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曆年“樞府”瓷器與唐詩相結合的文化解讀

文錦彙 2024-04-13 23:54:20

在天曆年間生産的元官窯瓷器中,湧現出衆多創新設計。這些瓷器不僅包括五彩和鬥彩瓷,還有一類特色酒具,其特點在于兩面開光,並在開光部位刻有鳥篆體唐詩。這些酒具的肩頸部分均刻有“樞府”字樣,所選唐詩作者包括李白、王維、孟郊、陳子昂等著名詩人的佳作。

這些瓷器的器型多樣,包括梅瓶、雙耳扁瓶,以及一種前所未見的精美酒罐。這種酒罐的特色在于其細小的口徑,配以精巧的瓷蓋,並在口沿外設有手指粗細的瓷條制成的花瓣形把手。

在釉色方面,這批酒罐也展現了創新,除了傳統的藍釉和紅釉,還引入了黃釉、綠釉、湖藍釉和淺紫釉等新顔色。這些新穎的設計和釉色的運用,使得天曆年間的元官窯瓷器更加豐富多彩,體現了當時陶瓷工藝的高超技藝和審美追求。

這些酒具上爲何刻有唐詩?用途是什麽?經過深入研究元朝的酒文化,我明白了這些酒具的價值和用途。

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具有很強的學習精神,爲了建立大元帝國,他深入研究並借鑒了唐、宋兩代的治國理政經驗,並將其融入其中。

經筵是自漢唐時期起,帝王爲深入探討經史而設立的禦前講座。該制度在宋代得到正式命名,並由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擔任講官,既可專任也可兼任。在宋代,每年從二月開始至端午節,以及八月至冬至節期間,逢單日,講官會輪流進宮講讀。這一制度在元、明、清三個朝代得以延續,尤其在明代受到特別重視。不僅皇帝本人,太子成年後也會有專門的講筵。根據清代的規定,經筵講官由大臣兼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的特定日子進行講學。

而開經筵就是從宋朝學來的,後被元朝繼承並發揚光大。忽必烈特別重視人才,每年會從全國各地邀請知名僧侶和學者,爲他及其子侄和近臣講授治國理政的經驗。這些講座並非在常規的會議場所進行,而是設在宴會之中,因此得名“經筵”。在輕松的酒宴氛圍中,受邀的學者們引用經典,深入探討曆史興衰的原因,總結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

通過這些學者生動而富有趣味的講解,忽必烈及其大臣們對漢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領悟到“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之”的治國理念,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治國能力。元代儒臣姚樞對忽必烈開展經筵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這是“以正人心”的重要措施。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持續舉辦經筵,並安排精通蒙古語和漢語的大臣進行同聲傳譯,以便蒙古族大臣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一做法對于統一大臣們的思想、吸收漢文化精髓、制定元朝的重大政策方針起到了關鍵作用,並成爲後世元朝皇帝效仿的傳統。

0 阅读:59