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生存門檻提至50萬輛/年,但越來越多同質化車型靠蒙?

DearAuto 2024-05-08 20:10:26

“他們都做了一系列的車,幹嘛需要那麽多同質化的車呢?所以我認爲車圈的卷是在同質化的卷。”小米汽車CEO雷軍稱看完北京車展後很絕望:“這哪是在做産品,完全是在靠蒙。”

這當然不是雷軍一個人的感受。

“這是什麽車標?”4月25日,在北京車展一知名品牌的展台,突然聽到一句清脆的女聲,擡頭一看,原來是位網紅女主播。

這也不能怪女主播懵逼分不清楚,本次車展共吸引了117款新車全球首發,還展出41款概念車及278款新能源車型,展出面積高達22萬平方米,吸引了89.2萬人次到場,其中2.3萬名記者,有人將本次車展總結爲“三多”(車多、品牌多、人多)。

01,同質化車型越來越多,但銷量沒有增長

本次車展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概念車在減少,量産車變多。搭載成熟技術的新車更多,而代表車企前沿技術、創新探索的概念車卻在減少。無論是外觀、技術還是品類,不少新車都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新能源車同質化現象尤爲嚴重。比如說,騰勢D9火了,車展上同時出現了別克GL8 PHEV、風行星海V9、江淮瑞風RF8等衆多類似的産品,主要的區別在定位和定價等方面。

坦克300帶火了硬派越野的“方盒子”,北京車展上出現了大小不一的十幾款越野車,包括深藍G318、北京212、捷途山海T2、iCAR V23、方程豹8、奔馳純電“大G”等。

理想“奶爸車”受歡迎後,合資、中國品牌紛紛跟進,出現了理想L6、零跑C16、吉利銀河旗艦SUV、奇瑞風雲T9、星紀元ET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長城在內的汽車集團參展的品牌多在4—5個,展出了一系列的“7系”、“8系”甚至“9系”,比如說智界S7、極氪007、領克07、坦克700、騰勢N7,仰望U8與方程豹8等。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4月,批發量過1萬的新能源廠家只有13家。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4月共有578款在售,但28款車型的月銷量爲個位數。這麽多車型堆在一起,不僅消費者無法辨別,就是網紅博主也難以區分,讓激烈的車市進一步內卷。

車型的數量的增加並不一定帶來銷量的增長,比如說理想汽車今年增加了MEGA、L6兩款車型,銷量反而沒有只有三款車型(L9、L8、L7)多。

02,電動車爲何深陷同質化競爭?

在燃油車時代,雖然也有不少同質化的車型,但遠沒有電動車嚴重。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因爲燃油車的核心在發動機和變速箱,各大品牌在這兩大部件投入重金,保證了不同車型的差異性。

電動車的核心變成了“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基本靠買,很難做出差異化。其中一半以上的電池爲甯德時代、比亞迪;電機也高度集中在前幾家供應商,大家半斤八兩。

另外,一輛燃油車的零部件在2萬—3萬個,但電動車的零部件數量的壓縮到2萬以內,甚至更少,差異性更少了。

至于那些貌似“高大上”的技術,比如800V碳化硅高壓平台、高性能芯片、智能座艙、高階智駕系統,隨著成本的下降很快得到普及,兩年作爲一個周期叠代,同價位車型的參數配置表也有雷同趨勢。

以800V高壓平台爲例,零跑C16能以滿配不到20萬元的價格做到全系標配,業內預計1到2年內800V高壓平台的成本就會接近400V平台。

至于設計方面,由于沒有了進氣格柵,電動車可發揮的空間也少了,比如車燈,從過去的圓燈到方燈,再到現在的異形燈,僅此而已。

03,生存門檻上升至50-60萬輛/年,銷量過萬的品牌只有23個

對于整車企業而言,最大的浪費就是産能和車型,因爲一款車型的失敗,背後就是數億元甚至上10億元的投入;車型越多,也造成了資源分散。

新能源車月銷不過萬就很難盈利。2023年月銷過萬的新能源車只有15款(秦、漢兩款車型要合二爲一),其中比亞迪7款、特斯拉、埃安各兩款,MG、長安、理想、五菱各一款。

據統計,目前國內有80個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月銷量過萬或曾經過萬的品牌只有23個,月銷過萬是盈利的門檻。

縱觀全球,2023年只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三家新能源車企盈利;今年一季度,新增實現淨利潤2.20億元的塞力斯,但其車型大多數來自帶發動機的問界M9、M7、M5。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年銷20萬輛的品牌也可以活下來。

電動車的生存門檻大幅提升了。廣汽埃安副總經理、昊鉑品牌推薦官肖勇在北京車展上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40萬輛不一定能活得下來,可能真的要五六十萬輛的體量,甚至要百萬級才能活得好。

2023年,埃安完成了48萬輛銷量,在純電領域僅次于特斯拉、比亞迪,位居行業第三,但仍處于虧損中,成爲廣汽集團的一個負擔。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沒有最卷只會更卷”,銷量前10的車企將占據接近85%的市場份額,而未來幾年80%的品牌將關停運轉。

04,向特斯拉、小米學習,走精品路線?

中國汽車市場的容量已經階段性見頂,向海外擴張又遇上了“産能過剩”的沖擊,容納不了那麽多車型的無效競爭。

這也是存量競爭的年代,是時候停止“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想法,集中精力“優生優育”,像特斯拉、小米一樣打造出幾款明星車型。

小米汽車現在人氣高漲,除了雷軍的人格魅力外,更在于其打造的首款車型SU7的階段性成功。雷軍認爲,真正的汽車産品應該是具有獨特性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小米SU7在4月份的交付量達到了7058台,截至4月已累計獲得88063台的鎖單量,初步印證了雷軍關于"一款優質車型即可滿足市場需求"的判斷。

當然,小米汽車成立僅3年多,現在就下“成功”的結論還爲時過早。

更有說服力的是特斯拉,從2003年到現在也有21年,其真正意義上的“明星車型”也就兩款——Model3/Y,2023年這兩款車型交付了近174萬輛,占其總銷量的96%,Model S/X則可以忽略不計。

其中,Model Y還以120多萬輛的銷量成爲2023年全球NO.1。

2023年特斯拉開始出現頹勢:銷量放緩,利潤率下降,但仍然獲取了139億歐元的淨利潤,遠超比亞迪。

特斯拉CEO馬斯克日前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今年特斯拉將會投資約100億美元用于AI的訓練和推理,而推理主要用于汽車。”此外他還表示,任何公司如果不能達到這一水平的支出,且不能高效的進行支出,就無法競爭。

集中精力,飽和攻擊,這對于很多立志成爲中國特斯拉的車企是否有參考意義?(文|DA彬)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 2024-05-08 22:38

    原來是猴子的水軍。[笑著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