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4月銷量下滑22%在華成績堪憂技術不行還是戰略失誤?

GO車情報員 2024-05-11 10:44:09

最近各大廠家紛紛公布自己的4月銷售成績,大部分品牌都實現了增長,就算沒有增長也做到了持平。但本田似乎就不是那麽幸運了,4月份賣出去7萬多台新車,同比下滑超過2成。造成這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咱們慢慢來聊。

下滑22% 本田怎麽了?

按照本田發布的公告,4月份本田在華的銷量是73831台,廣本33510台,東本40321台。主銷的車型還是那些,CR-V、雅閣、思域,都有過萬台的銷量,看著似乎還行,比起上個月是有增長的。但上個月是因爲剛過完年,大家都賣得很一般。

如果說大家賣不好,那是市場不行,環境太差。但是現實情況是有不少是賣得挺好的。比如國産品牌,大部分都是增長,吉利4月份賣了15.3萬台,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2%。說明並不是沒人買車,而是本田的車不好賣。

和本田有著一樣困擾的還有豐田和日産,同爲日系品牌,他們面對的銷量困局也不小。尤其是豐田,本身盤子很大,想要調整戰略比較困難,船大難掉頭的道理。

是産品不行?

造成銷量下滑的因素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兩個,一個是産品不行,一個是價格不行。産品這方面比較複雜,涉及到品牌、定位、戰略等等,往細了說還有能源形式、配置水平、産品質量、設計之類的。

本田失利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爲還是沒跟上版本,現在國內都進化到新能源了,本田楞是拿不出好産品。當然也不只是它一家拿不出,但其他品牌它燃油車也做得不錯啊。尤其是豪華品牌,這兩年甚至在穩步增長。

而本田作爲一個平民品牌,消費者自然會更注重産品的價值,一樣的價格,電車便宜好用配置高,誰願意買你又老又費油的燃油車?再加上本田以往引以爲傲的發動機技術,那麽多年一點沒長進,甚至有“機油門”這樣的負面存在。

就更別說在功能配置上的吝啬了。比如當年新飛度上市的時候,低配沒喇叭這玩意兒誰吃得消。雖然有部分用戶買回來就是玩改裝下場比賽的,但大部分用戶還是家用。你幹脆這種版本別上市,搞一個特別版不是更合理?

戰略失誤更可怕

産品不行,有時候並不一定是技術不行,還有可能點錯科技樹了。在國內大家都卷電動化的時候,傳統合資品牌大部分還在死磕所謂的油混,甚至把油混車型賣出了比插混更高的價格。這裏邊日系尤爲嚴重,本田的i-MMD說實話並不差,有點類似于增程的雛形了。在當年電池技術不太好的時候,確實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但隨著電池技術發展,成本下降,做強混已經是共識。這時候本田還在夢裏呢,搞出來的插混新車,在後備廂還有一大塊的凸起。

或者說你插混搞不定,把油車做好,也行。但到了現在它還是依然我行我素。比如咱們國內最喜歡的緊湊型轎車,思域,全系沒有全景影像,倒車雷達還是高配才有。所謂的地球夢發動機那麽些年了,最大馬力也沒點長進。一樣的價格,我買秦PLUS多劃算啊,還能有綠牌呢。

所以說産品力不行,可能還有救,降價就是了,但是你戰略失誤,還在搞油混,就有點沒跟上時代的意思了。不是合資不行了,是是國産們太行了。好在現在是回過味兒來了,整了個純電品牌。

要說這個品牌叫烨也不知道哪位天才想出來的,電車帶火本身就是非常忌諱的事兒,這字不僅帶火,本意還是火光。而且指望他們拿出什麽技術來就更不可能了,只能希望他們這次更有誠意一些吧。

從銷量來看,本田確實在不斷下滑,但還遠沒到要完的地步,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本田的品牌力不錯。而如果本田能及時調整戰略,找對自己的位置,以多年經營的品牌以及布局,扳回一城問題應該不大。

0 阅读:1

GO車情報員

簡介:教你如何買車更省錢省心,竭盡所能爲你提供汽車類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