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大禁地,分別在哪?一旦被偷襲將會視爲宣戰!

未央史默事 2024-05-05 09:11:05

前言

無論哪個時代,嚴格保護國家的信息,是我們每個人都義不容辭的義務。

事關國家安全、財産安全,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一條防線。

對于我國內部而言,有一些地方是絕不會允許外國人進入的,對于外界而言,更是絕對的禁區,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侵犯,一旦發現有試圖越界者,將會直接被認爲向我們宣戰。

三峽大壩

三峽工程,被譽爲新世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規模宏大、功能多元、意義非凡。

這項耗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的浩繁工程,耗時12年建設,動用了數百萬名勇猛的建設者們,日以繼夜、智慧與汗水並用。

終于在2006年全線竣工,展現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三峽工程從它雄渾的體型就可見一斑,總計挖掘土石方1.34億立方米,使用混凝土2.8億立方米,相當于60座埃及金字塔的體積,氣勢磅礴。

拱線美觀的大壩全長2308米,最大壩高181米,看似靜止實則汩汩千鈞,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峽大壩集發電、防洪、航運于一體,多方位功能無一不體現出人類智慧的巅峰傑作。

在發電方面,三峽大壩總裝機容量高達驚人的2250萬千瓦,由32台單機容量爲7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機組組成,浩浩蕩蕩的江水在這裏被高效轉化爲電能。

2023年全年發電量達到了802.71億千瓦時,相當于全國總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大大減輕環境壓力。

除了發電,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同樣令人贊歎,67個溢洪孔和22個底孔總泄洪能力高達每秒10萬立方米,相當于每秒向大壩下泄數十個奧林匹克遊泳池的水量。

這種超強的防洪能力可以確保下遊免受大規模特大洪水災害的威脅,將損失減至最低。

此外,三峽工程還改善了長江黃金水道,使1000噸級的貨輪可以一路通航直達重慶,大大拓寬了長江內陸水運通道。

這不僅提高了運輸效率,還減輕了公路擁堵,有利環境保護。

三峽工程雖然造福國計民生,但其戰略意義亦不容小觑,一旦三峽大壩遭到破壞,萬分之一的風險都不可能承受。

一旦發生決口垮壩,滔滔長江水將如脫缰野馬般洶湧而下,數以千萬計的下遊居民將陷入泥沙之中,江浙滬地區將被完全淹沒,危及千百萬生命安全,給國家造成難以估計的巨大損失。

針對三峽大壩的重要戰略意義,工程設計之初就考慮了抵禦極端情況的能力。

模擬分析表明,即使遭到100萬噸當量核武器襲擊,依然只會在大壩形成1000米的潰口,其余壩段仍能抵禦洪峰。

之前更進行了反映真實情況的"潰壩實驗",成果令人鼓舞,進一步驗證了三峽大壩的核心區域足以抵禦特大洪峰。

三峽工程所在地被劃爲國家級"禁區",戒備森嚴,說明了它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要破壞三峽大壩,任何國家都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爲確保三峽大壩絕對安全,中國軍方也有過硬准備。

在三峽大壩周邊,重兵部署數十萬精銳之師,視同鋼鐵大門,設立了多道軍事防線,嚴密戒備。

一旦發現敵情,將第一時間予以武力反擊,絕不留有任何風險空間。

航母軍港

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正在擴大海上力量投射能力,近年來,兩座重要的航母基地在青島和三亞陸續開工建設,標志著中國海軍向著遠洋作戰能力的重大跨越。

青島航母基地有著獨特的地緣優勢,這裏臨近渤海海峽,緊靠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是維護中國北部海疆和應對東北亞安全局勢的制海要沖。

早在2005年,中國第一艘航母遼甯艦的改裝工程就選址在青島,爲未來航母基地的建設做了准備。

2017年,青島航母基地的征地拆遷工作全面展開。

海軍專家團隊在廣泛論證後,最終將基地選址在青島北部的山東半島之巅,這裏海灣曲折,天然良港,視野開闊,隱蔽性好,非常適合部署大型水面艦艇。

同時,南山所在的半島地形使得在這裏建設基地天生具有戰略縱深,可最大限度保證基地安全。

兩年後,占地面積達15平方公裏的航母基地一期工程終于完工,碼頭可同時停靠3艘10萬噸級航母艦,主航道可供6萬噸級艦艇通行,保障航母艦隊出入的需求。

另有大型船塢、碼頭和維修設施,可爲正在服役和新建航母提供全方位支持。總投資已超200億元。

與此同時,三亞航母基地的建設工作也已提上日程,該基地的規劃,源于中國對南海地區利益的日益重視。

南海作爲中國大陸半包圍的海域,在地緣戰略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未來,隨著南海問題的持續發酵,中國極有可能在這裏與域外國家發生軍事對峙。

因此,在南海地區部署足夠的軍力投送能力,就顯得尤爲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三亞之所以成爲南海航母基地的首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三亞地處中國最南端,瀕臨南海諸島,直接跨出國門就是廣闊的南海航線,是投放海上力量的理想出口。

按照方案,未來三亞航母基地將在現有民用海港基礎之上興建一座大型軍港,擁有多個泊位和維修碼頭。

相關配套工程還包括數百公裏防護海堤、彈藥庫、航空保障設施等,規模堪比整個三亞市。

屆時,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航母戰鬥群將可在此組建,恪守南海利益,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暢通。

不難看出,青島和三亞兩大航母基地目前正在加快建設,未來必將成爲中國保護海洋權益的堅實屏障和重要利器。

從長遠來看,它們將在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海上軍事力量、支撐航母艦隊戰力等領域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地下核武器發射基地

在中國西北廣袤無垠的大漠深處,一個神秘的工程正在緩緩展開,這就是備受世人矚目的"地下核長城工程"。

自1969年開工以來,這項超級工程耗時數十載、橫跨20余省市,總規模達5000多公裏,被譽爲"世界級人工洞體工程"。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堅持自主掌握核武器,但在核武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如何妥善儲存並保障核力量安全運作,就成爲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爲此,中國政府在認真論證之後,決定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在中西部偏遠地區打造一座隱蔽堅固的地下核武庫群,以存儲大量核武器並爲其提供發射和維護支撐。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816工程,這是一個位于陝北黃土高原的超級核武庫,單單就占地面積就超過100平方公裏,足可容納一個中型城市。

816工程被譽爲地下核長城的"龍頭",是目前世界上體量最大、工程量最多的地下工程,其布局科學合理,各功能區塊有條不紊分布于地下數十米處。

在這片地下城市內,不僅配備了大量用于儲存和運輸核武器的專用設施,還擁有防護能力超強的指揮所、武器發射井等關鍵部件。

與此同時,龐大的生活輔助區域爲數萬名官兵提供了較爲舒適的居住條件。

816工程的奧秘並不僅于此,令人稱奇的是,其絕大部分建築都被嚴嚴實實掩埋在冰冷堅硬的黃土之下,只在必要時才會打開地面上的隱蔽入口。

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分層隔離和多層防護設計,使得整個工程擁有極爲出衆的防禦能力,即便遭遇核打擊也能輕松渡過危機。

和816工程一樣,其他環節上的地下核長城工程也都具備著類似的設計理念。

所有堅實的工事都被隱藏在不起眼的地下,或僞裝成普通民用設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掩飾其存在,避免成爲敵人打擊的首要目標。

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中國核力量最後的這一道堅固屏障漸漸成型。

和中國制造的洲際導彈、新一代核武庫相互呼應,爲國家構築起一道令敵人心有余悸的銅牆鐵壁。

一旦有外敵意圖對中國核心利益展開挑釁,這座地下長城就將成爲中國最堅實的盾牌和最可怕的利劍。

面對著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國不得不加快核武器現代化進程,全面提升核力量的可靠性和高度集中管控能力。

地下核長城的建成,無疑將極大增強中國的核反擊能力,爲實現可信核威懾貢獻綿薄之力,這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然而,隨著近些年來的發展,這個神秘的地方也及時漸漸的解開面紗,有一小部分已經開始讓國人進去參觀。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2019年8月3日《真相!關于三峽不能不清楚的重要史實和事實!》

荊楚網——2013年11月30日《遼甯艦首次靠泊三亞某軍港 軍方證實航母基地存在》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04月12日《探秘重慶816地下核工廠 可抵抗氫彈爆炸沖擊(圖)》

0 阅读:2

未央史默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