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調不動粟裕,找中央評理,毛澤東急電:粟裕一兵一卒也不准動

陶陶讀曆史 2024-04-13 12:22:49
前言

粟裕,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之首,被毛主席稱爲“戰神”,當年抗美援朝的戰略意義事關著我國的生死存亡,我國面對的是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他們都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軍事裝備,飛機坦克不計其數。

中國志願軍卻是百廢待興,一清二白,要想打贏就必須首先從軍事指揮上對敵人形成碾壓和威懾,並且他必須是一個抗壓能力極強的人。

抗美援朝的司令員一職,毛主席首要想到的就是粟裕大將。

而粟裕大將用兵出神入化,不但被毛主席稱爲“戰神”,劉伯承還稱其爲“常勝將軍”,林總更是美稱粟裕“盡打神仙仗”,而粟裕的仗衆多經典戰役都是以險與奇出名。

于是毛主席“三請”粟裕將軍出山抗美援朝,但是可惜的是粟裕將軍因爲早年受傷身體之中有彈片,舊傷複發,再加上解放之後高血壓、腸胃病越發嚴重,實在是難以委以重任,幾次客觀地將自己的病情給中央寫信描述,告知中央尋找其他更加合適的人選。

最終毛主席才決定不選用粟裕,在回信中囑咐粟裕好好養病,不用再擔心抗美援朝的事情,可見毛主席對于粟裕大將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其軍事才能的肯定。

而作爲開國大將之首的粟裕,很多人認爲粟裕的才能是完全匹配的上元帥的軍銜的,爲粟裕沒有參加抗美援朝和因爲早年受傷休養導致沒有評上元帥而惋惜遺憾。

而在粟裕將軍神采奕奕指揮作戰的時候,更是沒有人敢“動”粟裕的任何一道命令,沉著冷靜的粟裕,甚至有時候爲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打仗,直接鬥膽直陳自己的上司“說的不對”。

黨的早期領導人、新四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項英在一次戰役中調動粟裕,但是粟裕根本不爲所動,這是怎麽一回事?了甚至拒絕過中央直接命令的粟裕是不把項英放在眼裏嗎?且聽分說。

項英找到中央評理:我調不動粟裕!

項英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將領,它不但是新四軍的副軍長,還被稱爲新四軍的靈魂人物,在南方的三年遊擊戰爭。

甚至立下的功勞比陳老總都更加重要,但是項英卻在“皖南事變”這一我軍曆史中的重大悲劇中被叛徒殘忍殺害,葉挺爲了爭取到我方的利益,在談判中更是被國民黨扣下。

1941你那,“皖南事變”中項英葉挺率領九千余人北上,卻被准備充足的國民黨軍伏擊,突圍變得異常艱難,最終導致我軍8000余人全軍覆沒,僅有1000余人殺出重圍。

這是我軍的一大悲劇,確是蔣介石在軍事生涯中,乃至整個國民黨史上少有的“亮點”,這次戰役大大增長了國民黨的士氣,慘痛的犧牲也稱爲我軍將領中心中的痛。

當年的新四軍主要有兩部分,除了項英葉挺帶領駐紮在皖南地區的一部分,還有陳毅、粟裕帶領的一部分駐紮在蘇南地區,“皖南事變”讓陳毅與粟裕,非常的心痛,雖說如此,但是項英的死,乃至新四軍8000余人的犧牲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當年,日本侵略者已經是苟延殘喘之勢,蔣介石的獠牙開始顯露出來,對中國共産黨的駐地開始虎視眈眈,私底下已經准備好了各種殘忍的手段和陰謀詭計。

特別是蔣介石看到在皖南地區活躍的新四軍,氣就不打一處來,蔣介石認爲這江淮地區,不就是他的“掌中之物”,于是陰謀就開始醞釀,這項英葉挺帶領的新四軍就成爲了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

一方面蔣介石在這個地區聚集著數十萬國民黨軍,另一方面項英葉挺的新四軍人數是要遠遠少于蔣介石的國民黨軍的,毛主席在高瞻遠矚看出了皖南地區項英與葉挺的處境,中央建議項英帶領隊對于退守到茅山山脈繼續向前發展。

但是項英不這麽認爲,盡管毛主席與中央的各位領導已經建議了很多次了,但是項英是個倔脾氣,認爲在這個包圍圈死守才是更好的選擇。

蔣介石是個謹慎無比的人,見項英深陷自己的重圍之中,還一直守著這塊巴掌大的“皖南地區”,也是不敢輕敵。

隨著日軍夾著尾巴要跑路,蔣介石也抽出了更多的兵力來派遣武裝勢力前往縮小對于項英葉挺帶領的新四軍的包圍圈。

項英不甘示弱,開始頻繁的從陳毅、粟裕那裏的新四軍調遣兵力,甚至幾個主力團都被項英調遣了去。

毛主席否決項英,要求其同陳粟會合

粟裕將軍再一次收到了項英的調遣,犯上了難,找到了陳毅訴說自己的擔憂,陳毅聽完之後也有同感,最終兩人決定暫時拒絕爲項英派兵。

項英等了許久不見陳毅與粟裕那邊有動靜,認爲陳毅與粟裕是要違抗自己的命令,于是就一紙訴狀將陳毅和粟裕“告”上了中央。

同時陳毅、粟裕那邊也一直在研究軍事部署,企圖破局項英所在的皖南,最終得出結論是兩支新四軍的隊伍同時向東聚集到江南地區,會師成功之後新四軍將成爲空前實力強勁的主力部隊,這個時候再進行下一軍事舉動,都比較好周轉,不至于被國民黨軍全殲,兩人得出結論後便電報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了兩封電報,一個是項英的“請求中央直接下令讓粟裕、陳毅調兵皖南”,一個是“建議將新四軍軍部移動至江南,兩支隊伍會師”。

兩封電報高下立判,毛主席很快就給出了兩支新四軍回答,拒絕了項英調遣陳毅、粟裕新四軍的請求,並且告知讓項英盡快配合粟裕、陳毅方面的新四軍一同向東移動與陳毅粟裕會合至江南。

結語

但可惜的是項英在命令下達後的第一時間並沒有移動,而是過了幾天之後項英才下決心離開皖南,但是剛走到茂林地區,就被國民黨伏擊,項英因此犧牲,衆多戰士也戰死沙場,可以說是因爲項英的決定導致的這次“悲劇”。

但是項英一生的功績仍然不可否認,我們只能吸取教訓,砥砺前行,而粟裕也因爲“拒絕”了服從項英的命令沒有進一步的擴大我軍傷亡。

7 阅读: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