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與山東(6)那些年,蘇轼在山東看牡丹

中國山東網菏澤 2024-04-22 21:32:33

最美四月天,滿城看牡丹。這些天,菏澤牡丹花會“刷屏”了,身穿曹縣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與各色名貴牡丹爭奇鬥豔,即便是大叔大嬸都人人爭戴簪花,再現“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爲遊遨”的唐風宋韻。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記載牡丹“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山東青州、密州、曹州早有種植牡丹、辦賞花大會的風俗,與姚黃、魏紫齊名的鞓紅,因系青州花農培育,“亦曰青州紅”。熙甯八年(1075)至熙甯九年(1076),蘇轼在擔任知密州太守期間,也曾多次賞牡丹,戴牡丹、寫牡丹。雷雨後,蘇轼的賞花一日遊

熙甯八年(1075)春天,因忙于抗旱,蘇轼無暇也無心賞花,初夏旱情緩解,這一天,難得下來了一場雷雨,心情舒暢的蘇轼于是來到城西賀秀才家賞花。

城裏田員外和城西賀秀才是對癡迷牡丹花栽培的文友花友,也許是郊外溫度低原因,雖然盛花期已過,但賀秀才家的魏紫正盛開,魏紫因“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魏相家”,屬名貴品種,仰慕蘇轼的賀秀才略備薄酒款待,又特意摘了三朵花送給蘇轼。于是,作《謝郡人田賀二生鮮花》表示感謝後,華發霜鬓的蘇密州戴著滿頭紅牡丹乘興而去。城裏田員外,城西賀秀才。不愁家四壁,自有錦千堆。珍重尤奇品,艱難最後開。芳心困落日,薄豔戰輕雷。(昨日雷雨。)老守仍多病,壯懷先已灰。殷勤此粲者,(賀獻魏花三朵。)攀折爲誰哉。玉腕揎紅袖,金樽瀉白醅。何當鑷霜鬓,強插滿頭回。

和現在牡丹被廣泛種植不同,古代牡丹種植,多集中在富家園圃、寺廟僧房。諸城城西的龍興寺就是一處賞花盛境。從賀秀才家出來,蘇轼一行來龍興寺,卻發現昨日的一場雨雹把這裏的牡丹花打落不少,遂連稱可惜。回到府衙,蘇轼想起熙甯五年(1072),自己在杭州擔任通判時,清明時節在錢塘吉祥寺賞花盛況,于是賦詩《惜花》,發出對自己青春流逝、仕途奔波的感歎。吉祥寺中錦千堆,前年賞花真盛哉,道人勸我清明來。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覺吳兒咍。豈知如今雙鬓摧,城西古寺沒蒿萊。有僧閉門手自栽,千枝萬葉巧剪裁。就中一叢何所似,馬瑙盤盛金縷杯。而我食菜方清齋,對花不飲花應猜。夜來雨雹如李梅,紅殘綠暗籲可哀。

古詩前八句回憶壬子年清明吉祥寺花會盛況:先是場面宏大的鼓樂表演,一曲《涼州》唱罷,牡丹花次第開放,花前飲酒唱酬後,頭戴簪花歸,醉意中淩亂的樣子讓人指點嬉笑。

後九句寫龍興寺的此情此景:如今自己已是兩鬓斑白,寺廟隱沒的蒿草叢中,在寂寞僧人栽培裁剪下,花叢茂盛,有的花朵像瑪瑙盤一樣碩大濃豔,金黃的花蕊堪比金縷玉杯光彩奪目。但自己因爲抗旱滅蝗、祈雨吃齋吃素,已經沒了對花斟飲的興致。昨夜的那場雨雹像李子梅子那麽大,把花叢打的一片紅殘綠暗好可惜。蘇轼似乎意猶未盡,于是又提筆寫了一段很長的題記:“錢塘吉祥寺花爲第一。壬子清明賞會最盛,金盤彩籃以獻于座者五十三人,夜歸沙河塘上,觀者如山,爾後無複繼也。今年,諸家園圃花亦極盛,而龍興僧房一叢尤奇,但衰病牢落,自無以發興耳。昨日雨雹,知此花之存者有幾,可爲太息也。”這兩首詩記載了蘇轼賞花一日遊,證據就藏在詩中和自注中。在《謝郡人田賀二生鮮花》中,有“芳心困落日,薄豔戰輕雷。(昨日雷雨。)”在《惜花》中有“夜來雨雹如李梅,紅殘綠暗籲可哀”後記中有“昨日雨雹,知此花之存者有幾,可爲太息也”。蘇轼在《雩泉記》中記載:“東武濱海多風,而溝渎不留,故率常苦旱”。濰坊地區初夏不太下雨,連續雨雹的幾率甚小,且兩詩中賞花的區域一致,都在城西,因此可以推斷兩首牡丹詩記載的是同一天賞花事。細雨中,蘇轼的花前酒、秋後情熙甯八年(1075)密州遭遇罕見的旱災蝗災,蘇轼齋戒吃素,到常山祈雨,無心賞花,九月,果然下了雨。這時候,已經是春盡花殘,一天,細雨中,突然開了一朵千葉重瓣的牡丹花,于是蘇轼特置酒花前,賞花寄情,填《雨中花漫》詞: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開。遂不獲一賞。至九月。忽開千葉一朵。雨中特爲置酒。遂作。今歲花時深院,盡日東風,輕揚茶煙。但有綠苔芳草,柳絮榆錢。聞道城西,長廊古寺,甲第名園。有國豔帶酒,天香染袂,爲我留連。

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淚灑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會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餘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

詞的上片透露出當時密州牡丹園圃衆多的史實。昔日唐玄宗賞牡丹,問誰的牡丹詩寫得最好,侍臣推薦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蘇轼“國豔帶酒,天香染袂”就是化用的這一典故,置酒花前,一是祈雨成功開戒慶賀,二是重現唐人賞花的經典調調。下片則寫秋日賞花的寄情:秋風不會讓牡丹常保豔麗,不如保重幽姿、留住春容,以待明年爭新鬥豔吧。

蘇轼及其喜愛喜愛牡丹花,一生共寫有三十多首詠頌牡丹的詩詞,在密州期間,含詠頌芍藥的就作有8首。在蘇轼筆下,牡丹不但是自身寄托情愫的美好載體,而且也是歌頌君子友情,翩翩風度的完美寓物。就在同一年的五月,他在寫給自己在杭州任通判時的老領導、太守陳襄(述古)的詩中寫到:“漫說山東第二州,棗林桑泊負春遊。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調侃自嘲,灑脫自樂是蘇轼心理建設的密碼,早在熙甯五年(1072)五月,蘇轼跟隨時任杭州太守的沈立赴吉祥寺賞牡丹,就寫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鈎”的名句。此時,接任沈立擔任杭州太守的陳襄,也已經移守南都,此番拈花敘舊,自有別樣情致。熙甯九年(1076)十二月,即將離任密州移守河東府的蘇轼,給曾任密州通判的趙倅留詩,特意選在他們常去賞牡丹花的釋迦院題留壁上,以牡丹寄君子之共情,表達“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裏”的不舍和思念。

芍藥吟,再現密州花會盛景牡丹屬芍藥科,古名木芍藥。自古就有牡丹芍藥一起種的傳統,牡丹谷雨前盛開,罷後芍藥進入盛花期,接續美麗綻放。

熙甯八年(1075)初夏,連開得較晚的芍藥也已敗落,蘇轼作詩《送春》,感歎:“夢裏青春可得追?”“芍藥櫻桃俱掃地”。

“東武舊俗,每歲四月大會于南禅、資福兩寺,以芍藥供佛。而今歲最盛,凡七千余朵,皆重跗累萼,繁麗豐碩。中有白花正圓如覆盂,其下十余葉稍大,承之如盤,姿格絕異,獨出于七千朵之上,雲得之于城北蘇氏園中,周宰相莒公之別業也,而其名俚甚,乃爲易之。”熙甯九年(1076)四月,蘇轼在《玉盤盂二首》詩序中記述了密州每年四月舉辦賞花花大會的盛況,各家、各園圃都攜帶自己的好花彙聚于繁花盛開的南禅、資福兩寺,這一年的芍藥花有七千余朵,其中蘇氏園的一朵白芍藥花大如盆,是花魁,蘇轼嫌花名太土,遂改名爲“玉盤盂”並作詩兩首:

(一)雜花狼藉占春余,芍藥開時掃地無。兩寺妝成寶纓絡,一枝爭看玉盤盂。佳名會作新翻曲,絕品難逢舊畫圖。従此定知年谷熟,姑山親見雪肌膚。蘇轼先是誇芍藥不與百花爭春,亂花殘紅後綻放見其特性,滿眼的花如玉串般美麗耀眼,如此美景中,也寓意豐年谷熟的期望。(二)花不能言意可知,令君痛飲更無疑。但持白酒勸嘉客,直待瓊舟覆玉彜。負郭相君初擇地,看羊屬國首吟詩。吾家豈與花相厚,更問殘芳有幾枝。

第二首詩蘇轼索性放開,于痛飲中自誇,還是我們老蘇家與名花有緣,你看看還能有誰家的花能開得如此豔麗?意猶未盡的蘇轼還畫了幅芍藥,李之儀特意題跋。弟弟蘇轍也作《和子瞻玉盤盂二首,東武蘇莒公家園中千葉白芍藥子瞻新爲此名》詩相寄。假如時光穿越,蘇轼當驚牡丹殊眼下,正是芍藥盛開的季節,中國牡丹之都菏澤,數萬畝芍藥正吐苞綻放。我想,假如蘇轼穿越到當代賞盛世繁花,沒有了京東西路、京東東路的區劃限制,他再來山東,不妨到曹州菏澤看一看,這裏,不但種牡丹者衆,而且畫牡丹者亦衆,從富貴花到致富花,從賞牡丹到種牡丹、吃牡丹、用牡丹,畫牡丹,一朵花已經建成一條全産業鏈——蘇轼再也不用看到魏紫就驚爲天物了,因爲這裏的旅舍一次性肥皂都是淬煉魏紫制作的;

“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蕊”,他也再也不必不忍把牡丹花納入春盤、不忍烹煎牡丹花蕊茶了,因爲這裏的牡丹酥、花蕊茶隨處可品嘗;

他再也不用看到落花就惜春了,因爲這裏的絹牡丹、瓷牡丹、編織牡丹、牡丹農民畫永遠能把他留在春天裏;

他再也不用九月賞花特意置酒拍案稱奇了,這裏的牡丹花、芍藥花反季節種植,即便是冬季,都能綻放如春,特別是芍藥鮮切花更是後來居上,令尋常人家都滿堂驚豔。

也許這裏欠缺的,是蘇轼能作爲名人大V來一趟,作爲嘉賓參加牡丹國際傳播論壇,參加牡丹花會、芍藥季暢遊,直播口占把詠頌曹州牡丹的新詩篇講給世界聽。假如時光穿越,花樣菏澤的花海中,蘇轼一定文思泉湧……

(吃口雪糕,點個贊,再轉發分享哦)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4-25 08:14

    文章很好,作者有很深的文學功底,也宣傳著曹州牡丹

中國山東網菏澤

簡介:在這裏,感知菏澤,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