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長津湖,88師師長抗命,副師長避戰,宋時輪下令:一律查辦

阿光說史 2024-02-24 10:52:50
閱讀此文之前,阿光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向您推薦最新內容,喜歡阿光創作內容的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感謝!感謝!感謝!

穿過時光的長河,曆史的黃沙滾滾向前,從未停歇。

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身影在硝煙與戰火中浮現,共計5次主要戰役中志願軍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擊敗不可一世的美國。

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戰場上,一場血戰在風雪之中爆發,熱烈的血色染紅潔白的大地,鋼鐵與槍火交織成一曲壯烈的贊歌。

盡管這場慘絕人寰的戰鬥以志願軍擊潰美軍3個滿編團告終,但是隸屬第九兵團的26軍88師卻出現了重大失誤,或者說整個第九兵團都出現了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導致整個第九兵團減員超過3萬人,損失慘重。

戰鬥結束後,88師正副師長全部被中央軍委嚴格處理,就連兵團長宋時輪也親自寫了一份一萬字的檢討書。

一向以紀律嚴明著稱的志願軍部隊爲何會出現從上到下整個兵團都出現失誤的狀況?長津湖的雪夜中究竟爆發了何等慘烈的戰鬥,竟然讓第九兵團減員3萬人?宋時輪手下88師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最初的血戰,長津湖戰場上的軍事部署

“宋時輪同志,中央軍委一致決定,命令你率領第九兵團奔赴長津湖戰場,務必一舉殲滅美軍駐紮的3個精銳戰鬥團,不得有誤!”

1950年11月8號,朝鮮已經被呼嘯而過的寒風冷雪覆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兵團長宋時輪的帶領下浩浩蕩蕩朝著長津湖進發。

按照原定計劃,宋時輪麾下的三個軍,20軍、26軍以及27軍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

20軍作爲先鋒軍提前開拔,率先跨過鴨綠江挺進長津湖,和美軍進行正面交鋒;27軍則作爲後備補充部隊,接替20軍承擔側面戰場上的火力壓力;最後的26軍主要負責墊後和戰鬥單位補充職責,其中26軍88師更是作爲全兵團的墊後部隊,11月21日才開始行軍。

戰前中央軍委下令,第九兵團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確保殲滅長津湖地區美軍陸戰第一師麾下的2個精銳滿編團,以及美軍第7師下轄的“北極熊”團。

當時中國志願軍一個兵團的兵力部署基本都在10萬人上下,而美軍的作戰部隊中一個師就有超過2萬人的兵力,這三個主力戰鬥團人數也基本在2萬左右。

作爲美軍精銳戰鬥團,長津湖地區的3個主力團不但戰鬥力十足,而且裝備十分精良,坦克、重火炮以及空軍輔助部隊一應俱全。

“20軍負責正面戰場,全力迎戰美軍1師的5團和7團!27軍在另一方向進入戰場,瞄准‘北極熊’團給我狠狠地打!務必完成殲滅任務!”

11月27日,在宋時輪的親自指揮下20和27軍分別進入戰場,和美軍的火力交鋒一觸即發。

此時美軍在長津湖的3個主力團還處在靜止狀態,他們同樣等待著來自指揮部的作戰命令,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志願軍戰士竟然敢于頂著天時和地理的劣勢直接發起進攻,凶猛的火力瞬間覆蓋美軍駐地,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群中國人到底在幹什麽?他們太瘋狂了!反擊!集結隊伍反擊!”

經過短暫調整,美軍憑借遠超志願軍的裝備優勢一點點扭轉了最初被志願軍突襲打出的戰場劣勢。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長津湖地域狹窄,無法進行大面積的兵力部署,想要完成“殲滅目標”就必須正面作戰。

如今20軍獨自應對美軍兩個戰鬥團,27軍也要和“北極熊團”展開殘酷的血肉戰,戰場的形勢走向遠沒有雙方想象的那麽簡單。

風雪遠行夜,誰來承擔阻擊任務?

“司令!正面戰場損失太大了,美軍有撤退迹象,我們必須在背後包抄他們!”

連續幾天的正面作戰讓20軍疲憊不堪,戰鬥減員數量驚人。這場正面交鋒實在是太殘酷了,雙方軍隊頂著嚴寒和風雪一點點向對方迫近,最後戰場一度演變爲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互換,只要這邊有犧牲,另一邊必須要多消滅一個人換回來。

作戰指令沒有人聽從,戰鬥部署全部被打亂,只剩下漫天的槍炮聲和叫喊聲,就連冰封的土地都被鮮血融化,最終再次凝固成紅色的模樣。

眼看著這樣打下去等到美軍支援到來志願軍必定要失利,宋時輪在和中央軍委商議後決定提前讓還未進入戰場的26軍繞到長津湖戰場背後,對美軍來一個迂回包抄。

12月2號,宋時輪命令正面戰場上的20軍和27軍不顧一切發起沖鋒,戰士們用血肉之軀頂著美軍的鋼鐵之師繼續壓迫他們的空間。

又一次感受到中國志願軍非同尋常的勇猛和不怕犧牲的作戰風格後,美軍剩下的戰鬥單位選擇南逃,正好鑽進了志願軍事先預定好的包圍圈裏。

就在這關鍵時刻,26軍卻掉鏈子了。

“這不可能!我們距離預定作戰位置還有70公裏!如何一天就抵達!”

當88師師長吳大林接到軍長張仁初傳達的命令後忍不住大喊,作爲墊後的部隊本就行軍較慢,如今突然命令他們在4號淩晨就抵達作戰位置無異于癡人說夢。

盡管整個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不是沒有過一夜之間奔赴70公裏路程的先例,可是對于26軍一衆戰鬥力並不強悍的戰士來說還是太艱難了。

尤其是擔任主力阻擊任務的吳大林率領的88師,整個師的戰士幾乎都來自南方,本就不適應北方天氣的他們在朝鮮更爲寒苦的環境裏顯得更加艱難,一夜行軍70公裏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軍令如山,張仁初和吳大林不願意也得遵守,吳大林雖然想要抗命,但是依舊下令朝著長津湖進發。

于是26軍麾下4個師分別朝著預定作戰位置全力開拔。同一時間,朝鮮也開始下起了漫天飛雪,幾個小時後積雪就到膝蓋那麽深了。

88師在整個作戰部署中處在最後方的位置,現在要一路趕到長津湖後方南部阻擊位置讓他們苦不堪言。

一路上厚重的積雪讓戰士們行進的無比艱難,本就准備不夠充分的幹糧更是早已見底,88師甚至要靠吃前方提前抵達位置的兄弟部隊們留下的土豆皮充饑。

更甚至出現了戰士餓花眼把糞球當作土豆一口塞進嘴裏的情況。

饑寒交迫,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冷是非人的,外加勢頭越來越猛的風雪,吳大林手下的88師沒有按時在4號淩晨抵達作戰位置。

待到4號白天,已經徹底來不及的88師冒險沿著公路狂奔,此時整個師已經掉隊2000多名戰士,冒險沿著公路加速行軍後果不其然又被美軍的空軍支援部隊發現。

“砰砰砰!Bong!Bong!”

接連不斷的機槍和炸彈一股腦發泄到88師頭上,公路廣闊無比,只有一邊有山體能作爲掩護,行軍心切的吳大林根本顧不上傷亡,下令所有人不管美軍飛機繼續前進。

副師長王海山聽到命令後嚇得魂飛魄散,爲了保命的他當場抛棄其他人獨自鑽進一輛廢棄美軍坦克中躲避戰機的轟炸。

待到美軍離去,最終吳大林率領部隊抵達預定作戰地點下竭隅裏後,只有兩個團的戰鬥力得以保留。

最後的掙紮,失敗的陰霾與重大犧牲

“車轍印?美軍已經跑了?”

“我們還是來晚了。”

12月7日,距離預定抵達時間已經晚了3天的志願軍戰士無奈歎息。

看著地面上已經結冰的坦克車輪印,抵達作戰位置的88師262團和263團的戰士以爲美軍已經逃跑,便收攏部隊沿著長津湖北方准備和大部隊回合。

誰曾想,這些坦克印記是由被“打殘”的美軍“北極熊團”和美軍陸戰1師第7團留下的,前方第5團受到志願軍20軍火力牽制並未逃離長津湖戰場。

沿著戰場方向收攏的262團和263團還沒走上多久,就和開著殘破坦克席卷而來的美軍第5團迎面相撞,一場遭遇戰就此拉開序幕。

沒有陣地,沒有戰壕,甚至沒有針對坦克的有效作戰裝備,志願軍兩個團的戰士手中僅有的武器就是步槍和一些手榴彈。

面對美軍的坦克壓制,盡管已經被20軍打得潰不成軍,殘余的美軍第5團面對長途跋涉而來的志願軍依然有巨大優勢。

經過短暫的火力交鋒,整個262團780人在美軍無情的槍炮和坦克碾壓下只存活下來了6名戰士,而263團更是徹底失去戰鬥力,幾乎全滅。

等到志願軍後續部隊陸陸續續趕到之後,美軍早就揚長而去,只留下一路的車轍印似乎在對志願軍無情嘲笑。

就此整個長津湖戰役結束,美軍陸戰1師被宋時輪的第九兵團打廢,“北極熊”團也被27軍近乎全殲,但是第九兵團減員也超過了3萬人,整個88師更是只剩下了半個團的兵力,建制都被打散了。

盡管長津湖戰場上取得勝利的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可如此慘烈的犧牲顯然不是宋時輪和中央軍委希望看到的,並且原定的全殲計劃也沒能實現,迎接第九兵團的命運即將到來。

責任分配,戰後總結會上的怒吼

“26軍是要公然抗令嗎!距離預定抵達時間足足晚了3天!全殲美軍?我看88師要被全殲了!吳大林在哪?槍斃他!現在就把他拉出去槍斃!”

戰後總結後上,宋時輪大發雷霆,當場就要讓26軍軍長張仁初槍斃吳大林,這場戰鬥太慘烈了,10萬人的部隊損失整整三分之一,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結果。

但是張仁初並不認同宋時輪的意見,他表示“整個第九兵團都應該承擔責任,如果戰前能溝通好戰術安排,並且分發准確的地圖,一定不會出現抵達不及時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第九兵團戰前的物資准備也不夠充分,不單單是糧食不夠吃,就連戰士們的棉衣都不夠穿,3萬兵力減員一大部分都是非戰鬥傷亡。

張仁初

宋時輪和張仁初各執一詞,雙方爭執不下最終鬧到朝鮮戰場總指揮彭德懷那。

彭老總在詳細了解並分析完戰鬥總結後,認爲責任應該由第九兵團承擔,盡管88師作戰不利,但是宋時輪作爲兵團長沒有提前部署得當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而張仁初身爲直屬軍長,沒能和麾下將士提前溝通也有重大過錯,不過主要責任還是要由宋時輪承擔。

彭老總說:“爲將就要考慮到每一個戰士的安危,這是打仗不是兒戲,一點點疏忽大意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現在糧食物資不足是事實,你宋時輪是大家長,肯定要擔責任的。”

最終宋時輪被中央軍委通報批評,和26軍軍長張仁初一起寫了一份一萬多字的檢查報告,88師師長吳大林和政委龔傑被遣送回國接受批評教育。

沒能成功阻擋美軍撤退的88師更是被直接撤編,改編爲直屬特務團,就此遠離了正面戰場。

至于那個抛棄士兵獨自逃命的副師長王海山,在中央經過討論後決定將其罷免撤職,撤掉一切職務並進行嚴厲批評,也算是爲全軍將士敲響警鍾。

寫在最後

戰後總結並不是爲了劃分責任,而是爲了下一次作戰能夠避免更多的傷亡。每一位志願軍戰士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每一場戰鬥的犧牲也都是巨大的。

銘記曆史!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在戰場上奮戰的都是人民的英雄!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