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原因導致明朝滅亡,史上最全原因總結,這條你絕對想不到

彼岸紫竹 2024-03-15 14:50:21

八、外患 後金建州女真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位中國曆史上極爲特殊和重要的人物。

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中原大一統皇帝不同。努爾哈赤雖然廟號太祖,但卻從未成爲中華大地的掌權者。

他的主要作用在于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曆經二十余年征戰,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在關外建立強大的後金政權,爲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礎,影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曆史走向。

努爾哈赤不僅是成吉思汗以後近三百年第二位少數民族軍事天才,而且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完成幾百年來沒有完成的統一女真的事業,並促使女真人與蒙、漢等各個民族的數十萬人,融合爲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

公元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遼甯省新賓縣)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裏。說起來,努爾哈赤家族與明朝淵源頗深。

從1583年至1588年,努爾哈赤攻克哲陳部,招降蘇完部、董鄂部及雅爾古部,直到消滅建州女真最後一個對手完顔部,努爾哈赤經過五年征戰,相繼征服建州五部,實現統一建州女真的目標。

努爾哈赤的野心可不局限于小小的建州,從1591年努爾哈赤揮師東進,征服長白山大小部落,將整個長白山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從1598年至1615年,努爾哈赤相繼征服綏芬、甯古塔、木倫、東額赫庫倫城等十余個部族,完成吞並野人女真。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00年,遼東總兵力從九萬五千人的定額減少到四萬人,這給努爾哈赤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

1618年,努爾哈赤“告天”誓師,宣讀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率步騎二萬向明朝發起進攻,攻陷撫順。

此時的明朝如夢初醒,只能慌忙整軍備戰,1619年明朝本部八萬人,葉赫、朝鮮兩萬人,合計十萬聯軍分四路浩浩蕩蕩向後金襲來。萬曆皇帝希望複制對日戰爭,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除後金威脅。不過這次打錯了算盤,他面對的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在初步判定形勢後,在敵我力量懸殊情況下,決定采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這與二十年前的古勒山決戰九部聯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果可想而知,明朝四路軍隊各自爲戰,進展不一,將帥各懷心思,互相傾軋,再加上道路崎岖艱險。努爾哈赤充分利用明軍孤軍深入和地形不熟,將明軍各個擊破,最終在薩爾浒全殲明軍主力,取得薩爾浒之戰的勝利。

之後,努爾哈赤智取開原和鐵嶺,遼西以外的東北地區全部淪陷,明朝失去了防禦後金的緩沖區。整個大明暴露在後金鐵蹄下,東北戰略格局發生逆轉,後金從被動退讓變爲戰略進攻。

努爾哈赤雖然以一己之力改變東北戰略形勢,但在1623年至1626年卻連吃敗仗,尤其是甯遠一役被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再未窺探遼西。惱羞成怒的努爾哈赤在遼東大肆殺戮,生靈塗炭,遼人開始大面積反抗。1626年八月,壯志未酬的努爾哈赤病逝,一代枭雄就此隕落。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崇政殿稱帝,改國號爲“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極登基後,始終沒有放棄侵略明朝的計劃,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都是明末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當時關內最強悍的軍事力量關甯鐵騎也不敢與滿八旗野戰,基本是據城死守,靠明軍火器的優勢與清軍抗衡。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吳三桂放棄關甯錦防線,撤回山海關,將關外拱手送給了清軍,但是又不積極趕往北京勤王,後來又“沖冠一怒爲紅顔”,引清兵入關,這大好的河山,白白便宜了滿人。

九、內憂 農民起義軍

明末,由于明朝統治階級的不斷壓迫,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名失去土地活不下去,變成流民,流民就成了起義軍源源不斷的兵源。起義軍打著“不納糧”的旗號,對當時的農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這從下面這首歌謠中也能感受一二。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

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

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天啓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白水饑民王二發動起義,沖進縣城殺死張鬥耀,就此拉開了明末起義的大幕。

天啓八年(1628年),在王二起義的影響下,陝西府谷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張獻忠也在延安米脂起義,李自成後來也投入高迎祥軍中。于此同時,被派去鎮壓起義的邊軍,也因爲缺饷而發生嘩變,並加入義軍成爲骨幹。

崇祯帝繼位之後,先用三邊總督楊鶴“以撫爲主,以剿爲輔”的策略,一度瓦解義軍。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爲避開明軍主力,起義中心轉入山西,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人在王用的聯合下發展至20余萬人,號稱36營,義軍開始由分散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

縱觀整個明末起義,朝廷並非沒有徹底平叛的機會,然而由于滿清先後六次破關而入,朝廷兩面作戰屢次錯失良機,再加上崇祯急功近利,屢次更換平叛將領,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诏,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導致朝廷雖然數次重創農民軍,卻始終未能將其徹底剿滅,反而使其總能起死回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七日後向北京進軍,一路勢如破竹,後于三月十九日攻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檢自缢,明王朝滅亡。張獻忠也于同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權。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大順軍在北京逮捕吳三桂父親吳襄,並嚴刑追贓助饷,導致本已打算投降的吳三桂反回山海關,李自成率兵攻打吳三桂,吳三桂投降滿清後放清軍入關,李自成戰敗後返回北京匆忙稱帝,隨即撤出北京。

在清軍的進攻下,李自成一路敗退,經襄陽進入武昌,李自成後于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戰死于九宮山。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大西軍,張獻忠于次年七月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十一月犧牲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很多人說明末崇祯始終面對雙線戰爭,是支撐17年亡國的重要原因,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在筆者看來,如果崇祯能夠正確處理好跟文臣武將的關系,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即便沒法完全消滅起義軍跟清軍,穩住陣腳形成戰略對峙,以拖待變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所以將這兩個原因放在比較靠後的位置,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大明朝的覆滅首要的原因在自身內部。

十、瘟疫的流行

明末鼠疫流行,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祯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開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祯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史書上有“凡賊所經之地,必大疫”的記載,可能是軍隊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加速的鼠疫的傳播。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使得“街坊間小兒爲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余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學曆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根據華北地區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記錄,在其論文《鼠疫流行與華北地區社會的變遷》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華北地區的瘟疫實際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後,他與李玉尚合著《鼠疫:戰爭與和平》,對前期的研究做進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

異常寒冷的氣候頻繁引發水災、旱災、蝗災、鼠疫等,成爲波及全國範圍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災——饑荒——瘟疫”的惡性循環,成爲明王朝崩潰的重要原因。

以上便是明朝滅亡的十個原因,筆者對明朝的曆史比較感興趣,最早是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很多人不喜歡明朝,認爲明朝皇帝多奇葩,一根筋。筆者認爲解讀明朝的曆史,能讀出很多封建王朝興衰的秘密,而且明朝的人物跟其他朝代的曆史人物不同,特別有個性,特別有故事,讀起來特別生動。

希望與大家一起讀曆史,知興替,明得失。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