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恒星誕生于旋渦中?天文學家爲我的恒星旋渦論提供了更多證據

旋渦裏的世界啊 2024-03-18 16:07:02

文/袁玉剛 圖/來自互聯網

2008年,我研究了旋渦星系的特點,出了本書叫《旋渦裏的宇宙》,系統地闡明了旋渦的特征、形成的機理和與天文現象、傳統理論的關系,指出“星系、恒星、行星、原子都誕生于旋渦之中”,明確地提出“恒星在旋渦裏誕生和成長。旋渦是恒星、行星的搖籃。沒有旋渦,就沒有旋聚,也就沒有引力。沒有旋渦,就沒有恒星的誕生和演化。”

這是我和許多科學家觀點不一致的地方。正統理論認爲:恒星是在氫氣的“萬有”引力相互吸引下自己凝聚成的。

2013年,天文學家發現年輕恒星SAO 206462和MWC 758周圍原行星盤具有較大規模的旋臂結構,這兩顆恒星分別距離地球457光年和670光年。

圖1 年輕恒星SAO 206462周圍兩條神秘的螺旋臂

圖2 年輕恒星MWC 758周圍的旋臂結構

這些帶有旋臂的恒星驗證了我的恒星旋渦論,恒星確確實實誕生于旋渦。事實勝于雄辯。事實給“萬有”引力學說當頭一棒。

2016年,天文學家們發現了恒星ELIAS2-27周圍有一對大規模的旋臂。

圖3 恒星ELIAS2-27的旋臂

2022年5月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團隊與雲南大學、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在銀河系中心方向發現了一個具有明顯的旋臂結構的大質量早型O型恒星。

這些科學家終于認識到:恒星原來是在旋轉吸積盤上誕生和成長的。這和傳統的觀點大相徑庭。這些科學家開始離經叛道了。

圖4 ALMA觀測到的帶有旋臂的吸積盤

2022年6月,天文學家們公布HD34700A恒星旋渦照片。該恒星具有多條大型旋臂。

圖5 HD34700A恒星的旋渦

天文學家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嬰兒恒星周圍都具有旋臂,說明恒星就誕生于旋渦中。

2012年12月,美國西佛吉尼亞州國家射電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利用智利安第斯山脈的世上最複雜的望遠鏡系統ALM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在距離地球450光年的金牛座觀測到一顆剛“出生”30萬年的名爲L1527 IRS的嬰兒恒星的塵埃氣體旋渦盤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太陽系形成元素,並且正在形成行星系統。周圍物質進入旋轉磁盤,中心則産生巨大的物質噴射流,藍色表示較薄的灰塵層,橙色表示較厚的灰塵層。

圖6 L1527 IRS原恒星照片

2016年6月,日本國家天文觀測台天文學家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望遠鏡陣列(ALMA)觀測到一顆距離地球大約1400光年的獵戶星雲中緩慢旋轉的嬰兒恒星“Orion KL Source 1”噴射一股巨大的旋轉氣體流。

氣體流出物處于旋轉狀態,旋轉方向與環繞恒星的氣體盤旋轉方向一致。氣體流出物彩色部分顯示的是氣體狀態,紅色區域是遠離我們的氣體,藍色區域是朝向我們的氣體。氣體灰塵盤呈現爲綠色。

圖7 嬰兒恒星“Orion KL Source 1”的側面

2016年11月,荷蘭的天文學家們宣布發現了距離地球約450光年的嬰兒恒星HD 135344B周圍具有兩條巨大的旋臂和一條巨大的空隙。

圖8 恒星HD 135344B 的旋臂結構

2017年6月12日,中國台灣中研院天文所李景輝團隊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簡稱 ALMA)首度觀測到獵戶座的HH 212中心的新生恒星IRAS 05413-0104的吸積盤上的兩極噴流在旋轉。

圖9 原恒星IRAS 05413-0104的吸積盤噴出的旋轉噴流

1780年就發現的距離地球約700 光年遠的水瓶座螺旋星雲上帝之眼NGC7293也具有螺旋結構。

圖10 上帝之眼NGC7293

201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1300光年外獵戶星雲中的赫比格—哈羅HH34,能明顯看到中央新生的原恒星、星周塵埃盤以及向兩側噴出的噴流。噴流在分子雲中推出了兩道明顯的激波。

圖11 赫比格—哈羅HH34號天體照片。

2021年7月22日《天體物理學雜志》發表論文,日本國立天文台用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發現來自原恒星OMC 2/FIR 6B的射流正以非常高的速度旋轉。

天文學家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年輕恒星的周圍普遍存在兩極外流和兩極噴流。外流的速度較慢,約每秒10公裏,且具有很廣闊的擴散角。噴流則速度高,每秒約100公裏,只有非常狹窄的擴散角,被外流包圍著。

圖12 新生恒星的兩極外流與兩極噴流

大量無線電及紅外觀測結果表明,年輕恒星的周圍普遍會環繞著一個與外流和噴流方向相垂直的螺旋狀“行星盤”。

圖13 新生恒星的“行星盤”

“行星盤”上既有旋臂,也有間隙,具有恒星系早期的典型特征。

圖14 新生恒星的“行星盤”照片

這麽多的恒星旋渦系統的發現足以證實恒星誕生于旋渦。

恒星誕生的標志主要有:非氫雙極噴流和行星盤。

恒星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呢?任何理論都必須合理地回答非氫雙極噴流和行星盤的問題,當然,還有旋臂。

主流理論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他們認爲,在原始星雲中,大微粒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吸引小微粒形成團塊,團塊又陸續把周圍的微粒吸引過來。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質最多,先形成恒星。外面的微粒在恒星吸引下向其下落時,受斥力的影響或者與其它微粒碰撞或者冷縮而改變方向,繞恒星做圓周運動;運動中的微粒又逐漸形成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朝同一方向轉動的行星。

星雲假說比較好地解釋了太陽系的共面性、同向性,但無法解釋星雲爲什麽會旋轉、行星爲什麽不落到恒星上、恒星爲什麽會有兩極噴流、爲什麽會有行星盤,更解釋不了這個星雲爲什麽偏偏在恒星的位置上聚集起來。

科學家們又提出吸積假說和引力坍縮假說等等新星雲假說,但主流思想依然是星雲中氫的萬有引力在互相吸引,然後星雲就自己莫名其妙地自轉了。

天文學家們不信邪,發現了一個個新生恒星。新生恒星處于星雲旋渦中心,旋渦外圍形成吸積盤即行星盤,旋渦兩極偶爾噴出兩極噴流。

圖15 新星雲假說的恒星誕生過程

這種新星雲假說依然沒有跳出“萬有”的窠臼。

都怪這個“萬有”。牛頓著名的引力理論就被人強行加上了“萬有”二字以及“自然界中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這一句話,嚴重地禁锢了科學家們的思想。誰要懷疑“萬有”,就會被扣上懷疑萬有引力定律這個金科玉律,被衆人口誅筆伐。以致于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噤若寒蟬,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實,加上“萬有”真是六個手指頭㧟癢癢,多此一舉。連牛頓都說“至于重力是物質的抑或是非物質的,我只能留給讀者去思考。”我們爲什麽非要抱著“萬有”不放呢?

我的恒星誕生于物質旋渦的理論是顛覆性的,與正統的恒星誕生理論格格不入,不被許多科學家接受。但恒星處于旋渦中的事實又足以打破氫原子靠自己的“萬有”引力互相吸引聚集成恒星的傳統理論的一統天下。恒星旋渦說一定能夠顛覆恒星“萬有”引力說。

圖15的恒星誕生過程只需要把重力坍縮換成旋渦,矛盾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恒星的形成就順理成章了。

恒星誕生于物質旋渦的理論來源于無數的星系旋渦。一個旋渦星系裏有上千億顆恒星。根據布拉德肖1971年提出的旋渦“家譜圖”,旋渦可以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形成一個旋渦家族。恒星爲什麽就不是在這一個個次生旋渦裏誕生的呢?

流體力學還告訴人們,旋渦可以分層,提丟斯-波德法則就是實例。分層和旋臂的結合就形成星球分布的基本規律。核外電子的分布以及核子的分布也遵循分層和旋臂的規律。

旋渦的中心可以形成剛體,“像剛體那樣以常角速度旋轉”。銀河系的中心棒就是剛體。旋渦的外圍是流體。旋渦星系外圍的“全部恒星幾乎都以相同的線速度公轉”,形成旋臂。銀河系外圍的恒星及其旋臂和太陽系外圍的行星就是流體。

旋渦裏的物質不由自主地在旋渦力的支配下旋聚、分離。太陽系旋渦則旋聚出地球上、太陽風裏發現的所有重元素,且從兩極噴發到整個太陽系;按照提丟斯-波德法則把行星盤分成一個個行星殼層和邊緣光環。

關于恒星的形成,任何理論都要回答恒星的自轉、引力的來源、旋臂的産生、核聚變的能源、噴流的動力、磁場的起源等等關鍵問題。總是含糊其辭、避實就虛、答非所問不是科學的態度。

理不辯不明。以後,我會就上述問題用旋渦理論與“萬有”引力理論進行辯論,歡迎各位網友積極參與,明辨是非。

0 阅读:0

旋渦裏的世界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