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生重在養“心”

大河健康報 2024-05-06 18:00:23

立夏爲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夏季的開始。立夏時節正處于春夏交替時期,陽氣由春天的升發轉變爲夏天的開放盛大。隨著大自然陽氣的不斷旺盛,土壤中的植物在奮力向陽,人體的生機也變得旺盛起來。那麽,該如何順應夏季“天時”進行養生呢?

明代醫家張景嶽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夏屬火,心與火相應,夏季的炎熱高溫,容易導致心火旺盛,出現心煩、易怒、失眠等症狀。因此,立夏節氣應注重養心,人在此節氣應順之。

一、起居養心陰

1.夜臥早起 夏季日出早、日落晚,陽氣旺盛。人順應天地自然,起居方面應該適當早起,增加白天的活動時間。這裏的“夜臥”是相對于秋冬入睡時間而言,並不是建議人們熬夜晚睡,一般不能超過晚上11點入睡。因此,在保障睡眠時間的前提下,適當的“夜臥早起”。

2.午睡宜短 午間氣溫高、陽光烈,人容易疲倦。因此建議在進入立夏之後,午間適當休息,調整狀態,清心甯神,有助于恢複體力,養護心陰。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午睡雖好,但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以半小時爲宜,睡眠時間過長反而無精打采,影響下午工作甚至導致夜間失眠。對于中午不能午休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聽音樂或閉目養神的方式代替午休。

二、飲食養心陽

1.增酸減苦 立夏時節,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飲食要講究“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脾胃”。“增酸”,即增加酸性食物的攝入,酸味食物可養陰生津,酸味收澀的特性還能讓肌膚腠理收縮,防止出汗過多,保護陽氣。酸味食物如烏梅、五味子、山楂、番茄等。此外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果蔬類、谷薯類以及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粗雜糧,如山藥、小麥、玉米等。

2.清心解暑 立夏之後,天氣炎熱,人體消耗量增加、水分隨汗液丟失會造成陰虛火旺的情況,所以消暑食物必不可少,同時要時刻補充液體的不足。可自備降溫止渴生津的養生飲品, 如藥食同源的綠豆湯、酸梅湯。運動後大量出汗後,還應適當補充電解質,可飲用淡鹽水等。補充水分,不僅是解渴,還能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出, 達到清熱瀉火之目的。

3.祛寒扶陽 立夏以後,天氣炎熱,此時全身的毛孔爲了散熱處于開放狀態,人們突然從室外高溫環境進入空調房往往易使寒氣從皮膚腠理而入。“形寒飲冷則傷肺”,身體受寒、過食生冷,會使肺脾虛寒,易反複出現感冒發熱、上吐下瀉等症狀。故肺脾虛寒的人,不宜進食太多生冷寒涼食物,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的人群。平素怕冷人群宜在早晚氣溫舒適的時候,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曬日光浴等,以補充陽氣。

三、運動調心脈

立夏時節,氣溫升高,人體陽氣浮越于表,腠理開泄。所以立夏運動需適當,講究適時、適量和適地“三原則”。

因心主血脈,更要注意血脈的鍛煉,以防止氣血阻滯,影響心的機能。

1.適時而起。運動時間最好選擇清晨或者傍晚,這時候陽光不太強烈,可以避免強紫外線對皮膚和身體造成的損害,上午10點後到下午4點前,不宜進行戶外活動。

2.適量而動。人體能量的消耗在夏季會有所增加,因此運動的強度不宜太大。建議每次的鍛煉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到一小時之內;同時還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

3.適地而行。最好選擇在戶外進行運動,如公園、湖邊、庭院等視野開闊、陰涼通風的地方。如果條件有限只能進行室內運動的話,建議打開門窗,讓空氣保持流通。

四、情志調心神

中醫認爲“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情志由“心”來統攝。當夏日氣溫升高,心火過旺,人容易出現煩躁不安、心神不甯。尤其是中老年人,受到天氣變化或情緒起伏的影響,夏季容易發生血壓不穩、心律失常的情況。因此,夏季養生應重視心神的調養,要做到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暢、安閑自樂。此外,也可以多做一些陶冶情操的活動,如繪畫、釣魚、下棋、種花等,既可以怡情養性,又可以清靜養神。

五、保健益心經

人體的“心”與四季中“夏”相應,夏季時心陽最旺,功能最強,此時,可通過一拍、二梳、三咽的方法,調理心經。

一拍:拍打心包經和心經(手臂內側處),按揉內關穴和間使穴,可以寬胸散結、甯心止悸。

二梳:將手掌互搓令掌心發熱,以指爲梳,從前額開始上推,至頭頂百會穴而後至頸部結束;早晚各做10次,頭部爲陽經聚會之處,百脈所通,經常“梳發”可以醒腦安神,甯心定志。

三咽:每日晨起,微閉口唇,舌抵上颚,口腔內分泌唾液逐漸增多,達到一定量時,將其緩慢咽下,既可潤喉止渴,又可滋潤和濡養身體,使陰陽調和,氣血通暢。

1 阅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