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吳周濤先生,北京現代的“弊病”,只有營銷與銷售嗎?

趣車坊 2024-03-05 11:42:42

前言:臨近3·15,不少用戶在日常用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正在被媒體逐一關注到,2022年我們的“你好”系列內容反響強烈,解決了不少用戶的用車痛點,2024年我們將會繼續爲用戶發言,守住汽車行業淨土,我們一直在行動。

以營銷能力見長的現任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吳周濤,需要向外界解釋的一個問題是,爲何在2023年大盤增速在5%的以上的情況下,2023年年銷同比增長僅有2.8%的北京現代,會用“跑贏大盤”來自誇。

自從2022年6月份“臨危受命”,吳周濤正式擔任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後,多次出現在公開場合擔當北京現代的“發言人”。2022年,北京現代的年銷量首次跌破30萬“生死線”。2023年,北京現代的銷量仍未有根本起色,躊躇在25.7萬台。2023年上半年,吳周濤不止一次表達出對北京現代的信心:“對北汽來說,北京現代一年最少貢獻30萬輛新車銷量……”、“只要重新梳理、調整策略,北京現代的年銷量不可能是30萬輛的水平。”、“只要圍繞存量客戶做好營銷服務和産品銷售,北京現代的銷量就會有起色。”

自信,對于正處于艱難生存時期的北京現代來說非常必要。但盲目自信,只會産生過猶不及的效果。效果轉化爲結果,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北京現代直至今日,也沒有真正地在産品打造層面轉變思路、下足功夫、加快步伐、嚴于律己。産品才是拉動品牌發展的最強火車頭,營銷、服務只是緊隨其後的車廂。車頭泄了氣,北京現代,只會越來越費力、事倍功半。不談計劃,談一談現有産品的“拉胯”面對中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吳周濤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北京現代對行業趨勢認可與順應的態度。2022年在北京現代20周年活動上,北京現代就宣布了“2025向新計劃”。根據這份計劃,北京現代將從兩方面完成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其一,是現有燃油産品全面混動化,依托是第二代TMED混動技術;其二,則是加快引入全球暢銷的純電品牌——IONIQ,計劃2023年開始推出專屬EV車型,3年時間內投放4-5款純電産品。

一手全面混動化的燃油産品,計劃30萬年産銷;一手純電,計劃20萬年産銷。在北京現代和吳周濤看來,30萬于北京現代而言輕而易舉,50萬才是真正的目標。但有句俗語是這麽說的——計劃趕不上變化。無論是銷量還是産品導入,北京現代都多次強調了品牌的計劃,而現實的變化在于,北京現代的銷量規模不僅遲遲不見起色,新産品導入以及現有産品的基盤,也都呈現“食言”之勢。就以純電品牌IONIQ爲例,據相關媒體報道,早在2022年年中,IONIQ 5這款産品已經在歐美地區銷售。彼時,就連印度地區,IONIQ 5都已經開啓了預熱模式。

而有消息稱,這款早在2022年已經誕生並于歐美市場銷售的純電産品,今年才預計將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這樣的産品導入速度,跟得上北京現代談電動化轉型的頻率嗎?另一方面,即便今年能夠順利在中國市場投放,2022年的産品,面對內卷嚴重的中國車市,又有多少競爭力和吸引力?早先,吳周濤曾表示,1100萬輛(如今已超1200萬輛)的客戶基盤是北京現代最大的資本。很顯然,多年間在時代紅利的輔助下獲得的成功,已經讓北京現代有些飄飄然了。更爲致命的是,這份客戶基盤,真的是北京現代最大的資本嗎?長久以來糟糕的品控和質量,不是早已傷透了老用戶的心嗎?

一位途勝L的車主在途勝車友圈內發帖吐槽:“跑了3000公裏的不到半年的途勝L新車,顆粒捕捉器第二次堵了,1900多公裏的時候堵了一次,去4S店給的解決方案是跑高速,我去跑了100多公裏終于好了,昨天下雪,好家夥這玩意又堵了我是徹底服了。有人說我開車比較肉,認識我的都知道我可不是開慢車的主,不要懷疑我的駕駛問題,就是設計方面有問題。強烈建議,經常市區跑,上下班紅綠燈比較多,每天開車時間比較短的,千萬別買帶顆粒捕捉器的車,再就是冬天天冷一定要運動模式或舒適模式,這都是教訓”。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給這位車主一個選擇,很大概率這位車主不會再考慮北京現代的産品。畢竟,同價位、同定位,多的是可以替代途勝L的産品。北京現代目前另一款銷量還算不錯的産品是伊蘭特。但根據相關投訴信息,伊蘭特不僅熏黑中網掉漆、天窗飾板嚴重生鏽、車身異響,而且主被動安全在危險情況下更是直接“罷工”。早先,在某汽車專業平台進行的10萬級家轎拆解測評中,伊蘭特更是在包括氣簾、懸架、防撞梁在內的多項測試中排名倒數。

基盤再大,也抵不住北京現代持續用糟糕的品控和質量“敗好感”、辜負用戶的一片信任之心。急于求成,還是紙上談兵?此前在媒體采訪中,吳周濤明確表示了北京現代走出國門的意向:“現代汽車在中國,爲的不止是中國市場,更多是爲了未來的國際市場。”在北京現代年銷50萬台的“2025向新計劃”中,也包含了出口量達10萬台的計劃。“目前,北京現代的産能還有富余,從今年開始要把出口坐起來,今年出口量會少一些,爭取明年做到5萬輛,後年做到10萬輛。”吳周濤毫不避諱北京現代在“走出去”方面的決心。

然而,于頭部自主品牌而言,“走出去”是消化過剩産能和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中國汽車産業地位的手段;于重慶工廠出售、年銷不過25.7萬台、國內市場都無法得心應手應對的北京現代來說,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究竟是救急之舉,還是逃避之舉?亦或者,是急于求成,抛開現實談理想?事實上,吳周濤擔任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後,北京現代不止一次呈現出滿滿的“割裂感”。

曾經,談及北京現代的問題時,吳周濤直言:“從2017年開始,北京現代的銷量逐漸走低,真正的原因是:過去北京現代一直在過度追求銷量,沒有把産品的競爭力提升上去,也沒有在真正的做品牌,所以當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北京現代的銷量下滑是必然的。”這番分析,不可謂不鞭辟入裏、直擊要害。但之後,吳周濤又再采訪中表示:“只要圍繞存量客戶做好營銷服務和産品銷售,北京現代的銷量就會有起色。”

當我們以爲北京現代和吳周濤終于認清,品牌的問題就是産品的問題的時候,北京現代與吳周濤卻突然“跑偏”,再次談起了營銷和銷售。沒有優秀産品做支撐的營銷與銷售,是無源之水,是無本之木。做不到源遠流長,更做不到茁壯成長。寫在最後很難想象,北京現代與吳周濤先生,究竟是不知曉品牌目前的問題所在,還是知曉、但仍選擇忽視。亦或者,是否時至今日,北京現代這一中韓合資公司,內部仍然存在中方與韓方之間不可調和的問題,以至于北京現代遲遲無法進步,裹足不前?但無論如何,作爲一個身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品牌,北京現代首先應做到的都是跟上中國市場發展的步伐、適應中國市場發生的變化、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腳踏實地展示誠意,總不會錯;舍本逐末敷衍了事,總會出錯。

0 阅读:13

趣車坊

簡介:廢話少說,來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