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怎麽就走到了亡國這一步?

文逸看社會 2023-02-25 23:18:04

有這麽一個國家,它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面積相當于七個香港大小,在曆史上149次申請加入中國,還曾在政府大樓前懸挂中國的五星紅旗。

但最終,它被鄰居大國武力吞並,複國基本無望。

這個國家,就是錫金。

那麽問題來了,錫金是如何走到亡國這一步的?

錫金的起源

說起錫金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錫金與西藏地區之間的曆史淵源。

錫金古名哲孟雄,這個詞來自于藏語的音譯,意爲“産米地”或“稻米之谷”。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錫金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接壤。

從公元7世紀開始,錫金就已經與中國産生了聯系,那時候松贊幹布統一了西藏地區並建立了強盛的吐蕃王朝,錫金在這時向吐蕃王朝稱臣納貢,成爲了吐蕃王朝的一部分。

此後,一些藏族人民帶著藏傳佛教來到了錫金,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部分錫金人被同化。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錫金人與藏族人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不僅以藏語爲官方語言,還信奉藏傳佛教,身著藏袍,過藏曆新年。可以說,錫金屬于藏族文化圈層的一部分。

清朝時期,錫金仍是中國的藩屬國,其部落首領每年都會專門派人到西藏定期朝貢。

然而到了19世紀,事情發生了轉變,因爲英國人來了。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開辟了新航路的英國人來到了印度半島。最開始這些英國人是以商人的面目出現的,但當發現印度內部的虛弱後,他們很快就露出了凶殘的爪牙。

隨著一系列的殖民與擴張,整個印度半島都淪爲了英國的勢力範圍。但英國人並不滿足,並繼續將勢力向喜馬拉雅山脈方向延伸。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英國人發現了錫金,並開始介入錫金的內政。原本作爲清王朝藩屬的錫金,被英國逼迫獨立,擺脫了清王朝的控制。

但是英國的狼子野心並沒有得到滿足,此後英國又把貪婪的目光放在了中國的西藏地區,爲此英國需要有一個中轉站,爲武裝入侵西藏做准備。

那誰來當這個中轉站呢?英國一眼就看中了錫金。

我翻了翻資料,發現這錫金的地理位置的確得天獨厚。

在曆史上,錫金是溝通從印度到中國西藏之間的交通要道與貿易中心,古代的那些商人們正是通過錫金,來往于恒河與雅魯藏布江地區之間。

到了今天,錫金位于印度東北部的西裏古裏走廊之上,這個走廊將印度中部與東北七邦連接起來。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有一支軍隊能夠從錫金出發,甚至可以做到把印度攔腰截斷。

2017年發生的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中,印度就是從中印邊界-錫金段越過邊境線的。

可見,錫金的位置十分重要,也正因如此,錫金成了英國入侵中國西藏的據點與橋頭堡。

1888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藏戰爭,由于滿清王朝的腐朽無能,清王朝在這次戰爭中失敗。1890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藏印條約》,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

自此,英國成爲錫金的“保護國”,錫金國王的權力被徹底架空,成爲了英國的傀儡。

印度爲什麽要吞並錫金?

1947年,在趕跑了英國殖民者以後,印度獲得了獨立。

但英國在印度近200年的統治,不僅沒有讓印度對英國産生仇視,更沒有讓印度對英國的殖民史而感到羞恥。相反,印度仿佛患上了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把英國當成印度的精神母國,從上到下印度人都以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爲榮。

當然,我說的不是那種咖喱味兒的英語。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翻了翻資料,發現印度在曆史上曾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在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半島之前,印度境內存在著無數的土邦小國,人們對于自己到底歸哪個統治者管轄並不感興趣。

而英國在通過殖民手段控制印度的同時,也爲印度帶來了“國家和社會”的概念,在印度眼中,是英國幫助他們統一了文化,促進了融合,以至他們最終建立了國家。

爲此,印度獨立後,還繼續以“大英帝國在印度半島的繼承人”自居,頗有“認賊作父”的意味。

印度獨立後,美蘇兩國開始爭奪世界霸權,這時候全世界都籠罩在冷戰的陰影下。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爲了防止冷戰殃及中小國家,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與埃及、南斯拉夫等國共同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即: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與任何大國結盟。

當然,這只是印度在明面上的形象,在背地裏,印度完全搞得是另外一套。

在南亞次大陸地區,印度人可就不怎麽客氣了。在印度眼中,“英國爹”走了,作爲大兒子的自己,去繼承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政治遺産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不僅如此,印度還學他們的“英國爹”搞起了帝國主義策略。

對于英國此前在南亞地區的勢力範圍,什麽尼泊爾、錫金、不丹、巴基斯坦等這些國家,印度毫不掩飾自己的觊觎之心,是能控制就控制,能吞並就吞並,能影響就影響。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① 上世紀,印度爲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曾多次侵略巴基斯坦。

② 至于尼泊爾和不丹,印度則沒敢直接下手。

一是尼泊爾人口比較多;二是不丹與中國、緬甸、孟加拉等國比較接近,形勢比較複雜,不方便下手,于是印度采取了間接控制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幹涉其內政、選舉與外交。

在印度的影響之下,迄今爲止,不丹都沒有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一旦不丹有啥想法,印度就像一個被人搶了小媳婦的怨夫一樣,迅速急眼化身爲瘋狗,對著中國狺狺狂吠、

③ 而作爲曾經英國勢力範圍內的錫金,因爲人口稀少,自然毫不猶豫成了印度的吞並目標。

印度是如何吃掉錫金的?

問題來了:印度是怎麽吃掉錫金的呢?

其實,印度之所以能跟成功吞並錫金,很大程度上跟英國有關。

首先,在英國人來到錫金之前,錫金只是一個松散的土邦聯盟,錫金的國王被稱之爲卻嘉,手中實際把持的權力非常小,國內政治爲各地貴族所把持。

這種行爲深刻影響了錫金社會,接受過英國的文化與教育之後,錫金的精英階層天然就親近英國。最後雖然英國走了,但對錫金的影響卻一直存在,比起熱愛自己的國家,錫金的精英階層更加傾向于同樣接受過英國教育的印度人,部分錫金精英也從精英變成了精印。

其次,英國人非常喜歡喝茶,歐洲人開辟新航路,其中就有向中國購買茶葉這一層原因。

而錫金的自然條件就非常適合種植茶葉,所以在統治錫金的時候,英國人在錫金建立了許多種植茶園。但錫金是人口小國,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于是英國人便大量引進了尼泊爾人,改變了錫金的人口比例。到後來錫金獨立的時候,其國內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巧合的是,與信仰佛教的原錫金人不一樣,尼泊爾人信印度教。這對錫金人意味著什麽,不言自明。

由此可見,英國人真的是印度人的“親爹”,走之前還留了一手。

總而言之,錫金內部不僅有親印的帶路黨,還存在著大量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人,這可讓三哥高興壞了。不過,爲了能夠徹底征服錫金,印度還做了許多准備。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後,便蠻橫地以“英國在南亞地區繼承人”的名義,向錫金派駐專員,向錫金搞滲透。1950年,印度強迫錫金簽訂“和平條約”,之後向錫金大量輸送印度人口,持續改變錫金的人口比例。這種手段,漂亮國直呼內行。

對于印度想要吞並錫金,錫金人民也一直有所預料。雖然印度在錫金內部有不少帶路黨存在,但還是有不少錫金人希望錫金能夠保持獨立地位,不希望被印度所吞並。

但無奈錫金國內國窮民少,根本無法與印度對抗,唯一的方法就是求助于身邊的鄰國中國。

1962年,印度非法侵占我國領土,我國將印度狠狠地揍了一頓。此事讓印度對中國産生了深深的忌憚之情,同時也讓錫金看到了不被印度吞並的希望。

因此,錫金迫切地希望中國能夠幫助他們擺脫印度的控制。

對此,印度心中是害怕的,忌憚的,印度蟄伏著找准機會直接吞並錫金!

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蘇冷戰對全球霸權的爭奪達到了頂峰。印度作爲當時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大國,還是有很高的統戰價值的,被美蘇競相拉攏入夥兒。

這時候印度就開始動起了“吞並錫金”的歪心思,畢竟錫金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對這兩個超級大國而言沒什麽用處,只要獲得美蘇兩國的默許,其他國家也會紛紛承認。

于是,印度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吞並計劃”。

1975年2月,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的國防力量,並且軟禁了錫金國王。4月,在印度的操控之下,錫金議會逼錫金國王下台,並廢除了君主制。之後,急不可耐的印度人便操縱錫金議會投票加入印度,成爲印度的一個邦。

這期間,錫金王室曾向中國發出求救,在短短22天之內149次申請希望加入中國。甚至在被吞並之前的3個小時,錫金更是單方面宣布加入中國,還在黨部大樓上樹立起了五星紅旗。

錫金想借此來威脅印度,這也是錫金在滅國之前的最後一搏。

但最終,印度還是把錫金給生生地吞並了。

2 阅读:321
评论列表

文逸看社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