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總前委“形同虛設”?實際幫了粟裕大忙

新新史界 2024-03-29 10:23:54

近年來,淮海戰役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除了“淮海戰役由誰指揮?”這個爭議不止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疑問,即:淮海戰役總前委有必要設立嗎?

爲何會有這個疑問呢?

請注意一個細節:淮海戰役總前委成立于1948年11月16日,目的是爲了確保戰役順利進行,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人組成前委班子。但是,整個前委班子僅在1948年12月17日開過一次會,而且研究的主題是戰後休整和渡過長江作戰問題。

于是,有人就此認爲,淮海總前委根本沒有必要設立。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五沒有”機構

根據《淮海戰役史》作者的說法,淮海戰役總前委是一個沒有機構的“機構”,沒有具體辦公地點、沒有以總前委名義下達過命令、沒有以總前委名義向中央請示問題、沒有統一召開過研究淮海戰役的會議,完全可以說是一個“五沒有”機構。

而根據《毛澤東軍事文集》,在淮海戰役期間,中央軍委發給中野的電報有25封,發給華野的有29封,同時發給兩大野戰軍的有20封,沒有一封是直接發給“總前委”的。

淮海戰役總前委,似乎從設立之後,就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

二,總前委的作用

雖然狀態“可有可無”,但實際情況,卻要求“必須有”。

在淮海戰役之前,中野和華野曾在豫東戰役中有過合作,但效果並不理想。而淮海戰役的規模將會更大,對兩大野戰軍的配合程度要求更高,所以需要有一個領導班子進行協調。

除此之外,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可見後勤保障對淮海戰役最終勝利的重要作用。而涉及到兩個野戰軍的後勤工作,必然十分繁重,不是一個野戰軍就可以單獨承擔的,因此中央計劃設立總前委,由總前委對兩大野戰軍後勤補給統一進行分配。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軍委決定設立淮海總前委的初衷,就是讓這套班子爲戰役的第二階段“壓陣”,要在關鍵時刻頂住壓力、統一指揮。

但誰都沒有料到,粟裕會在戰場上打出“天才級”的表現,幾乎包攬了關鍵時刻的軍隊指揮,而軍隊的實際後勤工作也沒有過多的依賴于總前委。

不過,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打好一次戰役,需要在宏觀戰略上面面俱到,中央設立總前委,是一種未雨綢缪的做法。

三,總前委爲粟裕“保駕護航”

粟裕能征善戰,是一位統帥級名將,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粟裕有一個缺點:資曆太淺,資曆淺,就會引起一些將領的不服氣。平日裏,可能沒覺得有什麽,但是一到戰時關鍵時刻,粟裕的這個缺點,極有可能導致大問題。比如在濟南戰役、碾莊戰役中,都曾出現一些掣肘現象。

淮海戰役是兩大野戰軍共同作戰,華野內部尚且有人對粟裕不服,何況中野呢?如果戰時需要粟裕調動中野部隊,萬一有人鬧情緒、不聽調遣,極有可能牽一發動全身、導致全局潰敗。所以中央決定成立總前委,爲粟裕“保駕護航”。

總前委最終也不負主席所托,盡管前委中的劉、鄧、陳等人,都有統帥一方的能力,但是在戰役期間,他們都沒有過多的幹涉粟裕的指揮,而是讓粟裕放開手腳,最終贏得一場可以永載史冊的大勝。

2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