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彙發展:站在“十字路口”的肉制品大王

英才說 2024-04-13 22:05:06

3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預制菜定義和範圍,強化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從文中不難看出,頂層監管明確縮小預制菜的定義和範圍,預期政策還將進一步收緊,畢竟關乎國家食品安全。頂層的快速反應,呼應了“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社會熱議的澱粉腸和預制菜的問題。

在今年的消權日上,一則報道讓這兩年大火的“網紅小吃”澱粉腸“塌房”,便宜實惠的街邊小吃瞬間無人問津,社交媒體上傳出攤主一晚上零收入的視頻。不過這個事件在近期出現了反轉,先是澱粉腸攤主出示食品安全的證明書,後有生産廠家直播開吃澱粉腸且公開制作過程,力證自家産品沒問題;其實,符合食品安全的澱粉腸本身並無問題,可以理解爲是火腿腸的“消費降級”版,而價格是澱粉腸最大的優勢,市場上合規經營的澱粉腸廠商也是有的。

除了“網紅小吃”澱粉腸,今年被市場熱議的食品安全問題中,還有一個是預制菜中的“梅菜扣肉”,具體情況社交媒體上已經鋪天蓋地,這裏不做贅述,不過提到香腸和預制菜,讓人不禁想到了國內的“肉制品大王”雙彙發展(000895.SZ),左手明星産品火腿腸,右手近些年布局的預制菜。雙彙確實也擔心近期的事件對公司品牌産生負面影響。3月18日,雙彙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中表示,公司的梅菜扣肉産品使用的原料爲五花肉或帶皮前上肉,食品安全是公司管理的首位。

這兩年的雙彙其實並不好過。雖然品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負面消息減少了,但公司經營和資本市場的預期並不理想。2021-2022年公司業績並不理想。先是2021年由于凍品庫存的豬肉采購價格較高(而豬價大幅下滑),給公司帶來了12.98億的資産減值導致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雖然次年減值緩和,但2022年627.31億的營收比2020年巅峰下滑了超過15%。

曾經千億肉制品巨頭如今市值蒸發僅剩990億,雙彙怎麽了?

01 雙彙的煩惱

2006年之前,雙彙實際上還是國企。其前身是河南漯河肉聯廠,20世紀 80年代曾經連年虧損、資不抵債,1984年萬隆當選廠長開啓了早期的擴張,1984-1990年收入從1000萬擴張到1個多億,從虧損到盈利500多萬,成爲當時中國最大的肉類出口基地;不過隨著蘇聯解體,雙彙失去了重要的出口市場,而那時國內市場尚未完全打開,“雙彙”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不過萬隆洞察了火腿腸在國內的市場空間和消費潛力,自此成就了雙彙1.0時代的“火腿腸帝國”。1991年雙彙豪賭僅有的1200萬元,引進了10條生産線,快速推動了火腿腸項目,1992年2月,“雙彙”品牌的火腿腸問世,彼時火腿腸在國內剛剛興起,憑借口味、便攜和價格,迅速積累了一批消費者,當年火腿腸的産量達到9400噸,雙彙借此産銷量進入全國前三強,也標志著雙彙肉制品深加工元年的開啓。

1998年公司上市,公司核心業務爲屠宰和肉類加工業。

雙彙火腿腸算是打開了品牌的知名度,不過從發展初期營收的平均增長速度來看,並沒有那麽突出,1996-1997年雙彙火腿腸的銷售量分別爲17.4萬噸、17.7萬噸,占比公司營收近九成,增速大幅放緩背後的核心原因是火腿腸的整體市場空間並不大,已經陷入增長瓶頸,想要將品牌做大還是需要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彼時公司盯上了低溫冷鮮肉市場,當時國內的市場集中度僅有30%左右,相比海外發達國家的90%,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冷鮮肉”打開了雙彙的2.0時代。2000年,雙彙首條冷鏈分割生産線投産,進一步向肉食品上遊邁進,采用“冷鏈生産、冷鏈銷售、冷鏈配送、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直接以“雙彙”品牌冷鮮肉進入市場。憑借前期積累的品牌力和産品力,雙彙冷鮮肉的品牌名聲大噪,逐漸成爲國內肉制品的代名詞。上市後的雙彙從1998-2013年,16年業績翻了22倍,複合年化增長達到21.4%,雙彙的股價也是從1998年的0.7元/股上漲至20元/股以上,雙彙逐漸成爲A股消費板塊的大白馬。

爲了繼續擴大市場,雙彙意識到出海國際化是個不錯的方式,由此雙彙開啓了海外並購模式,2013年公司以71億美元(按照當時彙率爲人民幣440億左右)收購了當時全球最大的肉制品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同步獲得其旗下包括美國知名肉類品牌“Smithfield”在內的多個品牌。産品主要在美國國內銷售,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原本以爲是新的開始,奈何是個轉折點。要知道彼時2013年雙彙的營收雖然創新高,但也才449.5億元,歸母淨利潤38.5億。而這筆交易表面看是擴張進入肉類加工業務的上遊,完善産業鏈且布局海外市場,但回過頭來看,“蛇吞象”式的收購卻成爲了後來雙彙發展的“拖油瓶”。

首先是巨額資金的來源,這筆收購的資金來源于萬洲國際的長期借款,數據來看,2013年萬洲國際的資産負債率同比增長了50%,達到了77.83%,這意味著雙彙的控股股東每年都有不小的還款壓力,所以只能大幅提高雙彙的股息率,瘋狂地從雙彙每年的利潤中獲得分紅來慢慢還債。實際上,萬洲國際斥資收購了一家海外企業,但是代價卻是犧牲雙彙發展的成長性,透支未來,將雙彙用于發展的錢進行分紅。

從雙彙那些年的資本開支與經營活動現金流情況來看,2012年開始,公司的資本開支和CFO都大幅增加,本應該是迅速發展、高速成長的階段,但由于這筆交易,導致雙彙隨後的幾年並沒有多少經營類資産的投資和擴充,賺錢的肉制品業務也沒有在預期內增長,2013-2018年雙彙的營收增速幾乎陷入了停滯。業績透支的有多嚴重。2013-2018年,雙彙發展5年的營業收入增長僅有8.8%,淨利潤增長10.7%,複合年化增長分別爲1.7%和2.05%,這增長速度尚且趕不上GDP增長,2013-2018年國內GDP複合年化增長率爲10%;然而母公司萬洲國際同期的營業收入增長達到了200%,淨利潤扭虧。

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收並購擴張本是要追求1+1大于2的效果,但控股股東萬洲國際不僅抽走了每年的大部分盈利,還影響了雙彙正常的發展,協同效應不必說,著實拖累了公司的階段發展。直到2019年前後,隨著資産負債率的回歸,和股息率的大幅下降,推測大股東萬洲國際的那筆長期借款應該是還得差不多了,雙彙也才逐漸回歸正軌,2019-2020年營收增速回歸20%以上。

好景不長,隨著消費場景的改變和人口紅利的退坡,雙彙發展還是面臨較大的挑戰,2021-2022年雙彙營收持續下滑,大概率2023年將持續下滑,公司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02 預制菜業務能撐起“雙彙3.0”嗎?

這幾年豬周期的下行,不僅讓上遊生豬養殖産業吃盡苦頭,也讓中遊屠宰和肉食品加工的雙彙苦不堪言。2020年和2021年雙彙兩年計提了近20億的資産減值都是因爲生豬采購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而且即使這兩年豬肉價格整體價格趨緩,豬價波動對利潤的影響逐漸平滑,但2022年銷售量下滑,2023年上半年增長疲軟的前提下,豬肉價格下滑還是影響了公司營收增長的預期。

根據2023年半年報披露的業務情況來看,目前雙彙的核心業務依舊是包裝肉制品(火腿腸之類)以及屠宰業(冷鮮肉)基本上處于一個五五開的情況,其他中包含公司近兩年發展的預制菜業務,增長較快,但貢獻尚小。

先看雙彙的肉制品業務,其優勢在于較高的市占率(15%以上,排第一)和較高的毛利率(30.49%),但劣勢在于增長空間相當有限,基本不會再貢獻增量業績。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僅有3.31%,而且基本保持著産量約等于銷售量,存貨水平較低,意味著産能利用率較高,但公司中長期不會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再下重注。火腿腸的相關業務對于雙彙來說基本上就是個存量業務;

再看生鮮屠宰業務。由于豬周期的“傷害”,雙彙2021年開始布局了生鮮禽類産品的屠宰和銷售,從2021年的17.79萬噸産量,2022年增長至28.3萬噸,2023年大概率會突破40萬噸。不過對比産銷量,生鮮禽類和豬肉類的銷量增長均不及生産量增長,可見消費端的疲軟仍在延續。未來短期,屠宰産業的競爭也將加劇,養豬大戶牧原股份帶著最上遊殺入,自繁自養,自主屠宰,成本可控或更低;而雙彙還要看豬肉價格的“臉色”,若能繁母豬若去化不及預期,豬價依舊難以看漲。

最後對于雙彙的預制菜和熟食門店業務。這兩塊業務雙彙除了有原材料的優勢,品牌、産品、渠道的競爭優勢都不明顯。前者有安井食品已經開始布局海外預制菜市場,後者有絕味、周黑鴨、紫燕食品等品牌的先入爲主。其中市場對雙彙的預制菜業務預期較強,而且券商和機構也都比較樂觀,其核心就是未來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不過,這裏理性來看內憂外患依舊存在。

內憂:雖然雙彙品牌力很強,但何種渠道如何消化“圍繞‘八大菜系+豫菜’的多元化産品矩陣”?傳統商超渠道已經處于極力自保的階段,電商直播難以保證質量;外患:而且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預制菜的整體風評都較差,消費者大多比較抵觸;而且在最新六部門聯合發布的明確預制菜定義和範圍可以看到的是,預制菜的定義和監管確實是逐漸收緊的。雖然市場空間很大,但不斷緊縮的政策下,雙彙如何加大研發,利用品牌優勢獲得市場份額還要畫個問號。

依托原有存量業務,雙彙的基本盤依舊還是相當穩健,但預制菜這條業務曲線並非一片坦途。

0 阅读:0

英才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