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史記-(53)---晉楚二次交鋒之邲之戰

鹿鳴看文化 2024-04-28 05:54:51

作者簡介:本公衆號主人,定居武漢的東北人。創辦本公衆號的目的就是自娛自樂,分享生活。

最近讀《史記》,對裏面的一些內容略有感悟,在此記錄下來和朋友們分享,不當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背景介紹: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而各自爲戰,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于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故事經過:

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國四次討伐鄭國,鄭國于是向晉國屈服。而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國七次討伐鄭國,鄭國沒辦法只能認楚國當老大。晉楚兩國爲爭奪鄭國,先後爆發了北林之戰,柳棼(fén)之戰和穎北之戰;楚國在公元前608年的北林之戰中擊敗晉軍,而晉軍在公元前600年的柳棼之戰和公元前599年的穎北之戰中,擊敗楚軍。 鄭國只能采取牆頭草的策略,誰強就跟誰混。這就引發了晉、楚爲爭鄭國而爆發的邲(bì)之戰。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再次親率楚軍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軍再次救鄭,雙方對壘于邲。鄭國爲擺脫遭受晉、楚交攻困境,擇勝者而從之,企圖策動兩國決戰,派使者到晉軍中,請其發兵攻擊楚軍。楚軍爲麻痹晉軍,兩度求和示弱。晉軍主將荀林父無意決戰,遂答應議和。正當雙方行將盟會之時,楚軍遣小股兵力襲擾誘戰,晉將魏錡(qí)、趙旃(zhān)違令進攻楚軍,楚軍趁機全力反擊,晉軍被迫匆促應戰。

晉中軍帥荀林父見楚軍大舉來攻,前有強敵,後有黃河,心中慌亂,竟在中軍敲響戰鼓說:“先渡過河的有賞!”中、下軍混亂中一道湧向河岸,爭船搶渡。先上船者揮刀亂砍,船中斷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晉軍向右翼潰敗。楚右軍追逐晉下軍,左軍追逐晉上軍。晉上軍因有戰備,從容退去,此役晉僅上軍未敗。

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智罃[yīng]被楚大夫熊負羁俘虜。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智罃。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擊雖爲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

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喧囂之聲,徹夜不絕。有的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沖出陷坑。晉軍反而回頭對楚人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唉!我沒有你們楚國人熟悉逃跑的招數啊!意在諷刺楚國以前老是打敗仗,善于逃跑)。”

當年年秋,晉荀林父率殘兵回到晉國,自請死罪,晉景公想答應,經士會勸谏以後,晉景公仍用荀林父爲中軍元帥。

以下是我對晉楚第二次交鋒的邲之戰有關人物故事的解讀,純屬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邲之戰作爲晉國和楚國的第二次交鋒,和多年前第一次的城濮大戰都屬于春秋時期的著名戰爭,但是兩次戰爭的結果卻截然相反,邲之戰中晉國爲什麽會失敗,我分析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兩次大戰期間的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城濮大戰時期,晉國擁有衆多盟友,正式可以搬到台面的就有秦國、齊國和宋國,況且秦國和齊國都是大國,那麽這四家聯合起來必然實力不俗,而當時對方的楚國糾集的幾個小弟實力都比較弱,像是鄭國、陳國和蔡國都屬于是打醬油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城濮大戰前夕,晉文公重耳幫助周王室平亂,所以周王室對晉國那是感恩戴德的全力支持,可以說晉國在當時的國際關系中占盡優勢,取勝也是意料之中;而這次的邲之戰,由于之前的崤之戰使晉國和秦國反目成仇,秦國轉頭和楚國走到了一起,這樣晉國就不得不面臨南向和西向同時雙線作戰的尴尬境地,在邲之戰中晉軍進攻還是撤退猶豫不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秦國從西面進攻晉國,另外一個大國齊國此時和晉國的關系也並不好,這樣就導致了晉國孤軍奮戰的局面,這在國際關系中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晉軍的失敗在于將帥失和,指揮不統一又各懷鬼胎。在戰前,晉軍的主要將領就基本分成兩派,主戰派主要是先縠(先轸的兒子)和趙括以及趙同,而另外的主和派則主要是栾書和趙朔等人,荀林父作爲具有決策權的中軍帥遲遲猶豫不決,完全贻誤了戰機。晉國將領魏錡(qí)和趙旃(zhān)因爲自己想得到的官位沒有被滿足,竟然希望晉國戰敗,以自己的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在晉國大軍沒有做好准備的情況下,主動挑起對楚國的戰爭,此舉正中楚軍下懷。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晉軍其實實力並不弱,如果能指揮得當,兩國誰贏誰輸還真不好說,這一點從故事中介紹的晉國下軍的戰績就可以窺見一斑,但實際上,作爲中軍帥的荀林父一下子就慌了手腳,竟然下了如此荒唐的命令“誰先過河有賞”,晉軍因此不戰自亂,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最後,楚國在此戰中有很多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楚莊王憑借一鳴驚人的平定若敖氏之亂,使楚國的國內政局趨于穩定,君臣上下一心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二是楚莊王重用孫叔敖爲令尹進行改革,讓楚國的國力得到恢複和快速提高,同時又任用伍參(伍子胥的曾祖父)等大臣輔佐,使楚莊王的決策更加有理有據,在戰前,令尹孫叔敖是不同意和晉國開戰的,而伍參則分析了晉國的眼下形勢,指出楚國完全有把握打贏晉軍,這才堅定的楚莊王的戰爭決心和信心;三是令尹孫叔敖識大體、顧大局,雖然剛開始孫叔敖不主張開戰,但是當楚莊王做出了戰爭決策以後,孫叔敖堅定的執行命令,還出謀劃策建議突然襲擊晉軍,楚莊王采納了這個建議,一下子將晉軍打得措手不及;四是楚莊王“禦駕親征”,那個時候國君出征還不叫這個名詞,這裏姑且一說,和之前的城濮大戰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當時晉國一方是國君重耳率領一幹文臣武將對楚作戰,而楚國則是楚成王與大將子玉不和,自己回國而只給子玉留下了少部分楚軍,這次的邲之戰,晉國的國君晉景公是坐鎮國都沒有到前線的,楚國是國君和令尹以及伍參等全體出動,伍參在勸楚莊王下決心開戰也說了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晉國只是派了一些大臣將領來挑戰由楚莊王率領的楚軍,從氣勢上這是對楚軍極爲有利的,楚國沒有理由不贏得戰爭。

《史記》晉世家原文節選:

三年,楚莊王圍鄭,鄭告急晉。晉使荀林父將中軍,隨會將上軍,趙朔【趙朔:趙盾之子,晉國大夫。】將下軍,郄克、栾書、先縠、韓厥、鞏朔佐之。六月,至河。聞楚已服鄭,鄭伯肉袒與盟而去,荀林父欲還。先縠曰:“凡來救鄭,不至不可,將率離心。”卒度河。楚已服鄭,欲飲馬于河爲名而去。楚與晉軍大戰。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晉軍敗,走河,爭度,船中人指甚衆。楚虜我將智罃。歸而林父曰:“臣爲督將,軍敗當誅,請死。”景公欲許之。隨會曰:“昔文公之與楚戰城濮,成王歸殺子玉,而文公乃喜。今楚已敗我師,又誅其將,是助楚殺仇也。”乃止。

(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

《詩經.小雅》: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0 阅读:30

鹿鳴看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