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還在上班打卡,追憶“90”後院士陳俊武|大象深度

大象新聞 2024-05-03 21:50:30

大象新聞記者 關新耀

5月2日,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發布訃告,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俊武因病醫治無效,在洛陽逝世,享年97歲。

他紮根河南洛陽,一幹,就是半個世紀;

他捐出20萬元,獎勵和支持鄭州大學化工領域的優秀青年學子;

他從報紙上得知洛陽籍大學爲學費發愁後,連續資助四年、

是的,陳俊武的一生,堪稱傳奇。

17歲,他便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34歲,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58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3歲,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92歲,他中宣部被授予 “最美奮鬥者”和“時代楷模”稱號。

①胸懷報國繪就“金花”

追憶陳俊武,流化催化裂化是繞不開的話題。而陳俊武正是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

與石油結緣,源于一次參觀。

78年前,1946年,正在北京大學讀大二的陳俊武到撫順參觀,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廠,這是一套廢棄的煤制油生産裝置。中國石油工業落後、處處受制于人的狀況,對他沖擊很大。

陳俊武心中暗下決定:挽弓當挽強,一定要投身石油工業,用己所學爲國家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是的,求學時期,陳俊武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少年時,便立志用石油報國。

1949年,頂著北大化工系光環的陳俊武,畢業後並未選擇北京和沈陽工作的機會,而是背起行囊,曆時兩個月、輾轉8000多公裏,從福州老家來到條件十分艱苦的遼甯撫順,成爲了人造石油廠裏的一名技術員,這一年他22歲。

“我學的是化工專業,讓國家石油工業強大起來,就是我的責任。”對于別人的不理解,陳俊武這樣解釋。

新中國剛剛起步,一切都百廢待興。

20世紀60年代,隨著國內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不足的局面得以緩解,但當時國內煉油技術卻跟不上發展所需。

流化催化裂化是煉油工業的關鍵技術,具有投資少、操作費用低、原料適應性強等特點,是石油煉制技術中最重要的轉化工藝之一。當時,這類裝置在西方大國不過二十幾套,技術被層層封鎖。

“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陳俊武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自主研發煉油新技術,迫在眉睫。

1961年冬,石油工業部當即決定抽調科研、設計、制造、基建和生産等方面的骨幹力量,自力更生開展流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及有關催化劑、添加劑等5項煉油工藝新技術攻關,盡快改變中國煉油工業技術落後的面貌。這5個項目,後來被譽爲煉油工業“五朵金花”。

只因國家需要,便義不容辭。

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中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

然而,裝置應該是什麽樣子,怎麽設計,怎麽制造?他心裏卻不太有底。怎麽辦?那就摸著石頭過河,消化資料、分析計算、對比論證,邊學邊幹、邊幹邊學。他常常一天伏案十幾個小時,腦子裏全是數據和方案。

“我的幾個姐姐都是共産黨員,我一直覺得共産黨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我也願意爲了這個事業而奮鬥終身。當初的入黨志願書就是這樣寫的。”陳俊武說。

3個月後,主要技術方案已經完成。爲確保數據無誤、萬無一失,陳俊武和同事沒日沒夜地“泡”在現場。

四年後,曆經多次艱苦攻關,由中國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第一朵“金花”一次投産成功,帶動中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至今,撫順石油二廠北催化車間門前仍立有一塊石碑,書有“中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1965年5月”字樣。

20世紀80年代以後,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已經滿足不了中國對汽、柴油日益增長的需要,擴大原料來源,使一部分渣油也能夠成爲流化催化裂化的原料,生産更多的汽、柴油成爲中國煉油科技工作者的攻關目標。陳俊武和闵恩澤兩位院士領銜擔任了這項國家“六五”攻關課題的攻關任務,分別擔任正、副組長,于1987年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助力中國煉油工業實現“由只能吃精糧到也吃粗糧”的轉變。

②紮根中原默默奉獻

陳俊武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河南洛陽,他將一生所學奉獻給祖國。

1969年底,42歲的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位于豫西山區的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

從城市到山溝、從樓房到窯洞和板房,陳俊武從不抱怨,坦然面對,他扛著沉重的大箱子行走在坎坷不平的黃土路上。

紮根洛陽,這一幹,就是半個世紀。

在板房中,他和同事開始對蒸餾—催化裂化聯合裝置的方案進行技術攻關,即把原油蒸餾和催化裂化兩個裝置合二爲一,簡稱“一頂二”。1972年,這套裝置在遼甯錦州試運行成功。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陳俊武受到表彰,會上,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産力”讓陳俊武興奮不已,是的,科學的春天真的來了!

接下來的日子裏,陳俊武先後攻克多項技術,他帶領中國石油開始逐步走向世界。

據公開媒體報道,同樣是在這一年,陳俊武擔任洛陽煉油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由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烏魯木齊煉油廠試運成功,第一套120萬噸/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浙江鎮海煉油廠開車成功。

1982年,按照他提出的技術方案建設的蘭州煉油廠50萬噸/年同軸催化裂化裝置投産,該設計1984年榮獲全國優秀設計金獎,198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5年,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在石家莊煉油廠實現産業化,1987年,這一技術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由他設計的既有同軸結構、又有高效再生的1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在上海煉油廠建成投産,1994年該技術獲得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領域的第一個發明專利授權。

一項項成果,一次次破紀錄,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

時代從來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奔跑的人,1990年,陳俊武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時,陳俊武已是花甲之年,64歲,是公認的國家級煉油技術專家,是全國勞動模範,榮獲多項國家科技大獎,可謂功成名就。

③“90後”上班族被贊時代楷模

甘爲平凡,所做之事卻從未平凡,陳俊武是愛國奮鬥奉獻精神的模範踐行者。

2019年10月,在全國上下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俊武的先進事迹,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92歲的他仍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依然每周打卡上班3天,卻已然改變和影響了整個國家。

是的,他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爲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始終對年輕人寄予厚望。

2016年,剛過完90歲生日的陳俊武專程趕到鄭州大學,了卻了一樁心願:將6年來在鄭州大學兼職所得20萬元全部捐出,用于獎勵和支持該校化工領域的優秀青年學子。

“國家培養了我,我也爭取在有生之年培養更多的行業人才,爲國家做貢獻。”陳俊武說。

早在2010年,作爲鄭州大學的雙聘院士,年逾八旬的陳俊武牽頭在該校化工與能源學院組建了河南省石油補充替代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指導團隊從事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論證工作。6年間,陳俊武每月堅持到鄭州大學講課、討論,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團隊給予悉心指導。

陳俊武在指導團隊工作中,還培養了孫紹晖等4名博士後。

此外,他還曾把自己的獎金捐給公司幼兒園、捐給優秀民辦教師,還捐資4萬元設立青年優秀科技論文獎勵基金。1994年8月,陳俊武從報紙上了解到洛陽一名學生考上複旦大學後因爲湊不齊學費發愁,就給那名學生寄去3000元資助費用,一直到大學畢業,共計資助那位學生幾萬元。

據媒體報道,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劉昱是陳俊武的徒弟之一,陳俊武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讓他感動不已。

“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而不厭,愛思考,心胸開闊,無私奉獻,節儉樸素......我們既是師徒,也是戰友,無論是討論問題,還是一起做項目開發,我們跟陳院士都可以暢所欲言,既不怕說錯話,也不怕有分歧。”說起恩師,劉昱仿佛有介紹不完的優點。

④著書育人發光發熱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陳俊武並未懈怠,將多年研究編寫成書,事實證明,陳俊武是具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

是的,多年來,他將多年積累的技術資料分類成冊,精心選取典型案例和數據,潛心寫作。

1990年,陳俊武卸任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經理,他在想自己還能爲推動中國石油煉制工業發展做些什麽。

“著書育人”,這是他給自己定的任務。

1995年,《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一書出版發行。此後每10年,根據技術發展情況,對本書進行修訂。2015年,該書第三版出版發行,總計1606頁252萬余字。

即便耄耋之年,陳俊武也未放棄書寫。

《未了的石油情結》是陳俊武80歲時寫的自傳文章。在他身邊工作35年的陳香生說,“‘石油’是陳院士的初心,‘未了’則是他心中還裝著一系列和石油相關的技術創新工作。”

從2011年開始,陳俊武與同事合作連續發表9篇關于中國碳減排戰略研究的相關論文,並曆時3年寫就24萬字的專著《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2015年5月,他的《中國低碳經濟的前景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學術報告,引起氣象學家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人的一生只是曆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應該活得有價值、有意義。”談到自己做過的事,陳俊武總是很淡然,“對社會的奉獻應該永無止境,從社會的獲取只能適可而止。我努力這樣做了,有了一些貢獻,這就足夠了。”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