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天才尹希,揚言美國再亂也不回國,是什麽讓他抛下祖國?

大海吃了小魚 2022-09-12 19:49:42

不到32歲就成爲了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中國物理天才尹希從小就是神話一般的存在,妥妥地“別人家的孩子”。

他不到13歲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同齡人還未上大學時,就已經完成了中科大五年制的大學學習。在美國完成學業後,尹希並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回國,而是選擇留在美國繼續他的科研之路。

甚至有傳言,說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美國再亂也不回國,這是真的嗎?那他爲什麽會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呢?

一、天才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叫勤能補拙,意思是即使天分一般,也能夠通過勤奮去補足短板,取得成功。的確,對于大部分的事情來說,勤奮確實是很好的助力。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天分更是顯得尤爲重要。縱觀物理天才尹希的成長之路,更是充分論證了這一觀點。

尹希1983年出生在北京,他的父母都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他從小就非常的聰明,在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讀書學習。並對知識表現出強烈的渴求,甚至有時會因爲看書而忘記吃飯。

當然,父母對尹希的教育也是格外的上心,不僅給他制定了良好的學習計劃,還給他安排了各種特長學習,希望他能全面發展。

在尹希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他無意中在父親的書房裏翻閱到《大學微積分》這本書,並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父母進而察覺到孩子對于數學有著極高的天賦。

在13歲時,尹希通過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物理專業錄取,從此“神童”、“天才”等稱謂就一直伴隨著他。

在少年班裏,尹希雖然年紀最小,但他的學習成績卻非常好,年年拿獎學金。經過五年的大學生涯,他順利從中科大畢業。

2001年,尹希踏上了遠去美國求學的路途,也成爲了當年去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年齡最小的學生。

2006年,他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榮獲美國斯隆研究獎,2015年成爲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

于此同時,他也加入了美國國籍,在美國結婚生子,並沒有如當初預想的樣回到中國爲祖國效力。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他改變想法了呢?

二、爲何不願意回國?

很多人認爲尹希在中國長大,接受了中國最好的教育,國家在他身上也投入了很多資源,而他卻選擇留在美國搞科研。對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流失。

大家都紛紛感慨,爲什麽在以前中國的科研條件那麽差的時候,錢學森等科學家都願意放棄美國優厚的物質條件,毅然決然回到中國,爲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反而現在,中國的各方面條件都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很多的優秀人才卻選擇留在美國呢?

有些人分析是因爲中國與美國的科研制度和環境不一樣,美國擁有世界領先的教學資源和成熟的實驗條件。對于研究人員說,這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能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並且取得研究突破。而且美國對于科研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人才的待遇及研發經費等方面相比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都具有十足的優勢。

再談及爲什麽不回國而留在美國做科研的時候,尹希自己給出的解釋是中國目前的科研環境和美國還是存在許多的不同。而在哈佛大學,他能夠鏈接到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這對于他的研究工作來說,無疑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這也是他留在美國的原因之一。

但尹希並不認可人們對于他“不愛國”的指責。他說到,科學無國界。如果有一天會回國,那麽絕對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組人。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展現出了他對于科研事業的抱負及追求。

三、總結

看到天才少年尹希不回國,大家也不必急著給他扣上“不愛國”的帽子,因爲這不是一個個例現象。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140萬,回國的卻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只有19%的明確表示願意回國。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或許我們更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從科研體系及研究環境著手,優化相關制度和政策。爲人才創造出更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專心地投入研究,實現自己的價值。大家覺得是嗎?

免責聲明:本文不作商業用途,無意侵犯任何人的權益,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信息錯誤、侵權事由請私信作者修正、刪除。

0 阅读:161

大海吃了小魚

簡介:看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