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的三重路徑

中國青年 2024-03-30 13:10:13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5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的三重路徑

文— 王詩龍 王俊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力赓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延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內在邏輯,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生機活力提供了根本指引,爲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指明了前行路徑。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我們還原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傳統文化;超越語境,抽象提煉優秀文化資源;複歸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還原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傳統文化

正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前提。特定文化植根于特定經濟社會土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曆史時代的經濟生産以及必然由此産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曆史的基礎。”文化並非單純存在于人們主觀世界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在一定經濟社會結構基礎上人們所進行的能動性、系統性表達的産物。只有將特定文化內涵放置于當時社會的生産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形態之中,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特定文化的時代淵源、生成邏輯、內涵意向與價值取向。

回歸曆史,全面深入地把握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生發土壤,在中國古代具體的社會生産關系與經濟政治形態中,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曆史上曾發揮過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道德教化與共同價值感召三重實踐價值;在具體的曆史語境中,把握文化概念與文化體系的適用群體、對象範圍、觀點指向與目的導向。

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評價和研究,應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分析,既要充分肯定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在古代世界文明的橫向對比中所展現出的先進性、創造性,又不能回避其回歸人類演進發展的縱向規律後所展現出的局限性、階級性,從而真正還原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系結構、內在邏輯、精神風貌,爲精准、有效地提煉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夯實根基。如針對“民本”這一思想,既要認識到其誕生于亂世,背後蘊含著人民取向和民主萌芽,彰顯了古代中國人民對于政治模式的美好理想,同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仍然爲君主專制、封建統治保留了理論空間。既要堅決避免“斷章取義”式解讀傳統文化中的某一要素,剝離其特定的階級性、群體性特點,抽象化、一般化其概念內涵和應用範圍,采取不加鑒別、全盤接受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也要杜絕采取“六經注我”式的態度隨意篡改、扭曲傳統文化中特定觀點的真實意蘊,將優秀傳統文化變爲支撐某一觀點學說的工具,矮化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鮮明價值屬性。

超越語境,抽象提煉優秀文化資源

毛澤東同志指出:“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産,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要在全面理解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辯證、批判的視角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優秀要素的抽象、提煉、篩選,充分認識中華民族浩瀚文明史中所形成的一般性、主體性的民族文化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聚焦研究具體的文化表現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普遍性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精准抓取特定文化觀點表達背後所體現的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取向。

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以“關系”作爲思維模式的邏輯起點,在世界觀上尋求本體論與宇宙論交融交織的思想進路,在認識論上追求將主觀世界與現象世界相統一的思維導向,在道德實踐中重視中庸、自修與內聖外王的群體特質,抽象提煉出中華傳統文化在特定曆史時空中所形成、對曆史發展産生深刻影響的優秀因子,進而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域和要素庫。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避免只研究“形而下者”陷入“器物主義”,忙于考證繁文缛節而不抽象提煉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又要防止只研究“形而上者”迷戀制造“空中樓閣”,忽略了研究具體的文化表現形態和文化觀點。

超越曆史語境,抽象提煉優秀文化資源,可以爲我們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過去,開創中國文化的未來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廣闊的創新空間。

複歸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繼承並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根到底是爲了從曆史中汲取實現民族複興的智慧力量。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時代語境中,才能深刻領悟其在新的時代條件和曆史背景下實現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現實可能、開拓空間與實踐路徑。

文化作爲貫穿現代化進程的內生動力因素,深刻影響著國家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和最終走向。中國式現代化要想摒棄並超越西方現代化的老路,展現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就必須充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符合人類形態演進的一般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殊規律的認知模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轉化爲被人民群衆廣泛認同的精神力量與獨具特色和優勢的發展資源,從中國哲學本體論層面彌合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主體—客體”二分造成的人與自然對立的嚴重矛盾,通過強調個人責任、社會價值的道德實踐調和現代化進程中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對現代人産生的精神沖擊和文化汙染,力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爲今用、洋爲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文化根基、涵養深厚的精神動力。

王詩龍

王俊

(作者王詩龍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俊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兼任北京市中共黨史學會會員)

監制:皮鈞 終審:陳敏 審核:劉曉 劉博文 編輯:屈舒鶴 王涵入(實習)
6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