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樣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心理學爲你揭秘最真實的答案!

陳曼心理 2024-03-20 14:06:41

婚姻作爲人生的重大課題之一,總是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話說回來,伴侶陪伴我們的時間可能比父母還久,所以無論給予多高程度的注意好像也不爲過。

關于婚姻的問題,究其本質大多都通往兩個字,那就是幸福。我們關于伴侶、關于關系的一切提問幾乎都是爲了獲得幸福,幸福的婚姻對一個人無疑是影響深遠的,並且它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一個人後半生的生活等等。

雖然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幸福,並且知道怎樣實現幸福。

究竟什麽樣的婚姻叫做幸福?普通人怎樣才能獲得一段幸福的婚姻關系呢?

非要下一個定論的話,那些完全遵從了自己的個人意志,並且能夠隨時調用能動性去調節差異面的婚姻就是最幸福的婚姻。

要爲幸福的婚姻找一個能夠概括一切的模版答案顯而易見是困難的,如果你去在網上發帖子問不同人眼中的幸福婚姻,一定會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

比如有的人會覺得有愛的婚姻是幸福的;

有的人會覺得有了充足物質保障的婚姻是幸福的;

還有人會覺得能夠得到身邊人支持的婚姻是幸福的、兩個人性格互補的婚姻是幸福的、有了孩子的婚姻是幸福的等等……

更不用說在不同的人眼裏,幸福可能從定義上就有很大差別。

有人眼中的幸福是我整個人身心特別輕松、沒有很多煩惱很多事需要操心;

有人眼中的幸福是我整個人要持續的浸泡在一中高能量的情緒裏;

還有人眼中的幸福可能就是每天平平淡淡、不用有太高追求等等……

從幸福的定義到對幸福生活的描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答案其實都是大家根據自己的經曆和當下的核心需求所總結出來的、極具個人色彩的幸福觀,但如果你要爲幸福的婚姻尋求一個概括性的答案,我覺得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那就是最順應你個人意志的婚姻最幸福。

什麽叫順應個人意志?所謂個人意志即你在前面幾十年的生活中所凝結而成的看待世界和他人最樸素的價值觀,以及由你的性格和經曆塑造出來的對關系和伴侶的需求,這是一個靜態的前提條件。

一個婚姻幸福的人必定是從主線上遵從了自己內心意願的人。

爲什麽一段關系會讓人痛苦?讓人不幸福?除開背叛這種原則性問題,你會發現很多人的不幸福其實就在于她沒法平衡好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現實做的和心裏想的往往是南轅北轍的,這時候即便外人看來她擁有了一切,她也依舊無法從心底認可自己的幸福。

不遵從內心意願的人是無法獲得幸福的,這種意願具體可以展開到你的實際需求、個人喜好和三觀認知上。

比如有的人特別缺愛,她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能夠給她提供情緒價值和安全感的伴侶,但是在談戀愛的時候,她明明能夠感受到對方可能和她一樣是一個不善于表達、愛的能力比較欠缺的人,但她爲了避免依戀斷裂帶來的痛苦,依舊選擇和這個人繼續下去,直至走入婚姻,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現實需求而帶來的不幸。

還有的人明明有偏好的理想伴侶,比如外表帥氣、家庭和諧或者性格開朗等等,但在實際挑結婚對象的過程中並沒有遵從自己的喜好,而是爲了一些自己並不關心但又身邊人又覺得重要的條件所妥協了。比如爲了好的條件去妥協自己對伴侶長相和性格的要求,結果相處下來覺得哪哪都不順心,怎麽看對方都不順眼等等,這就是忽略個人喜好而帶來的不幸。

最後一種不幸則更爲常見,那就是對三觀認知的壓抑而帶來的不幸。

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對婚姻的定義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合作關系了,比起注重基本的物質和安全需求,更多的人其實會轉向精神層面的需求,于是追求情緒價值、靈魂伴侶也成爲了一種新興趨勢。

但矛盾的一點是,絕大多數人對真愛的堅守很多時候是抵禦不了傳統價值觀的侵襲的,一波又一波的年齡焦慮、父母的反複告誡,都會讓不少明明內心深層次追求愛和精神屬性婚姻的人爲了完成結婚這個kpi而放棄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

這種婚姻往往在父母和社會時鍾的催促下締結,表面上看起來門當戶對、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匹配,但是不少身在其中的人其實並沒有感受到婚姻帶給她們的精神慰藉,反而成爲了一種束縛自己的牢籠,讓人整天懷疑人生的意義和婚姻的價值。

關于幸福的婚姻或許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准的金標准,但是不幸的婚姻無一不是與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相悖的,要麽與現實需求不匹配、要麽與個人喜好不搭邊、要麽就是壓抑認知換來的妥協。

處在這樣一段關系裏的人經常會覺得自己好像遊離在婚姻之外,生活中扮演著夫妻的角色,可腦子裏想的卻是遠去的理想,她們總是會忍不住把心中的理想伴侶和眼前的人作比較,把理想的婚姻生活和現實處境作比較,甚至出門看見別人的幸福也會想起自己的不幸,她們的婚姻處在一種巨大的割裂感之中。

除了這種靜態選擇帶來的不幸,很多人的不幸還在于缺乏一種調用主觀性去調節差異性的能力。

上述的不幸其實更多是在于初始選擇節點上沒有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而接下來要說的不幸則是遵從了個人意志但無法適應變化而帶來的。

有一部分人在選擇伴侶邁入婚姻的時候其實是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了的,比如奉行真愛至上的人選擇和自己非常喜歡的人進入了婚姻、一心只想要物質保障的人選擇了家庭條件好或者個人能力強的伴侶進入了婚姻、需要情緒價值的人和能夠給自己充分安全感的人進入了婚姻……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婚姻也並不能百分百的獲得幸福。幸福不僅關乎于一個人靜態選擇的能力,還在于她在一段關系裏是否具備動態調節的能力。

這本質上是因爲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在邁入婚姻的那一刻就被固定好了的。當你們進入婚姻後會經曆更多事務的打磨,比如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如何處理複雜的親戚關系、如何育兒和實現家庭發展等等,這個時候你們對婚姻和伴侶的認知其實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之前視爲真愛的人可能會發現有情並不能飲水飽,對方在事業上的散漫會成爲你不幸的開端;

要物質保障的人也可能會發現人不是沒有情感需求的機器,對方在情感上的忽視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婚姻充滿了不幸;

更不用說開朗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你細膩的情緒,內斂的人偏向于逃避問題等等,當你們關系的場景從戀愛涉及到婚姻時,你的很多舊有認知都會被不斷刷新。

並且更紮心的一點是,這些認知並不是婚姻帶來的一次性更新,而是一種持續狀態,那也就意味著,在幸福這個課題上,你一點懶都偷不了。

想要婚姻一直與自己當下的認知和需求相匹配,那麽你就必須和伴侶建立起一種良性反饋機制,定期的進行彼此認知和感受上的交流,然後在不同頻的情況下商量出一種解決方案。

比如要麽你自己接受伴侶好的一面可能帶來的負向面,要麽和他達成一直去改變這些你在意的東西,像是沒有事業心的人開始重視事業、或者改變家庭分工、缺乏情緒價值的人學會關心伴侶、制造儀式感等等,這些都需要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做調節。

當你一直以一種動態策略去應對人本身的變化時,你們才可能在大多數時候都保持在一種讓彼此的感受和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的適配頻率裏,才有可能去對抗掉變化帶來的新的不幸。

說了這麽多,可見,想要婚姻幸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既需要在結婚前擁有對自我的清晰認知,能夠最大程度的抵禦外界的看法、擁有足夠的勇氣和識人的能力去選擇一個符合你個人意志的伴侶;其次,還需要你在進入婚姻後隨時保持著調節的能力,去更新雙方的變化,保持適配的頻率。

看到這裏你肯定想歎氣,覺得爲何幸福如此困難,但也不必灰心,值得追尋的事物向來不就是這樣嗎?如果真的那麽好抵達,相信每天也不會有那麽多人都在問情感相關的問題了。

說到底,幸福其實困難又容易,難的是遵從本心,但簡單的恰好也是遵從本心。只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所影響,太容易在婚姻關系中不作爲了,其實不只是婚姻,所有的關系都是需要對自我的堅守和對他人的付出才能獲得幸福的。這就像存錢一樣,你得先存才有的取。

當你學會用最本真的視角看待自己,用真誠的態度對待婚姻關系時,真正的幸福自然會與你不期而遇。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0 阅读:26

陳曼心理

簡介:專業解答情感問題,教你如何理性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