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衛營:明末最後精銳,萬人單挑清軍闖軍,死戰10年結局多悲壯?

梁興興 2024-03-18 23:41:15

自周朝開始,天子就有自己的直屬武裝“六師”,這一部隊的主業是保衛京畿,並且作爲國家征戰時的拳頭力量。

“六師”制度傳承幾千年,秦以後演變成封建王朝的“禁軍”,就是俗稱的“禦林軍”。

古往今來,沒有禦林軍,中央就不安穩,領袖就睡不著。

王朝的禦林軍都是軍隊的精銳,出名的如漢之“羽林衛”,唐之“神策軍”,宋之“東京禁軍”。就連民國時期,蔣氏懷裏也抱著幾個嫡系中央軍,如第74軍也可以算是禦林軍。

漢人王朝中,明朝的禦林軍曆史最複雜,早期的三大營——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都是國家柱石,戰功赫赫。

但經過明中期的消耗,明朝禁軍制度基本廢弛,明末只有“勇衛營”的萬人堪用。

說起來,明末最大的問題就是窮,國家稅收少,導致軍饷不足,軍隊戰鬥力不堪入目。

但放眼天下,誰缺錢,皇上都不會缺錢,所以即便是在內外交困時,崇祯皇帝下令整頓京城禁軍,將原來京城的“騰骧四衛”整頓爲“勇衛營”。

作爲明末最後的精兵,“勇衛營”卻算是明朝曆史上的昙花,短暫出現在崇祯朝,人數雖少,但兵精將勇,大戰過叛軍和八旗,最終全軍覆沒,與國同亡。

當時,勇衛營練兵需要的馬匹、糧食、武器,由內廷禦馬監負擔,保證充足。

勇衛營的統帥,則由大內提督太監曹化淳,其下屬黃得功、周遇吉、孫應元都是當世猛將,先大戰李自成、張獻忠帶領的義軍,又鏖戰後金八旗。

雖然明末朝堂上降臣、降將衆多,但“勇衛營”三大將誓死忠明,最後全部殉國,清朝人都稱道不已。

勇衛營的出現,顯示了明末內廷拯救亂世的決心,那麽這支部隊的誕生到底有什麽故事?在明朝大廈將傾時,勇衛營打得多頑強?勇衛營三將又都是怎麽戰死的?

【一】英宗葬送禦林軍,騰骧四衛成爲獨苗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書省,廢宰相,讓皇帝獨攬大權。

政權在手,軍權更不能松懈,所以明朝初期300萬大軍,共300多個衛所,最精銳的四十八衛所都在南京城周圍,史稱“四十八京衛”。

四十八衛裏,有十二個衛的“上直親衛軍”,俗稱“上十二衛”,歸皇帝親自統帥,這支部隊可算明初的禦林軍。

“上十二衛”由朱元璋親自選拔,挑衛所精銳填充,耳熟能詳的錦衣衛、金吾前後衛、羽林左右衛,都屬于明初“上直親衛軍”。

到了明成祖時期,明朝南征北戰,攻北元、滅安南,國內軍隊也隨之膨脹,京城四十八衛增長爲“七十二衛”,而“上直親衛軍”膨脹到二十六個。

永樂時期,北京城附近就有70萬大軍,其中一半是皇帝親屬,五次永樂北伐,這些禦林軍就是主力,是大明的“萬裏長城”。

可惜的是,在土木堡,朱棣的曾孫朱祁鎮將這些精銳一戰埋葬。

土木堡之戰,明英宗帶京營出征,號稱50萬大軍,實際可能20萬左右。結果,明軍被瓦剌騎兵埋伏,在居庸關外的土木堡全軍覆沒。

北京的二十六個皇帝親衛,除了在城內的騰骧左右衛、武骧左右衛、錦衣衛,余數大多葬送在土木堡,哪怕不團滅也傷亡慘重。

其中,騰骧左右衛、武骧左右衛在明宣宗朱瞻基時代的末期設立,這些人本是禦馬監的“勇士”,以養馬爲主業,所以逃過一劫。

英宗朝以後,明朝花了兩代人時間,才把幾十個“上直親衛軍”重組完畢,隨後調給兵部管轄,而武骧、騰骧四衛則變成皇帝手下的主力親兵。

但說起騰骧四衛的起源,卻可謂是一段“傳奇”,畢竟“養馬勇士”變成禦林軍,本身就古來罕見。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支部隊最早的成員居然是逃兵。

《明史》:“四衛營者,永樂時,以迤北逃回軍卒供養馬役,給糧授室,號曰勇士。”

騰骧四衛雖然成軍于宣宗時代,但早在成祖年間,這支部隊就已經有了雛形。

原來,明朝永樂年間,朱棣五次出塞北伐,不僅打擊北元朝廷,還對整個蒙古東部草原進行破壞——明軍燒草原、拆屋舍、屠牲畜、驅逐蒙古人,然後讓漢人在當地駐紮。

此舉讓蒙元經營200年的基業被毀,中原勢力深入草原腹地。但因塞北環境惡劣,且戰爭頻繁,這期間有不少士卒逃亡。

他們在邊關被攔截後,要麽被遣送,要麽被朝廷編入其他部隊,禦馬監就招了一批人養馬。

讓北方逃兵來養馬是很合理的,這些人在塞外生活,經常和牛馬打交道。但把逃兵稱爲“勇士”,則讓人看不懂,唯一的解釋是:這支部隊經過精挑細選,被授予重要任務。

在宣宗時代,宣德八年,禦馬監“勇士”改編爲騰骧、武骧衛,英宗以後簡稱“四衛營”。然而,這支部隊雖名義上養馬,其實是成祖放在內廷的最後防線。

《明會要》:“騰骧等四衛勇士旗軍,乃祖宗設立禁兵,以備宿衛扈從,名爲養馬,實爲防奸禦侮也。”

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裏,因爲其它禦林軍葬身在土木堡,騰骧四衛挺身而出,更是立下汗馬功勞,讓朝廷刮目相看,騰骧四衛的故事就此開始。

“騰骧四衛營”的理論編制是每營三千人,一共有萬人,但實際人數只有四五千。至明武宗時期,皇帝朱厚照有志于建功立業,于是又擴充了四衛營,找衛所精銳填充。

《武宗實錄》:“又選天下衛所官軍年力精壯者及虜中走回男子,收作勇士,常數千人,俱屬禦馬監,更番上直,委以心腹內外官統領,其盔甲器械俱異他軍。”

可惜武宗之後,繼任者們對軍事不重視,因財政問題,衛所制度不斷崩壞,北京周圍的衛所都出現吃空饷的頑疾,連四衛營也不例外。

在明嘉靖年間,這支部隊又剩下三千多人,馬一千多匹。

進入萬曆時期後,因爲明朝內外動蕩,三大征前後相繼,又有女真崛起于遼東。由軍事壓力所迫,四衛營和直屬禦馬監的勇士營得到擴充,有馬步軍上萬,以備不時之需。

【二】崇祯組建勇衛營,農民軍見之則逃

萬曆之後,明朝日趨衰微,至天啓時期,朝廷雖傾盡天下財力打了幾次遼東會戰,但全部失敗。緊跟著就是天啓七年北方農民起義,從陝北蔓延到半壁江山。

最後到崇祯上台時,國內的衛所軍已不堪用,總兵們平叛多用家丁,或者調遼兵入內平叛。

這時候,朝內議論應該重整一支皇帝親兵,崇祯皇帝對此很上心,下令提督太監曹化淳把禦馬監旗下的四衛營和勇士營整合,由內帑出錢,打造“勇衛營”作爲皇帝直屬部隊。

隨後,曹化淳清點禦馬監手下勇士,再調撥京營的精銳,組建了編制萬人的“勇衛營”,有馬軍、步兵和火器營。

該部隊的最高領導雖是曹化淳,但訓練、作戰依然由武官率領,曹化淳選拔黃得功、孫應元作爲總兵。

《明史》:“莊烈帝銳意修武備,簡應元及黃得功、周遇吉等訓練,遂成勁旅。”

崇祯八年,勇衛營基本訓練完畢。至次年秋天,關外的皇太極派貝勒阿濟格率領十萬大軍繞過長城,直插北京城下,勇衛營便迎來了整軍之後的第一次考驗。

當時,京營和南方勤王部隊雲集華北,勇衛營作爲主力,在孫應元、黃得功帶領下幫助兵部尚書張鳳翼抵擋後金八旗,于北京城外擊退八旗騎兵,逼迫其撤軍。

此戰讓勇衛營名聲大振,朝廷賞主官孫應元、黃得功爲副總兵。京營遊擊周遇吉也因表現出色,被調入勇衛營爲先鋒營副將,崇祯賜勇衛營軍馬、器械若幹。

然而,因爲後金在崇祯九年的入侵,使得在南方剿匪的明軍多數北上勤王,導致本來幾乎被滅的農民軍死灰複燃。

至崇祯十年夏秋,張獻忠再次從河南、安徽南下,江南告急。

見形勢危急,勇衛營主動申請出戰,黃得功、孫應元受到崇祯嘉獎,帶勇衛營萬人南下。

《明史》:“明年,河南賊熾,應元、得功慷慨請行。帝壯之。發卒萬人,監以中官劉元斌、盧九德,戒毋擾民。諸將奉命,軍行肅然。”

勇衛營首戰在安徽,和張獻忠等叛軍鏖戰廬州,爲廬州解圍後進入河南。當年末,勇衛營又參加鄭州、密縣之戰,大破農民軍,斬首千余。

勇衛營的出現,讓河南的戰局迅速好轉,監軍太監劉元斌也對部隊的表現贊賞有加。

史書記載,黃得功部的勇衛營士兵穿黑衣,上面畫虎頭,戰鬥力強悍。後來農民義軍看到虎頭軍,都一哄而散。

《明史》:“得功軍士畫虎頭于皂布以衣甲,賊望見黑虎頭軍,多走避。”

在崇祯十一年初,勇衛營加上入關的關甯騎兵,是當時明軍平叛的主力部隊。

當時,這兩支部隊在河南東部的舞陽、光山、固始三地圍剿張獻忠、羅汝才、王光恩。

其中,勇衛營三戰三捷,斬首三千。在如此猛烈的打擊下,農民軍請降,張獻忠等人接受招撫,被安置在中原地區。

可在崇祯十一年秋,後金又再次入關,勇衛營沒能整頓補給,就馬上開拔北上。

由于後金掃蕩了河北、山東,勇衛營被派駐德州,黃得功帶黑虎頭軍和後金八旗大戰吳橋。

戰鬥中,八旗騎兵帶火炮野戰,攻勢猛烈。黃得功則率步兵結戰車陣,以火箭、火铳阻敵,以少勝多擊潰八旗,讓八旗軍也不禁贊歎。

戰後,勇衛營打通要道,得以北上京城駐紮。

【三】大廈將傾,勇衛營獨木難支

彼時,河南安定,遼東卻依然糜爛,朝廷正在籌備力量重振遼西防線。結果在崇祯十二年春,投降的張獻忠、羅汝才等義軍再次反叛,中原各州縣告急,勇衛營只能再次南下。

不久後,勇衛營就在淅川大破馬玉光,又在興安打敗張獻忠,義軍開始南逃。

見賊寇流走,勇衛營分頭出擊,劉元斌帶周遇吉、孫應元去湖北圍堵張獻忠,盧九德則帶黃得功在淮西地區活動。

崇祯十三年,農民義軍流竄作戰,兵部尚書楊嗣昌建議“十面張網”,明軍開始分散守衛關卡要塞。

隨後,孫應元和周遇吉在豐邑坪擊潰羅汝才、賀一龍。黃得功則配合友軍,在潛山之戰斬殺張獻忠的義子王興國,並于崇祯十四年俘虜李青山,押回北京處死。

《明史》:“張獻忠攻桐城,挾營將廖應登至城下誘降。得功與劉良佐合兵擊之于鮑家嶺,賊敗遁,追至潛山,擒斬賊將闖世王馬武、三鹞子王興國。”

一時之間,勇衛營的名號天下皆知。

可雖然勇衛營表現出色,明軍在全局上卻依然處于被動——由于民間苛捐雜稅衆多,又被戰火摧殘,“從賊”的百姓越來越多,所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總是能東山再起。

而勇衛營和關甯騎兵這樣的精銳,幾年鏖戰得不到補給,崇祯九年帶出京城的勇衛營老部隊傷亡近半,完全就是在純消耗。

崇祯十五年,孫應元帶勇衛營追擊叛軍,不幸被包圍,戰死羅山,朝廷加以撫恤。同時八旗軍劫掠山東,被調任山西總兵的周遇吉帶兵在天津楊柳青和八旗軍大戰,互有死傷。

同年,黃得功再次和張獻忠部大戰安徽,在石牌之戰擊潰張獻忠,俘獲萬人,他本人更是差點俘虜張獻忠,戰後得到朝廷嘉獎。

奈何,此時的明朝已經步入最後階段,李自成在陝西、河南崛起,明軍精銳多年來卻消耗巨大,地方衛所也對叛軍無計可施。

而備受期待的楊嗣昌,則因兵敗在崇祯十四年畏罪自殺。

崇祯十六年起,朝廷拆東牆補西牆,勇衛營僅剩的部隊南北分割,周遇吉帶去山西一部分,黃得功留在安徽一部分。

當年末,李自成攻下陝西,總督孫傳庭陣亡,隨後李自成在西安稱帝,起兵向北京進攻,形勢對大明越來越不利。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進入山西,和周遇吉在代州大戰。結果因爲人數劣勢,明軍最終潰敗,周遇吉率部死守甯武關。

闖軍圍攻甯武關後,以重炮轟城,多日後摧毀關牆,周遇吉帶勇衛營和山西官兵巷戰,最後全軍覆沒,本人被俘。

因爲周遇吉誓死不投降,闖軍將周遇吉肢解,人頭挂上竹竿。其妻子劉氏帶軍中婦女繼續戰鬥,在城樓上射箭,最後被放火燒死。

至此,北方勇衛營覆沒,周遇吉死守甯武關的故事流傳天下。清朝時,京劇《甯武關》,就講述周遇吉據關抗賊的曆史。

李自成打下甯武關後,又攻下大同,隨後東進北京。此時,京城的京營雖有數十萬,但是被崇祯末年的鼠疫折磨,士卒疲弱,且人心惶惶。

《明季北略》:“守城軍皆疲傲不用命,鞭一人起,則一人複臥。奈何!”

由于京師軍力羸弱,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城居然一日被破,崇祯皇帝自殺。

次月,崇祯殉國的消息傳到南方,一時天下震動。

見北方淪陷,東林黨開始在南方組建小朝廷,而緊隨其後,由于清軍入關驅逐李自成,霸占北京,北方的貴族和官員衣冠南渡,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廷,史稱南明。

南明建立後,起初依賴的是江淮明軍爲屏障,即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四將,史稱“江北四鎮”。這其中,黃得功率領的那部分勇衛軍便是主力中堅。

但清軍南下後,劉澤清、劉良佐投降,高傑被誘殺,只有黃得功忠心耿耿,堅持抗清。

南明年間,黃得功率部死戰,先在銅陵打敗進攻南京的左良玉兒子左夢庚,被賜太傅頭銜。但隨著清軍南下,南京不戰而破,駐紮在安徽蕪湖的黃得功腹背受敵。

奈何,此時的黃得功最大的難題不是生存,而是南京城破後,弘光帝也跑去投奔黃得功。

爲了保護弘光帝,黃得功不得不收攏軍隊。但在撤退時,黃得功遭遇了劉良佐部的叛軍和清軍。

面對劉良佐,黃得功在陣前破口大罵,結果喉嚨中箭,隨後自刎。

《明史》:“忽飛矢至,中其喉偏左。得功知不可爲,擲刀拾所拔箭刺吭死。”

黃得功死後,清軍猛攻明軍,弘光帝朱由崧最終被俘,南方的勇衛營殘部也至此覆滅。

從崇祯建立勇衛營,到勇衛營全軍覆沒,前後跨度達到10年,這支萬人的部隊被崇祯帝視爲親兵,待遇優厚,而勇衛營也不負君恩,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黃得功、孫應元、周遇吉三位主將,都在國難中殉國,《明史》給三人留下了不少筆墨,周遇吉和黃得功得以和曹文诏單獨列傳。

《明史》:“大命既傾,良將顛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別著于篇。”

後世有人感慨,要是勇衛營沒有被分散,而是留在北京守城,可能明末的曆史要改寫。

盡管這一設想很美好,但事實上很難實現。

畢竟,勇衛營滿打滿算只有萬人,至崇祯十七年僅剩一半。而李自成攻北京時有15萬人,雙方人數懸殊過大。

至于北京陷落的原因,也是京營大軍本身被鼠疫摧殘,加上人心渙散,這不是萬人甚至幾萬人的部隊能輕易逆轉的。

參考資料:

1.《明史》

2.《明會要》

3.《明季北略》

4.《明朝軍隊的編制與領導體制》,方志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