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3處細節,細思極恐,不明白作者爲什麽要寫這樣的情節

古城青衣 2024-03-06 21:13:19

小說就是一個複雜曲折的迷宮,閱讀的過程的就是一次探索的過程。

砌造一座迷宮的核心就是一塊塊磚石,磚石就是人物。

沒有人物,一部小說就不足以稱爲小說。

小說是描述人物的體裁。

《魯濱孫漂流記》只有一個人物,仍舊是以人物爲支撐。

入世愈深的小說家,其創作的人物就越複雜。

按照《聖經》裏的描述:太陽之下,再無新事。

八個字,讓芸芸衆生對這個世界極度生厭。

小說家卻用纖毫畢現的文筆,直接告訴世人,世上每天都在發生新事,每一件事都有每一件事的特征。

細節和人物

《水浒傳》無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說。

其塑造的人物飽滿真實,真實到讓人脊背發涼。

就像是人類內心深處的秘密,被施耐庵偷窺一樣。

總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

武松,一個即使沒有讀過這本書,也依舊非常熟悉的人物。

國人對這個人熟悉到什麽程度,仿佛他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就是我們的一個朋友。

一提到,各種故事就會脫口而出。

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怒殺西門慶.....

以至于提起武松,很多人都渴望身邊有這麽一位朋友。

希望在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他能爲自己挺身而出。

更有學者提到,讀到武松怒殺西門慶,欣賞的就是其一片赤誠,一腔熱血。

且不看這些言論,如果我們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角度重新看待這個事件,就會發現整個事件又會非常恐怖而又吊詭。

武松沖到西門慶面前時,面對一個鮮活的生命。

他沒有絲毫的猶豫,手起刀落,就像屠夫對待一頭豬或者一只羊那樣。

後來,在鴛鴦樓,對待兩位因地位,而不得已屈從的兩位底層小人物。

也沒有絲毫的同情,他的眼裏容不得任何背叛。

陀氏在《罪與罰》中塑造了一個人物,他將人物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最出色的人被他稱作超人。

如果把武松放到這樣一個坐標體系中。

那他肯定屬于超人。

就像劉歡在《好漢歌》中所唱得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可是別忘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什麽?

愛民濟物。

從這個角度來說,武松的行爲又些殘忍。

一將功成萬骨枯,難道底層百姓就活該成爲這些人上升的台階嗎?

一位棄醫從文的民國先生,在其著作《狂人日記》中寫道:

我翻開曆史的一頁,這曆史沒有年代。

我橫豎看了半夜,從字縫裏看出兩個字:吃人。

其後,他又在雜文集中寫道:

殺人者在毀壞世界,救人者在拯救他,而具備炮灰功能的諸位,卻總是在歌頌殺人者。

早已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仍舊沒有擺脫叢林法則。

按照弱肉強食的理論,對手無寸鐵之人進行各種擺布。

思考至此,如若還有人以俠客待之,我尊重其價值觀選擇。

不僅僅是武松,與之關系密切的孫二娘也是如此,她在十字坡做買賣,竟然敢公開買賣肉包子。

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能衍生出這樣一種價值觀。

《水浒傳》成屬于明朝時期,其寫作背景爲宋朝。

宋朝是一個典型的商業社會,明朝中後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無論是寫作者,還是書中人物,都是出自于商業社會的背景裏,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什麽?

也不必用今天的話語來形容。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一語中地:

商人重利輕別離。

說白了,就是重視利益,爲了利益他們絕對可以铤而走險。

當代著名曆史學家,從紛繁複雜的曆史事件中抽象地總結出一條理論。

他將這條理論命名爲元酬定律。

何爲元酬定律?

就是向權力投入成本,以求控制更多的人和更廣闊的土地,劉邦也好朱元璋也好,幹得都是這類事情。

由此可知,武松、孫二娘爲什麽非要上梁山落草爲寇。

因爲那才是真正適合他們的路途。

小人物的崛起

有人或許會說,這樣的人能打天下?

偏偏這樣的人才能打下天下。

隋朝末年,十八路諸侯風起雲湧,天下大亂。

瓦崗寨中有一奇人,後被小說演繹成文武雙全徐茂公。

徐茂公後來跟隨了李世民,被賜予國姓——李。

又爲了避李世民的諱,將名字中的“世”去掉。

因此,曆史書上習慣性稱呼他爲李積。

李積在個人著作中明確提到,早年的自己殺人如麻,後來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才逐漸成長爲一代大將。

武松也好,孫二娘也罷,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們有俠肝義膽的一面,也有人性的黑暗面,這才組成了一個真實而又立體的人物形象。

再看另外一個小人物。

本來不是書中的主人公,施耐庵也不惜筆力,將她描繪得入木三分。

這個人就是王婆。

王婆是一個地道的城鎮居民。

現在到類似的環境中走一遭,這樣的人一抓一把。

武大人醜,又沒有什麽勢力。

西門大官人家財萬貫,搭上這麽一個人,不知能撈上多少錢財,何樂而不爲呢?

王婆展示了個人的口才,又施展了騙局。

成功地將金蓮引入了陷阱。

小說又提了一句“這事兒除卻武大,鄰裏們都已知曉”,日常生活中此類事件比比皆是。

當丈夫被妻子帶了綠帽子,丈夫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什麽是成功的小說家?

其不但能從大處著眼,語言描述符合人物的整體形象。

在細處上也不含糊,讓那些看似影子式的人物,一出場就有一個明確的形象。

讀者通過這些形象,可以讀出作者想說又不能說的話,或者通過這些形象得出連作者本身都沒有品味出的道理。

這也就是爲什麽會出現這樣一句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願我們的讀者,都能從經典中品味出獨一無二的人生哲理,發現更多的問題。

找出更多的角度,推陣出新,弘揚經典。

1 阅读: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