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保險陷入泥潭國資也難消化

商訊社 2024-05-13 11:55:02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雜志 融媒體中心 文:李聽

作爲安徽省屬地方AMC,國厚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厚資産”)以處置不良資産經營爲自己的核心業務。如今,面對自己收來的長安保險這個兒子,國厚資産也只能打斷牙齒含淚吞。

日前,國厚發布公告稱,2023年度,國厚資産的淨利潤爲-6.68億元,虧損金額達到上年末淨資産的13.46%。

國厚資産的大幅虧損,是源于對長安保險的投資。2023年,長安保險歸母淨利潤爲-7.66億元,導致母公司國厚資産計提其他資産減值損失4.07億元,淨利潤出現較大虧損。

資料顯示,長安保險成立于2007年9月,借助于國家倡議“大力發展責任保險”的東風,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十部委共同支持組建成立,注冊資本爲人民幣32.5億元。截至2022年底,長安保險已有15家省級二級機構開業運營,分支機構數量達到275家。

長安保險現有持股5%以上股東共有5家,國厚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爲第一大股東,持股31.68%;蚌埠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長安保證擔保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上海蓮申房地産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8.45%、8.80%、8.46%、8.46%。

而國厚資産入駐長安保險的時間是2019年。彼時,長安保險因償付能力不達標收到銀保監會的監管函,被責令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工作等。國厚資産遂通過對長安保險增資成爲其第一大股東。根據國厚資産在年報,截至2023年末,長安保險的淨資産爲-8.63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作爲一個專注于責任險這個狹小賽道的專業保險公司,長安保險的業績和利潤一直乏善可陳。利潤最好的2010年,也僅實現歸母淨利潤4700萬元。

此後,立功心切的長安保險,借著互聯網金融的東風,意圖在P2P産業中獨領風騷,結果到了2018年,其財務現實,因爲P2P履約保證保險,公司巨虧18.33億元。此後,離開了渠道刺激的長安保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收入增長疲軟,進入了躺平模式。

當進入躺平模式的長安保險,負債卻越來越多,歸根結底是因爲其綜合成本率一直降不下來。近兩年,它的綜合本率分別爲117.30%、118.48%(截止2023年Q3)。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長安保險每賺100塊,它要花出去117-118塊的成本。也就是說,長安保險的業務就是賠錢賺吆喝。

長安保險創業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能夠穩定盈利的業務模式。

一直到2022年底,它的年報顯示,其公司的代位追償款仍高達6.72億元,這代表著當年P2P的遺留問題,至今是公司的一個黑洞,未來什麽時候能解決?借用余承東的話來說,可能就是遙遙無期了。

2023年以來,長安保險面臨的保險合同糾紛依舊不在少數。業務令人堪憂,投資也像霜打的茄子一樣。其2023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財務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爲-4.05%和-9.91%,較2022年末的0.09%和5.20%大幅下降。寫到這裏,可能就難免讓人産生疑惑了:即便是你聘請幾個高中生,把資金全存銀行裏,一年也勉強能收回2%左右的收益吧。-9.9%的投資收益,莫非投資團隊全部是梭哈買股票了?

截至2023年3季度末,長安保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雙雙觸底,跌至驚人的-132.48%。在風險綜合評級評價方面,長安保險連續六個季度被評定爲D類,原因是,公司留存收益爲負,核心資本不足,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不達標,可資本化風險大;公司治理得分較低,公司治理較爲薄弱。

面對這種厚積難返的局面,公司負責人劉昆和首席投資官陳勇等管理團隊,看來也確實沒有什麽好的辦法來解決了。

數據顯示,2022年,國厚資産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爲5.49億元,比2021年縮水三分之二;同年,淨利潤由盈轉虧,淨虧損3.57億元。處置不良資産的權威,終于把自己也弄成了不良資産。

2023年,國厚資産營業收入再度縮水約11.89%至4.84億元,淨利潤方面,虧損6.86億元,虧損程度進一步擴大。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