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羅sir職話 2024-04-26 12:21:41

曆史往往是一個輪回,現代史也不例外。

四十多年前,我們迎來了市場經濟,打開國門吸引外資,也就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美國和日本打起了貿易戰。

從一開始的扶持日本經濟,再到日本逐漸超越美國成爲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摩擦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二戰後,日本經濟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複興,並實現了奇迹般的騰飛,作爲一個資源高度匮乏的島國,日本采取的發展戰略就是“貿易立國”。

日本從海外進口大量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後再向海外大量出口,並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也賺取了大量的美元,當時的“日本制造”和“中國制造”一樣,都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這些産品猶如疾風暴雨一般湧向他國市場,並源源不斷爲日本賺回了巨額的貿易順差。

當時的日本,遠超今時的我們。

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裏,日本不僅從一片廢墟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在人均GDP上,更是超越美國,成爲全球第一,那時的日本不僅僅認爲自己是亞洲領導者,同樣還有許多日本人認爲,美國能夠教會日本的已經不多了,是時候讓日本領導全球了。

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息息相關,那是一個和今天我們認知上的日本完全不同的兩種,今天的日本更多的是大前研一書裏“低欲望社會下的一代”,那麽反差是從何時出現的?

日本經濟的崛起,當然受益于美國的扶持,美國的資金援助給日本經濟的起死回生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不僅如此,爲了扶持日本,美國也向日本開放了巨大的國內市場,使日本的産品銷路有了保障,而日本的貿易順差也主要來自對美出口貿易。

這一點,和我們也極其相似。

在日美貿易戰之後,我們逐漸取代日本成爲新的對美供應國,且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一直都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自然也輸出了天量的貿易順差。

隨著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一再擴大,且日本人均GDP慢慢超越美國,美國自身也開始采取了防守甚至是反擊,今天我們看廣場協議看到的是貨幣,事實上背後還牽扯著貿易保護,甚至是對公平的認知。

曆史何曾相似?

在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中,美國也要求日本改變以低成本産品沖擊美國市場的“不公平”貿易做法,日本的反擊也同樣有力,認爲這是自由貿易的原則,是公平市場下的自由競爭,而非美國認爲的“不公平”。

貿易摩擦從紡織品産業開始,然後向鋼鐵、汽車、電器、半導體等産業一步步升級,這也導致日本的産業競爭力由低端逐步向高端轉型。

1965年,日美貿易收支發生逆轉,第一次出現了日本順差、美國逆差結構。隨後,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且進一步擴大,到了1987年這個數字高達521億美元,日本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是日美貿易摩擦的一個間接原因。

1950年,日本對美出口額占日本出口總額的21.9%,到了1985年,這個數字飙升到了37.1%。

離不開美國,卻又不得不和美國做生意,這是日本當時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這也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困境。

盡管隨著美國的供應鏈多樣化和去風險,中美貿易已經有所減少,我國也逐漸被墨西哥和加拿大取代,已經連續幾年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中美貿易每年依然高達數千億美元。

以2022年爲例,我國對美國的貨物貿易總額達到了5800億美元,盡管和巅峰時期的七八千億美元相比有所下滑,但交易量依然處于相對峰值。

日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進出口不平衡,中美其實也是一樣。

當然,貿易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在全球貿易格局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的崛起,往往意味著另一個經濟體的相對損失。

1991年初,美國的一份《美國輿論與1991年美國外交政策》的報告,就把日本的經濟實力作爲對美國的首要威脅。

而在這之前,美國的貿易保護大棒早已經揮舞起來;1985年3月,美國參議院以92票對0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美國總統在日本拒絕進口更多美國商品時采取報複措施,同年4月,美國衆議院也通過了一項類似的決議案。

上個世紀的日美貿易摩擦,也充滿著戲劇性,日本幾乎是一面倒的處于相當被動的地步。

美國先是經過反傾銷調查指出日本對美出口存在“不公平”貿易做法,隨後雙方在談判中,美國向日本提出限制對美出口、擴大進口、降低關稅、提高市場透明度等要求。

日本和美國經過多輪談判,每一輪貿易摩擦的結局往往都是,日本接受了美國的大部分要求。

爲什麽會這樣?

因爲美國是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今天很多人說美元收割世界;但當美國成爲最大貿易逆差國的時候,當時的日本就相當于薅美國的羊毛。

除此之外,貿易戰中美國的最大優勢就是消費能力,當時的日本和我們一樣,從貿易上來看,美國離得開日本,但日本卻未必離不開美國。

這也是爲什麽,美國在貿易談判上往往都能夠占據著絕對的主導權。

以汽車爲例,當時日本生産的汽車的確物美價廉,打的歐美汽車本土品牌沒有一點競爭優勢,但奈何美國的關稅大棒是最佳的競爭保護手段,因此在美國的施壓下,日美兩國于1981年簽訂了關于日本在對美汽車出口上實行“自願出口限制”協議。

根據該協議,日本對美乘用車出口量從1980年的191萬輛限制爲不超過每年168萬輛,爲期三年,到期後日本又主動延長了一年,一直到1994年才取消。

面對“自願出口限制”協議,日本車企也在自救。

第一就是在美國境內生産汽車,1982年,本田成爲在美國本土生産的第一家日本汽車公司,隨後日産、豐田等汽車公司也相繼跟進。

到了2017年,日本公司在美國汽車生産量已經達到380萬輛。

爲什麽要單獨講汽車呢?

因爲今天我們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和生産國,汽車工業是一塊很大的肥肉,一個産業不僅能夠拉動其他産業無法比擬的GDP,還能夠帶動大量的就業。

未來我國的汽車要想走出去,在本國市場建廠、銷售是一個必然的環節,否則我們的汽車面對的大概率會是關稅壁壘,這是各國的“通用”做法。

當年外資汽車要想進入我國市場,我們其實采取的也是類似的措施,所以才有合資車的由來,現在隨著我國汽車産業的崛起,同樣的做法可能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從紡織品和汽車工業再到半導體,當年的美國對日本也幾乎是全方位的卡脖子,但貿易戰之後呢?日美貿易摩擦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看日本,說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陷入了增長停滯和衰退,但照樣不妨礙日本成爲發達國家,人均GDP三萬多美元,差不多是我們的三倍。

由此可見,日美貿易戰,日本也沒有全輸。

這也就說到貿易戰背後的本質,即經濟結構的問題。

美國對此的確早有經驗,這次美財長耶倫訪華的時候,就曾提到過,呼籲我們把經濟增長從出口爲導向,轉移到促進國內家庭消費上來。

就在4月25日,耶倫還對路透社表示,應對我國的過剩工業産能問題,美國沒有把任何選項排除在外,耶倫還表示,通過出口來實現就業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所不能接受的。

耶倫在華盛頓參加“全球年度峰會”接受采訪時也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來說,消費者支出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儲蓄率接近45%,因此有必要支持國內需求,特別是促進消費。

耶倫這句話,正好印證了貿易戰背後的本質,經濟結構問題。

當年美國對日本百般打壓,依然未能有效增加美國的對日出口。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美國發動貿易戰,本質上不是說僅僅只是讓日本少出口給美國,關鍵還是要日本多買美國貨。

但日本買美國貨,當然還得要日本人有錢才行,所以,美國爲了讓日本人變得更有錢從而更多消費美國商品,美國也算是煞費苦心。

美國認爲,日本市場的封閉結構,是美日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貿易戰打到這裏,從微觀層面一步步打到宏觀層面,繼而改變了日本的經濟結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對日施壓從日本的貿易進一步變成了幹預日本經濟和社會結構,日美的談判重點也由限制日本對美出口轉向擴大美國對日出口。

因此,讓普通日本人有錢有能力消費,從而買得起美國商品,這變成了美國的當務之急。

這也是日美貿易戰的尾聲。

到了1985年,日本制定了《改善市場准入行動計劃的主要框架》,積極推動日本國內市場開放和自由化,到了1986年4月,日本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經濟結構調整研究會”提交了改變日本國運的《前川報告》,其基調就是要把日本經濟結構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爲“內需主導型”,對策建議包括擴大內需、開放市場、推進金融自由化等等。

這麽一對比,像不像耶倫訪華時所說的話?

耶倫作爲一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者、官員,她自然是明白,美國單純的貿易保護行爲,其實無非是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成本,畢竟美國的貿易關稅,最終只會讓日本制造的商品變得更貴,這個代價是美國消費者承擔的。

但美國爲什麽還要發動貿易戰?

那就是倒逼日本進行經濟結構的變革,金融自由化、開放市場、擴大內需,美國人要買日本商品沒問題,但你們日本人不能老是那麽窮,買不起美國商品。

這就是貿易戰的核心問題,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相對的,真正重要的是,日本的貿易順差到底有多大。

在這一點上,美國太有應對經驗了。

1988年,美國制定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其中的“超級301條款”專門爲打開日本市場而量身設計。到了1989年,日美兩國啓動“結構性障礙協議”談判,美國提出日本要從高儲蓄型社會向高消費型社會轉變。

隨後,曆史沒有等到日美貿易給出終極答案,反而是日本自身淹沒在地産泡沫的海洋之中。

再然後就是漫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國放眼全球沒有對手,2001年的911事件,則讓美國投入極大的力量投身于反恐之中。

然後就是我們的崛起。

從曆史來看,日美貿易摩擦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摩擦,背後還牽扯到兩國的經濟機構的不同,早期的日本相對來說市場並不如美國成熟,在日本經濟實力不斷崛起乃至人均GDP超越美國之後,美國開始要求日本更多。

例如放開金融管制,進一步開放市場,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日本擴大內需消費,而不是依靠出口。

一開始,日美雙方並不在同一起跑線,所以貿易逆差一開始不是問題,半開放的市場也不是問題,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崛起,美國開始一步步要求日本回到起跑線上,讓日本一步步變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以今天我們的視角來看,廣場協議似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但這不過是提早放大了日本自身經濟結構的脆弱,當時韓戰以後,日本自身就撿了很大的便宜,350多日元才換一個美元,現在是150多,上升了差不多三倍左右。

因此廣場協議看起來好像是強迫日本讓日元升值,但實際上由于當時日本的金融市場的管制,彙率本身就存在著操縱,這是薅美元的羊毛。

到今天,曆史再度輪回,只是主角從日本變成了我們自己,如果這一關過去了,那麽成爲發達經濟體,似乎也並非不可能,這是難關嗎?

如果以當時的日本處境來看,的確算是。

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貿易壁壘倒逼日本進行內部經濟結構性變革,不倒逼日本提高國民社會保障和待遇,以刺激經濟增長,那麽隨著日本的泡沫危機到來,日本的出口型經濟導向結構,可能會更危機。

今天的中美貿易也走到了這樣一個十字路口,耶倫說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要提高家庭消費能力,事實上說的是今天的我們,也在面臨並經曆日本80年代的陣痛。

而這場新時代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的貿易摩擦,又會以怎樣的結局落下帷幕?

我們需要問的是,曆史還會驚人的相似嗎?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17 阅读:4643
评论列表
  • 柳輕 20
    2024-05-01 16:18

    一個強盜邪惡霸權的國家,遭受911也是報應,給了中國20年的和平發展期,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美國再來一場內戰,解體爲51個國家,還世界一個安甯

  • 2024-04-27 20:56

    差別太大了。彼時日本難以在根本上威脅到美國,而現在的中國客觀上已經在動搖美國的霸權根基,而美國佬的全球霸權是它宏觀金融運轉的基本保證;沒有了這個霸權,美國佬數十萬億的國債遊戲就玩兒不下去了,或者如同1973年,美國佬想再一次華麗轉身,沒了霸權做保障,呵呵,那是做夢了!所以,美對中不可能緩和,滔天巨浪就在後面!

  • 2024-05-04 19:43

    關鍵是中國想買,美國不賣啊,華爲想買芯片,美國不賣,我們想買設備,美國也不賣。

  • 2024-05-06 15:08

    小編的傾向是因爲喪失立場

  • 2024-05-01 16:18

    美國犯下嚴重的人權罪行,美國以虛假的情報策動戰爭造成慘痛的人權災難,美國以反恐之名大肆殺戮平民,欠下累累血債,美國大搞單邊制裁嚴重危及有關國家民衆的人權,美國動辄就打保護人權的旗號,美國發動侵略戰爭時保護的是什麽人權?美國軍隊向平民開槍投彈時保護的是什麽人權?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時保護的又是什麽人權?美國殺掉絕大部分原住民印第安人保護的是什麽人權?說美國爲世界最大的恐怖組織和人類最的亂源一點也不爲過?

  • 2024-05-03 17:52

    不是一個量級,當年的日本只是經濟上威脅到美國,如今的中國是全方位的威脅到美國了,而且當年美國對日本有很多辦法制衡,現在對中國已經力不從心了

  • 2024-05-05 19:47

    拿日本對比中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日本只有參考價值,中國有市場潛力可挖,日本沒有,看看大鵝打幾年仗爲什麽沒倒關鍵是有資源對比中國有資源有市場,中國能成爲法達國家東南亞很重要,北接大鵝西接阿拉伯這些資源國,南接東南亞市場完成閉環足以稱霸,21世紀陸權崛起

  • 2024-04-26 17:51

    美國佬是武大郎開店,不能允許有高過他的。

  • 2024-05-01 16:18

    美國如果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大國的信譽何在?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的高端,只讓中國停留在低端,公平競爭何在?

  • 2024-05-04 20:10

    美在日是有駐軍的!

  • 2024-05-01 16:17

    俄烏沖突本來是美國一策劃和幕後推動的,美國坐守漁翁得利,美國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亂源

  • 2024-04-28 22:32

    美國不解體中國難安甯,大家應該學會在美國內點火和火上澆油,這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 ​

  • 2024-05-07 18:01

    寫了一篇不知所雲的文章![得瑟]

  • 2024-05-11 17:15

    不是何曾相似。而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詭計。

  • 2024-04-26 13:47

    美國佬是武大郎開店,不能允許有高過他的。

羅sir職話

簡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