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楊開慧的母親淚流滿面:我等到了這一天,潤之做到了!

史海任我行 2024-04-20 18:22:29

1962年11月15日,北方的氣溫已經逐漸轉涼,街邊的落葉讓人們體會到了濃濃的秋意,毛主席看著窗外飄落的樹葉,吸了一口煙:“真是個迷人的深秋。”然後坐下來繼續批複文件。

“主席,這裏有您一封信,寄信的人是楊開智。”警衛員輕輕的敲了敲門,然後將一個信封放在了毛主席的桌子上。

楊開智是楊開慧的哥哥,多年之前,楊開慧與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並肩作戰,只可惜楊開慧未能陪伴毛主席走到最後,對于楊開慧的犧牲,毛主席一直耿耿于懷。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始終與楊家人保持著聯系,當他讀完信後,眼神中充滿了悲傷,立刻回了一封信:“把楊老太太和我心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寫完信後,毛主席又把警衛員叫進了屋內:“盡快去郵局把信寄出去,從我稿費中拿出500元,也一並寄過去。”

楊昌濟背後的女人

究竟是何人離世,讓毛主席如此悲傷呢?這個人正是毛主席的嶽母——向振熙。人們都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楊昌濟能夠成爲近代著名教育家,離不開向振熙的輔佐。

1888年,18歲的向振熙正式與楊昌濟結爲夫妻。向家與楊家世代交好,兩家經常聯姻,向振熙既是楊昌濟的妻子,又是他的表姐。

雖說兩人的姻緣是在父母的撮合下産生的,但也並不能完全稱之爲包辦婚姻,兩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小時候就經常一起玩耍,感情一直比較好。

雖說兩家相距二三十裏,但楊昌濟經常跑去向振熙家中玩,無論春夏秋冬,每當透過窗戶,看到氣喘籲籲的表弟,向振熙都會無比興奮,拿出家中的好吃的招待他。

相比于向家,楊家的家庭條件比較差,楊昌濟父母早亡,爲了生計,楊昌濟不得不四處奔波。由于兩家是世交,向振熙的父親向壽吾對楊昌濟關愛有加,逢年過節都會邀請他來家裏吃飯。

楊昌濟一表人才,對向壽吾彬彬有禮,于是便成爲了向家的女婿。由于向壽吾是個比較開明的讀書人,所以對向振熙的教育比較嚴格,不僅教育她懂得三從四德,還把她送進了新式學堂,優秀的家庭教育讓向振熙知書達理。

結婚之後,兩人的感情十分穩定,作爲新家庭的頂梁柱,楊昌濟本想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之路,但是考了幾次均以失敗而告終。

每一次失敗,向振熙都會鼓勵丈夫:“好好准備,下一次一定能成功。”爲了讓楊昌濟全力准備考試,向振熙主動承擔起了所有家務。

對于妻子的付出,楊昌濟看在眼裏,他立志要闖出一片天地,回報妻子。迫于生活,楊昌濟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夫妻二人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向振熙對此毫無怨言。

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爲與梁啓超“公車上書”,拉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雖說這場改良運動很快便被頑固派所鎮壓,但維新派的一些提議卻讓楊昌濟深感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廢除八股、改科舉、興西學。

楊昌濟認爲,八股文作爲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實際上是爲了迎合封建統治者“牢籠天下”的愚民政策,對中國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爲了探尋救國的真理,楊昌濟決定赴日留學,當時楊開慧剛出生不久,楊開智的年齡也不大,但向振熙依然選擇無條件支持丈夫的事業。

雖說楊昌濟走的是公費留學路線,但清政府每月給的補助只能滿足溫飽,如果想要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楊昌濟只能自掏腰包。

爲了能緩解丈夫的壓力,向振熙一面撫養兩個孩子,一面打零工,並按時給丈夫寄錢。隨著楊昌濟在海外站穩腳跟,他財富也隨之而來,向振熙始終勤儉持家,生活非常簡樸。

1913年,在外漂泊十年的楊昌濟學成歸國,作爲一個小有名氣的教育家,北洋政府向其抛來了橄榄枝,邀請他擔任要職,但楊昌濟深知北洋政府腐敗無能,不願與其同流合汙,拒絕了北洋政府的邀請,而是選擇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學院任教。

由于所學的是教育專業,所以楊昌濟十分重視兩個孩子的學業,不僅如此,他還對向振熙說:“雖說你小時候讀過私塾,但那時所學的知識已經落伍,你應該繼續學習,豐富自己的閱曆。”

聽到丈夫這話,向振熙感到不可思議,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在中國,這個年齡的女性大多都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家庭上,于是她對楊昌濟說:“我都爲人母了,還去上學,這成何體統。”

但楊昌濟在海外見多識廣,在歐洲女性與男性享有同樣的地位,尤其是在受教育這方面,他不斷的勸說向振熙:“腦子裏的知識就像是魚缸裏的水,定期要換一換,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時代。”

在楊昌濟的不斷勸說下,向振熙重新拿起了書本,進入了衡粹實業學校學習,這段受教育經曆讓向振熙對國內形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她後來堅定的支持女兒和女婿的革命活動。

恩師的器重

楊昌濟擔任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教員時,已經是全國比較有名氣的教育家,許多知名學者都慕名而來。

來到學校的第一堂課,楊昌濟便問台下的學生們:“你們當初爲什麽要來師範學院?”學生們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通過教育來改變這個國家。”蔡和森率先打破了沉寂,楊昌濟誇贊他:“不錯不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看來這位同學讀懂了這句話。”

“我上師範大學是爲了賺錢,將來也當一名教師。”蕭子升說道。

“可以,這個回答比較現實,想要報國,首先要吃飽飯嘛。”雖說蕭子升的回答並不像蔡和森那般精彩,但依然得到了楊昌濟的肯定。

在楊昌濟的帶動下,課堂不再那麽死氣沉沉,這時他注意到了角落裏有一名學生始終保持著沉默。

“那位同學,你爲什麽來師範學院呢?”

面對楊昌濟的提問,這名學生站起來吞吞吐吐的說道:“我...就是想...試試。”其他學生的目光紛紛投向了他。

“哦?試試?試什麽?你以前做過什麽嘗試?”楊昌濟好奇的問道。

“我考過律師,考過醫生,還當過半年的兵,但是我發現當兵並不能改變這個國家什麽,所以我就打算來這裏試一試。”

這位學生的回答讓楊昌濟眼前一亮,他似乎已經預感到眼前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你叫什麽名字?”

“我叫毛潤之。”從此之後,楊昌濟的心裏牢牢的記住了這個名字,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名學生後來成爲了全國人民的領袖。

楊昌濟經常邀請學生們來家中暢談人生,毛主席、蔡和森等人成爲了楊昌濟家中的常客,每當學生們來到家中,向振熙都會熱情的招待他們。當時毛主席身高出衆,所以向振熙對他的印象比較深。

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楊昌濟自費定了幾份《新青年》雜志,並把它們分給學生們閱讀。楊昌濟還鼓勵毛主席:“有時間你也可以向《新青年》雜志投稿。”

1917年,毛主席寫了一篇名爲《體育之研究》的文章,在楊昌濟的推薦下,這篇文章被收錄,並以“二十八畫生”爲筆名發表。

後來毛主席又發表了許多篇優秀文章,楊昌濟經常把這些文章帶回家,拿給楊開慧看,于是楊開慧對這位英俊的學長心中充滿了崇拜。

1918年,楊昌濟受蔡元培邀請,前往北京大學擔任倫理學教授。正好這一年毛主席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爲了給新民學會會員赴法留學籌備經費,他來到了北京。

得知自己一向器重的學生來到了北京,楊昌濟把毛主席引薦給了李大钊,並推薦他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員。

但是,沒過多久,楊昌濟便患病,毛主席經常去恩師家中看望他,因此他與楊開慧日益熟悉。

兩人很快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無論是向振熙還是楊昌濟,都十分支持他們的愛情,可惜的是,楊昌濟並未來得及見證女兒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因病去世。

臨終前,楊昌濟對向振熙說:“一定要替我爲潤之和開慧操辦婚禮。”恩師病逝後半年,毛主席便在向振熙的祝福下正式與楊開慧結爲夫妻,在婚禮上,向振熙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微笑。

痛失愛女後仍全力支持女婿

當年爲了傳播思想,毛主席創辦了新民學會,楊昌濟對此非常支持,新民學會21名成員中,有20位都曾是楊昌濟的門下弟子。

爲了延續恩師的事業,毛主席決定在長沙創辦文化書社,進一步傳播先進思想。

但是此時他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當年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時,他每月的工資只有6塊大洋,雖說在章士钊的幫助下籌集到了一筆錢,但這些錢大部分被用于新民學會成員出國的經費。

正當毛主席一籌莫展之時,向振熙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積蓄,資助毛主席創辦了文化書社,其中有一部分還是丈夫的喪葬費,毛主席感激涕零。

後來毛主席與楊開慧先後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爲了讓女婿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向振熙當起了全職保姆,楊開慧的每一次生育,她都會細心的照顧母子。

在毛主席的影響下,楊開慧也投身革命,經常去工人夜校講課,並組織婦女解放運動。向振熙承擔起了撫養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重任。

大革命失敗後,毛主席領導了秋收起義,之後前往了井岡山領導農民運動,從此夫妻二人分別。湖南軍閥何健得知楊開慧是毛主席的妻子,以1000塊大洋來懸賞她。

有一次回鄉探望家人的途中,楊開慧被特務跟蹤,最終被捕。在獄中,反動派對她軟硬兼施,出于政治上的目的,何健對楊開慧說:“只要你公開表示與毛澤東離婚,並退黨,你就能獲得自由。”

但楊開慧卻堅定的說:“吾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向振熙得知女兒被捕後,四處奔走,動用了丈夫生前的所有人脈,但依然未能將其救下。

楊開慧的犧牲對向振熙打擊很大,她忍著悲痛撫養三個孩子。由于敵人已經知道毛主席的家人在板倉,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組織決定將毛主席的三個孩子接到上海,由毛澤民撫養。

向振熙輾轉多地,終于將三個孩子送到了毛澤民家中,從此之後,這名六旬老人便再也沒能聯系到毛主席。但她始終堅信,女婿內心堅定,一定會帶領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

十八年之後,也就是1949年,長沙解放,解放軍步履整齊的走進了長沙城,看著身影矯健的解放軍,向振熙淚流滿面,對一旁的楊開智說:“我等到了這一天,潤之做到了。”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與失散多年的嶽母取得了聯系,由于公務繁忙,他只能讓毛岸英回到板倉來看望老人。1950年,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這個任務便落在了毛岸青的肩上。

據向振熙的孫女楊瑛回憶:“奶奶人生的最後幾年裏,她每天都會看報紙,每當看到毛主席的照片時,她都會反複的念叨‘毛主席’三個字。”

結語

作爲一對革命夫妻的家長,向振熙的人生既平凡又偉大。年輕時,她堅定不移的支持楊昌濟的教育事業,晚年時又不懼艱險,支持女兒和女婿的革命工作。

她始終在背後默默付出,有了她做後盾,才讓兩個成功的男人沒有了後顧之憂。向振熙代表著中國傳統女性,忠貞不二、甘于平凡、默默無聞。

8 阅读:74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