊也受了很大損失。就是北洋水師沒有炮彈,主要是艦用榴彈和穿甲榴彈。曾經有一個大膽的計劃,是在日本艦隊未修理完成時,北洋艦隊偷襲佐世保,但是還是因爲沒有炮彈和朝廷意見不統一作廢了,

  • 2024-04-07 13:55

    所謂的投入63萬人,估計是吧圍觀看熱鬧的八旗大爺和綠營好漢都給算上了,這些只會拍巴掌的大爺們不但不會打仗,還盡浪費了本就不多的軍需物資

  • 2024-05-26 17:27

    戰爭和海戰不同,這種水平就不要發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