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是非分明也是嗔?忍就是窩囊嗎?

一大語文化 2024-04-02 21:27:04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恚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什麽是嗔心?

簡單來說,就是憤怒、怨恨,是非分明,非黑即白。

人的七情六欲,最早出現在《中庸》和《莊子》裏,只有四情(喜怒哀樂),沒有後面的三個愛惡欲,因爲這三個純屬心態的問題,而非情緒的作用。

六欲,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裏,眼耳鼻舌身意,是爲見、聽、香、味、觸、聲色名利這六欲,

既然人有情感,自然就有與理智對抗的時候,人遇事發嗔心也是由感而發。

看見讓自己生氣的事,自然會火冒三丈;

看到不幹淨的,就表示出嫌棄或受不了要動手打掃幹淨;

在單純的環境裏滋長的人,剛開始被抛到世間百態裏去感受時,也會是非分明,非黑即白,與自己從前的價值觀發生強烈的碰撞,觀念裏不存在灰色,眼裏容不得沙子;

更是遇到不公或委屈或誤解,便無法忍受而要強烈討個公道,或是爭辯輸贏,讓自己占個上風,遇事百忍,退一步,那是不可能的。

……

其實像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沒有誰會忍受自己被欺負,被不公平對待,若什麽都忍,就會被別人看成是窩囊fei,人善被人欺嘛。

連爲自己討說法討公道,反擊都不會,那還混個什麽社會,還怎麽自保或是保護家人?

這些俗人心念怎麽就與佛經上所宣揚的不起“貪嗔癡”之心而起沖突了呢?

佛經上說,業障共八萬四千。

人一起嗔心,這八萬四千業障就會隨之而起,嗔心就是心中的無名火,火起人就失去了理智,功德自然燒沒了。

看南懷謹講過一個《濟公傳》裏的故事,瘋癫和尚濟公夜裏喝醉了,突然跑出來大叫著“哎喲,不得了,無明發了!”

把和尚們全都吵了起來,個個都罵他,還追著他打,結果回頭看廟子卻起了大火,和尚們這才明白他嘴裏說的無明,無明之火,火就是嗔心,嗔心就是無明。

原來一個“嗔”字,居然有這麽大的破壞力。

那對付嗔心最高的境界是什麽呢?調伏,忍受!

忍,是最難的。沒有誰能做到萬事百忍,可佛經裏卻處處教人將“忍”做到極致,爲什麽?難道是讓所有凡人都當個窩囊fei,只是逆來順受嗎?

這或許是大多數人沒有真正參悟透的誤解和執見罷了。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上帝說,有人打了你右臉,那你得把左臉也伸過來讓他打。

很多人聽到這一句就拿著跑了,一知半解,囫囵吞棗,不求甚解,以爲這就是委曲求全的隱忍,但事實上,這句話還有前半句和後面的深意,前面說的是“不要與惡人作對”,善行是不可以被誹謗的。

耶稣說的是:我若說得不對,你可以進行指正;我若說對了,那你又幹嘛動手打我呢?

這就是,說中了別人的痛點,那人就氣急敗壞;說錯了,卻又毫無自己的邏輯來進行指正,說不出對方究竟錯在哪裏?兩者他都沒有理可講,故而只能用武力以掩蓋自己的無能,好彰顯自己還有“霸氣”的一面,不至于那麽狼狽。

這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講的“垃圾人定律”,不要與爛人爛事糾纏,來消耗自己的時間與心力。

在與“垃圾人”發生碰撞的時候,愚蠢的人是想占回自己的理,只圖一時之快,卻爲此弄得自己精疲力盡;聰明人則選擇付之一笑,不屑于糾纏,轉頭就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去。

可這當中很多人會問,那這樣不覺得心裏窩火嗎?那口氣沒有出,不覺得窩囊嗎?心裏忍得不難受嗎?

如果遇事還在“忍”,那只說明此事還沒有過去,還在內耗,沒有放下。

佛家講“空”,內心還裝著事,才會去忍受,若心裏空了,不存在了,還會存在“忍”嗎?所以“忍”自然是和內耗相連的。

南懷謹舉了幾個例子,他說,當我們打坐或是身體受病痛的折磨時,身體的痛感是無法忍受的,因爲切切實實的感受就在那裏,凡夫肉身,這就是體驗,內心空不了,感覺也空不了。

我聽說有些患了癌症的病人,爲了讓自己的身體麻痹,失去疼痛感帶來的折磨,做手術把自己的“痛感神經”給切斷,此後身體就不知道痛了。

其實癌細胞還是在那裏滋長,只是感覺消失了,因此就當作它不存在了,但它還是存在的,這就相當于感知上的“空”,所以“空”也是一種境界,只不過凡體需要借助外力,而非像佛一樣靠自身的念力和修爲所能達到。

古印度有一位非常殘暴的王,叫歌利王,那時佛還沒有出世,釋迦牟尼已證得菩薩地,歌利王不滿釋迦牟尼,于是要將他殺掉。

歌利王故意問釋迦牟尼:你既已證得菩提,那我現在要殺你,你會不會恨我?

釋迦牟尼說:我心已清淨,不起嗔心,若你將我四肢分解之後,我有一絲嗔心就不能複原。

歌利王果然將釋迦牟尼分解了四肢,見他沒有叫喊一聲,隨後身體真的複原了。

當然這是佛家的故事,普通人也做不到這一點,只是沒有嗔心的生活,又怎麽可能是凡人的生活呢?

我們凡人追求的,也只能少一點嗔心,學會“不屑”,不屑就是無所謂,就是能放下,不將煩心事藏心裏。

除了身體的病痛和生死,一切的情緒都與個人的價值觀有關,都是虛妄的。

我們經常以自己做人做事的標准和價值觀和審美觀去衡量周圍的人與事,看不慣別人的所作所爲或是穿衣打扮,總認爲自己這樣才符合高標准,于是就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仿佛要全世界都照著自己的標准行事一般,這難道不是嗔心嗎?

自己的就一定對?別人的就一定錯?

南懷謹說:不要用一個尺碼來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

正是因爲人走偏了,才會引發嗔心,才會以自我爲中心,失去了包容心。

海納百川,大肚能容天下事。

怨天尤人、 憤世嫉俗、自欺欺人,哪一項不是嗔心,嗔,是最大的無明。

何爲無明?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麽、幹什麽,荒唐又迷茫。

嗔心不知所起,一往而鍾,就是莫名地一股火藏在心底,找不到地方發泄,最終害人害己,得不償失,多少功德也消耗殆盡。

在看南懷謹講“嗔恨之心”這篇時,將人的常態心理分析得明明白白。

是人就沒有不起嗔心的,可嗔心當然也分層級,我們只能往最高境界靠攏,就已經能達到幸福指數的高級了,真正的幸福,從來都是精神上的,向內求,而非外在物質給予的方便與短暫的空洞。

喜歡一寺廟前的對聯:

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0 阅读:0

一大語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