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田香緣四代匠人精心鑽研沉香制作技藝,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

龍騰津沽 2024-05-03 23:11:00

四五月份,氣溫和濕度適中,正是一年中制作沉香的時節。周末的下午,河北區中遠裏社區的沉香工作室,田栩接到了網絡粉絲的訂單,開始了新一批的沉香手工制作。網絡粉絲慕名求購的,正是田栩手工打造出來的線香,香味細膩濃郁,甘甜醇正。田家四世相傳的“宮廷沉香制香技藝”,也在去年年底被評爲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河北區非遺傳承人田栩在中遠裏社區傳播香文化)

沉香,既是一種名貴的藥材,也是世界聞名的香料,有“木中鑽石”之稱,被譽爲“衆香之首”。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曆經千年風雨,從祭祀到社會生活諸多方面都有香制品的影子。古人以香來提升生活情境,從身體的塗抹、薰香衣服、淨化環境,乃至入飲食、作藥用等。制香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體現著華夏文明的精神氣質及東方傳統美學。

沉香制作技藝,通過匠人世代傳承下來,在保留了傳統技藝的同時,也留存著獨特的精神韻味。後世匠人也在通過改良和創新,讓沉香産品推陳出新,促進中華香文化發揚光大。

攻堅

在沉香工作室裏,桌上有煮好等待晾幹的沉香泥。“待香泥幹燥後,碾碎成粉末,重新加入植物黏合劑、蜂蜜、純淨水等,再和成香泥,制成線香。”田栩介紹說。

(手藝人用傳統的設備粉碎沉香)

與其他沉香制作技藝相比,田家宮廷制作沉香技藝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香泥的二次制作,多了一道煮制的工序。”作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田栩分享著自己的感悟,“正是多了這道工序,讓沉香粉能充分釋放天然的香味,制作出的成品沉香也與衆不同。”

二十多年前,田栩還在學校讀書,節假日和課余時間跟隨父親學習制作沉香。在家中耳濡目染,他慢慢對沉香的選料、粉碎、打磨、篩選、調和、擠壓、切割、陰幹、窖藏等程序都有了了解。家裏制作沉香的工具和用品,田栩也都特別感興趣,觸摸上手感覺得特別親切。

直到現在,田栩的工作室裏還保留著父親田永建當初制作沉香的老工具。“這是牛角制成的,將香泥放在槽裏,下面有一個細口,一點點擠出來成型。”田栩回憶道,“現在,隨著機械技術的發展,已有專門的制香機了,香泥放在裏面,搖動手柄,下面有一排十個孔,一次成型10條沉香,效率提高了很多。”

在田栩看來,不管新工具、新技術如何發展,只是改變了沉香制作的效率,但傳統的技藝和手法才是決定沉香品質的關鍵所在。

四年前,田栩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回歸家庭,全身心投入到祖輩相傳的沉香技藝上來。他發現,沉香的各項工序都能快速掌握和實踐,唯有其中需要掌握“火候”的幾處細微之處,難以達到父親的要求。

其中香粉在篩選時選擇多大目數的篩子,老一輩按照自己的傳統經驗,30目的篩子,篩選出的香粉已足夠精細。田栩決定多嘗試幾次,現在篩子的産品越來越精細,已有80目、100目、120目的篩子可供選擇使用。是不是越細越好呢?田栩經過試驗後發現,用120目最細的篩子過濾的香粉,制作後的沉香産品不容易點著,而且很容易熄滅。原因就是,香粉過于精細了,成品沉香裏沒有氣孔,缺乏氧氣後不好點著、更容易熄滅。

于是,田栩調整了篩子,多次嘗試後發現,80目的篩子過濾的香粉制作沉香,既能保持香味的醇正,還能達到40分鍾的燃燒時間,是最優的選項。“傳承技藝,不一定要固守原來的經驗。”田栩感慨地說。

而最讓他感到頭疼的,是和香泥這道工序。父親說,要反複揉搓香泥塊,直到折彎不斷,柔軟又有韌性,幹濕度剛好,這樣做出的沉香才具有好品質。可是,這個程度該如何把握呢?所謂的柔軟、韌性等,沒有儀器檢測指數,只能靠肉眼觀察,靠手感觸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剛上手和香泥的那幾天,田栩根據父親的指導,稱量250克的香泥塊,用40分鍾在陶瓷盆裏揉好,蓋上保鮮膜,等待半小時後再打開。看香泥塊折彎後不斷離,田栩覺得可以了,結果制作線香後發現不成型,斷開的很多。制作沉香不成功,香泥塊就不能再使用了,因此浪費了很多原料。

爲了盡快掌握和香泥的手法,田栩只得再次嘗試,反複試驗。最終他掌握了和香泥的“火候”,成品也達到了燃燒時間、香味散發以及長度、幹濕度等要求。

到了這一步,田栩才覺得自己真正能擔起家族制香技藝的重擔,父親田永建也願意把田家的旗幟交給兒子。

初心

田栩聽長輩口述,父親的爺爺也就是田家第一代制香人田奎元先生,在1890年到了北京進入宮廷制香坊做學徒,跟隨老師傅研習宮廷制香工藝,學成後回到祖籍河北省安新縣一帶。民國初期,1914年田奎元舉家遷往天津市,到今河東區一帶。1944年,田奎元將制香手藝傳給第二代傳承人田佩忠。1975年,田佩忠又將手藝傳給第三代傳承人田永建,而田永建就是他的父親。

2000年,18歲的田栩跟隨父親接觸、學習宮廷沉香制香技藝,父親田永建在天津市河北區創辦田香緣制香坊,並注冊了“田香緣”商標。

當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上出現的沉香産品非常多,科技和新原料也在滲透沉香制作行業,成品質量參差不齊。對此,田栩身爲傳統制香師,感覺非常痛心。

一些沉香制品,加入了化學助燃劑和其他香料,以此增加香味,延長燃燒時間,而這都是“科技與狠活兒”,田栩認爲,這樣的産品會傷害使用者的身體,背離了沉香産品本身的作用和發展方向,還讓整個制香産業蒙羞。

田栩認爲,沉香制作應盡量回歸傳統,不使用現代的化學助燃劑和香精。傳統技法生産的沉香能夠淨化空氣,愉悅身心,能達到這種效果的根本是采用了天然的沉香料。沉香料是由樹木受傷後分泌的樹脂凝結而成,曆經數百年之久,不含有現代工業制成的化學成分。

田家制作沉香,在原料選擇上非常謹慎。田栩介紹,沉香的含油量不同,制作出的香其味道也會不同;含油量越高,制作出的沉香香味越醇、越濃郁,反之則香味會很淡。含油量高的沉香價值也比較高,田家選材嚴格,堅持每塊香材的含油量都在80%以上才可以用于制香。

除了選料,制香工藝也務必嚴謹,保留傳統手法。田栩透露,香泥的煮制是傳統沉香制作中非常重要的過程,也是沉香制香的關鍵步驟。爲了體現沉香的原味,他和父親在煮制沉香泥時除了加入純淨水、蜂蜜、食品級的黏合粉外,不再添加其他輔料。“也就是說,我們沉香的制作過程用的所有原料都是可以入口的食品級原料。”田栩介紹說。

傳統制香方法對技藝的要求很高,更多地體現在比例、火候、時間、容器等方面,如果掌握不好,會對制香的成品造成影響。而這些細微的差別,正是工匠和手藝人畢生努力的方向,也是他們傳承這項技藝、永葆産品本質的價值所在。

田栩回憶,除了牛角制香外,30多年前,田栩的父親還曾用船型的破碎機將沉香料打碎,手工打磨成粉。這些傳統的技法,田栩也在制香中有所保留,讓制香回歸本身的韻味。

沉香料的儲存,對溫度、濕度要求較高,田栩介紹,爲了保存沉香料,家裏在近郊租賃了倉庫,每天都開著空調,一年的花費超過10萬元。沉香制品,盡量按照傳統制法,制成線香後放置入缸內,在恒溫室裏窖藏。窖藏是爲了讓香內的植物黏合粉味道淡化,讓香內的沉香味揮發出來,從而達到香味醇正的目的。這些儲存和窖藏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保留和存在著,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創新

在沉香工作室,田栩拿出一顆外觀像梨子的黃色水果說:“這是榅桲,你聞一聞,我是拿它用來研制鵝梨帳中香的。”原來,他看了電視劇《甄嬛傳》後,發現裏面有“鵝梨帳中香”,用作安神助眠。相傳,此香爲南唐後主李煜夫人周娥皇所制,代表著夫妻二人的綿長情誼。小小一根線香,氣味淡雅悠長,帶著梨汁之自然甜香,一呼一吸之間,調息養氣,仿佛身臨婉約風雅的南唐後庭。聞之舒心,可舒緩心情,久久萦繞,更可安神助眠、減輕壓力。

田栩查閱資料得知,該産品采用新疆木梨做原料,也就是榅桲。于是,他四處搜尋,獲得一粒榅桲後用于實驗。他准備結合自己多年的制香技術,盡快鑽研出“鵝梨帳中香”的制作方法,讓現代人也能呼吸、品味到聞名古代的“鵝梨帳中香”。

對制香技術的改良和創新,在田家是一項優良傳統。第二代傳承人田佩忠利用閑暇時間揣摩研究,在原有技藝的基礎上將植物黏合粉和蜂蜜的融入比例進行了調整,使其制出香的燃燒時間有所延長。第三代傳承人田永建在傳承曆代制香技藝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融合現代破壁工藝使香材打出的粉更加細膩,原香味更加濃郁。到了第四代傳承人田栩這裏,他潛心研究在沉香中加入中藥材冰片,融合後制作出的香粉有沉香的藥香,還有薄荷的涼氣,具有提神、消暑的功效。

去年,田栩通過“文化下社區”活動在社區裏開辦香道培訓課,爲社區居民講解中國傳統香道知識,已進入十多個社區開辦香道培訓課40余場,獲得了參與者和社區居民的認可。他將制作出的香粉贈予身邊的環衛工人和出租車司機,得到衆人稱贊。田香緣的沉香線香制品,被河北區文旅局選定爲“河北區好禮”,田栩親自設計了帶有獅子林橋和望海樓標志的包裝盒,現在已成爲天津重要的旅遊文化禮品。

當前,傳統的手工天然制香産品受到市場沖擊,傳統制香工藝也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亟待扶持與保護。“身爲非遺文化傳承人,我將堅守底線、不忘初心,同時學習新知識,研制新産品,讓制香文化曆久彌新、發揚光大。”田栩堅定地表示。

(據5月3日今晚報 記者 李吉森)

0 阅读:1

龍騰津沽

簡介:複合型資深媒體人,重視原創和內容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