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該炸掉”?被西安人民痛恨的三門峽大壩,是壯舉還是教訓?

菲菲的信箋 2024-05-14 21:16:47

"早就該炸掉了!"提起三門峽大壩,西安市民這般憤慨地說。

作爲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壩,三門峽大壩備受爭議,有人視其爲治理黃河水患的壯舉,也有人則認爲它是我國水利史上最大的敗筆。

那麽三門峽大壩究竟功過如何?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三門峽大壩遭遇來自上遊的痛恨•】———》

西安人民對三門峽大壩的“痛恨”緣來已久。

在1961年大壩建成後不久,因爲黃河中泥沙豐富,上遊的淤積泥沙就達到了驚人規模。僅僅一年半時間,三門峽大壩就淤積了高達15.3億噸泥沙,導致潼關高程陡然擡高4.4米,且在陝西渭河河口附近形成了嚴重的"攔門沙"。

由于三門峽大壩疏導不暢,大量泥沙淤積在壩區內外,一方面導致庫區泥沙淤積量快速攀升,防洪防汛壓力劇增;另一方面也使得上遊如渭河等支流河床高度擡升,形成"地上懸河"的嚴重隱患。

之後的幾十年裏,渭河流域不斷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死傷和經濟損失慘重,僅從1965年到2008年,該流域就發生了高達137起洪澇事件。

其中2003年陝西遭遇了極爲罕見的百年一遇特大洪災,華縣更是遭殃池魚之災,近20萬人無家可歸,上萬間民房被毀,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

面對如此巨大災難,公衆一片嘩然,許多人怒噴三門峽大壩是"黃河水患的罪魁禍首",憤恨地喊出了"早就該炸了它"的極端言論。

庫區和上遊的大量泥沙淤積不僅引發水患威脅,也給當地農業生産帶來嚴重損害。大量流域內農田被泥沙一次次浸沒,造成地下水無法排出,從而形成大面積鹽堿化和沼澤化。

例如著名的關中平原,曾經遍地都是肥沃的良田,在三門峽大壩修建後,越來越多地區都演變成了貧瘠的鹽堿地,農作物産量一落再落,當地農民生活無以爲繼。

更爲令人不安的是,受泥沙堆積阻塞影響,作爲黃河最重要支流的渭河在1973年曾一度發生倒灌現象,洪流一路抵達離西安市區僅14公裏的臨近地帶。

這無疑給西安這座人口過百萬的省會城市扔下了一顆行將引爆的煩惱"定時炸彈"。渭河倒灌威脅讓西安民衆從此對三門峽大壩耿耿于懷、深惡痛疾。

既然三門峽大壩讓上遊人民這麽痛恨,那麽當初爲何要修建呢?

《———【•黃河水患給中國帶來災難•】———》

早在1935年,當時的水利專家李儀祉就向國民政府提出在潼關至孟津地區修建水利工程,攔蓄泥沙以解決下遊地區水患。但在當時頻繁的戰亂和貧困環境下,這一構想始終無法實施。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將農桑水利視爲立國根本,重視治理黃河成了中央的重大決策。從1949年開始,中央就組織了水利專家團隊,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對黃河中遊地區進行考察,爲修建大壩確定壩址。

黃河被稱爲"母親河",爲華夏民族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水源,然而,每當夏秋汛期一旦來臨,滾滾黃浪攜帶著無數泥沙從上遊奔騰而下,到了中下遊平原地帶,河水勢頭驟減,大量泥沙沉積河床,河道不斷擡高,河堤決口成爲家常便飯,泛濫的洪水肆意侵襲周邊城鄉。

所以,每逢汛期黃河泛濫成災,河南、山東等地都要付出慘重代價,大片農田被淹,數萬人流離失所。

經過反複論證,1954年中央最終選定在河南三門峽地區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地理位置優越,峽谷地形適合大壩建設,附近彙集了黃河多條支流,且擁有充足的水力資源,具備了發揮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綜合功能的潛力。

三門峽之名,源于遠古時期大禹在此地劈開"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以治水的傳說。這塊區域黃崗岩地質結構堅硬適合大壩建設,因此成爲首選地點。

1957年4月,三門峽大壩正式動工興建,此後數年規模宏大的工程如火如荼,終于在1961年全面建成,耗資約40億人民幣。大壩工程采用重力壩設計,壩身由大量混凝土構件組裝而成,最大壩高達103米,堪稱水利史上壯觀景致。

《———【•三門峽大壩給下遊帶來重大利益•】———》

三門峽大壩一經建成,立竿見影,給黃河下遊地區帶來了巨大利益:

曆史上,黃河中下遊地區常年遭遇洪水泛濫之苦。三門峽大壩利用攔沙蓄水功能調節水位洪量,極大緩解了下遊地區的防汛壓力。比如山東省曾平均5年出現兩次決堤,三門峽大壩建成後,水患徹底絕迹。河南、山東等地的農田再無被淹沒之憂,民衆也重拾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華北地區自古就患幹旱少雨之疾。三門峽大壩建成後,可以利用其地利優勢,平均每年爲周邊70多個市縣提供逾100億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使得100多萬畝農田免于旱澇之憂。由此一來,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産也因獲得充沛水源而實現騰飛。

三門峽大壩除了發揮巨大的蓄水防洪功能外,也依靠充足的水力資源建有發電機組,隨著1973年首批機組投産運行,截至1990年底便已累計發電150億千瓦時,爲新中國貧瘠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黃河發源于黃土高原地帶,自古就存在嚴重的泥沙淤積問題,一旦泥沙堆積河道,黃河就會演變成"地上懸河",輕則決口改道,重則泛濫成災。

三門峽大壩的建成阻斷了大量泥沙的下遊流動,據統計在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間,三門峽大壩就攔截了超過57億噸泥沙,使得黃河中下遊地區從此再無決口改道的恐怖事件發生。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時間推移,三門峽大壩建設中的疏漏和設計缺陷逐漸顯現,尤其是對上遊地區産生嚴重負面影響,從而遭到了廣大民衆的聲諷和痛恨。

三門峽大壩的建成無疑是一項惠及人民群衆的偉大民心工程,有力地解決了黃河中下遊多年來水患嚴重、缺水缺電的困擾,使得當地群衆重拾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

看到上述重重負面影響,可以說三門峽大壩在給下遊地區帶來生機的同時,也給上遊地區遺留了無窮無盡的禍患隱患,足以讓我們加深認識,對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水利工程反思和重新評價。

在進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時,我們必須審慎決策,全面評估可能産生的各種影響,盡量避免決策失誤和政策失衡導致的新矛盾出現。要堅持科學理性、民生爲本的原則,權衡利弊,最大限度地實現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區域協調發展的統一。

三門峽大壩雖有得有失,但它的經驗教訓非常寶貴,警示我們在今後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正視問題、虛心學習,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工程建設,以更高的站位來把握好發展和保護的平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出曆史教訓的陰影,爲人民謀福利。

參考文獻:

新京報-《三門峽大壩下遊多人被沖走背後:“野生”網紅打卡地實爲禁入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892451870492223&wfr=spider&for=pc

中國新聞網-《河南:三門峽水庫敞泄排沙迎戰洪水》

https://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23/08-01/1074097.shtml

0 阅读:2

菲菲的信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