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勞動節?有,還不止一個!

十九嘚吧嘚 2024-04-29 17:31:41

還有一天,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但你知道嗎?我國古代也有自己的勞動節,而且有五個,它們分別是:農曆二月二、清明、谷雨、農曆七月七、農曆九月九。因爲古代以農爲本,所以勞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述周武王在二月二率文武百官親耕;唐代皇帝還會親率百官出宮到田裏耕地、松土,農民則要在農具上綁上顯示喜慶的紅綢布下地播種。

不過現在的勞動節,是大家放松遊玩的日子。那你知道,在古代勞動節,古人都會忙什麽嗎?

《帝王世紀》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意思就是各部落首領每年都要“禦駕親耕”,以示重視。西周周武王在位時,每年二月二都會率文武百官親自躬耕,並將這天定爲“春龍節”。不過,二月二被正式定爲“耕事節”或“勞農節”,是在唐朝時期。此時的皇帝,依然會率領百官至田間勞作,即使只是象征性的動動鋤頭。宋元時期,勞動節含義再一次擴大,又有“花朝節”“踏青節”之稱。之後的清朝,不止皇帝親自耕種,還出台政策,規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給予勞動者福利。

此外,古代在勞動節時,還有搶神牛的傳統,各地區官府百姓們一起,把當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讓農民們去爭搶。相傳,誰搶到了這些泥塊並放置家中田地,寓意這一年會有好收成。

除了二月二,清明、谷雨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勞動節”。因爲這兩個節氣特別適合勞作播種,所以古代侗族地區,有著“清明下旱種,谷雨撒遲秧”的生産習俗。另外,侗族在清明前後還會在撒種時捋幾根雞或鴨的羽毛,夾在竹竿或五倍子樹上插入田中,以保佑秧苗順利成長;也會在播種時于田邊點香燒紙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而七月七雖說是乞巧節,但這個時間也是農田生長的重要時期,所以農民通常白天給農田澆水施肥,晚上才會去過乞巧節。

經過一整年的勞作,九月九大抵是結束勞作的重要日子。《呂氏春秋》中《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意思就是要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飨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之後草木逐漸凋零,勞動人民全家可以出遊來過節,不過前提是這一年的收成要不錯。

綜上所述,古代雖然勞動節很多,但最重要還是春耕的二月二、秋收的九月九,而且主要活動依舊是祭天、祭祖和勞作,這也體現了古代以農爲本的生活理念。

內容取材于網絡,僅供參考~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